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水污染责任法与损害评估张春昌 著船舶油污损害赔偿责任不同于一般侵权责任,因其特有的赔偿责任、特定的责任主体—船舶所有人、严格责任的归责原则、强制保险与货主承担第二层次赔偿等制度设计,自成一套体系。参与处置过近10余年多起水上重特大污染事故的张春昌博士结合自身经验,撰写的《水污染责任法与损害评估》专著,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以船舶污染损害民事责任为主线,深度解读了水污染责任法律关系,对正确理解与适用我国法律,开展污染损害评估工作,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将法律问题与技术问题有机融合,是《水污染责任法与损害评估》的特点之一,是本领域中全面、系统的中文专著之一。《水污染责任法与损害评估》既有助于我国学者、法律、生态环保人士理解靠前公约,了解英美法律体系,也有助国外学者了解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法律与实践。《水污染责任法与损害评估》分为三篇,篇共8章,重点解读船舶污染损害侵权民事责任法,解决的是承担责任的合法性问题;第二篇共4章,介绍了水污染损害评估技术,从技术上说明责任承担的合理性问题;第三篇有2章,分别将视野从船舶拓展到海洋石油开发引发的污染损害赔偿法律问题,从民事侵权转向了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问题。
-
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技术李丽等 著退役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回收与资源化再生技术在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技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国际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技术》结合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技术及电动汽车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锂离子电池回收与资源化驱动因素及其关键材料失效机理分析,系统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回收与资源再生综合利用技术、电解液回收与无害化技术、电池回收效益成本与市场可行性分析等,并对电池回收领域的学术动态解析、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总结展望。
-
绿色产品认证风险管控张长鲁,张健,金春华 著为进一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体系。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等体系。”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明确指出:“按照统一目录、统一标准、统一评价、统一标识的方针,将现有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整合为绿色产品,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
-
区域碳配额分配和中国碳市场研究董锋等 著在我国建立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背景下,研究区域碳配额分配方法和总结自2013年开始试点的碳市场运行状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域碳配额分配和中国碳市场研究》主要采用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公平视角、效率视角及兼顾公平和效率视角三个方面研究我国区域碳配额分配问题;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空间网络特征、碳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及风险测度、碳交易政策的有效性三个层面系统总结我国试点碳市场运行状况;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我国未来碳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马瑾等 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围绕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主题,系统收集、整理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荷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有关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理论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文件等文献资料,全面梳理了每个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并分别从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角度,从土壤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暴露情景设定、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敏感受体选择、推导过程、参数选取以及各国的特色和亮点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
典型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苏维词等 著《典型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针对喀斯特山区地表破碎、村落和耕地分散、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等特点以及传统的集中供水方式难以完全解决分散村户用水需求等现实问题,围绕水资源安全和分散供水的需求,开展喀斯特山区“三水”转换、水资源赋存类型特征、水资源安全影响因子等研究,从多视角、多时空尺度构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对典型喀斯特区域(流域)水资源安全性、敏感性进行实证评价和预测分析;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提炼喀斯特山区多样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用技术、模式及相应对策等。
-
碳中和沈亚东 著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30·60”行动,有力推动了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进程,吹响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作品,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江南小镇到青藏高原,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从世界首富到中国少年……本书从生活篇、环境篇、生命篇、空间篇、金融篇、创新篇、文艺篇、哲学篇、大学篇等多个维度向读者讲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故事“三十六计”。无论是领导企业转型升级,还是谋划个人职业生涯,或者仅仅做一名欣赏时代风云变幻的“吃瓜群众”,本书都可以给您带来启发与思考。
-
智能环保刘连超,苑会静 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智能环保》一书将系统的介绍智能环保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智能环保,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智能环保的发展,并对智能环保的未来进行展望。本书是对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解读,将带领读者对智能环保有深刻的认识。
-
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王志轩,张建宇,潘荔 等 著《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20》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与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长期合作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连续出版的第14本年度报告。按以往惯例,《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20》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反映新的中国电力发展概况及绿色发展情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低碳政策”为主题,在系统、全面梳理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对“十四五”低碳电力发展趋势和主要任务进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
-
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张芳 著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要的挑战之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的发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产生了难以度量的恶劣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新兴市场机制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碳市场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入市场交易机制,促使控排企业、投资者积极参与,最终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目标。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处于试运行阶段,实现区域碳交易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要求科研工作者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做出扎实可靠的研究成果,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顶层设计提供科学参考。《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碳交易机制相关科学问题为导向,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模型方法,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为碳市场投资者及参与者深入理解与认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运行规律及变化机制提供参考,为碳市场稳定运行、实现减排目标提供决策参考。《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适合环境经济、能源经济、碳金融及风险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低碳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