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新疆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陈亚宁,李卫红,朱成刚 著《新疆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集合了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新疆农业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新疆林业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在伊犁河谷近10年的合作研究成果,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取样分析、径流小区监测与模拟,分析了伊犁河谷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现状、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提出了伊犁河谷水土保持分区,以及伊犁河谷水土保持分区治理方案。结合对伊犁河谷地貌特点、生态条件及土壤侵蚀特征的分析和试验示范,研发、集成了多套水土保持技术模式,提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方法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在伊犁河谷水土流失多发区进行了示范推广。
-
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董鸣,崔丽娟 著滨海滩涂湿地是陆地与海洋的生态过渡带,受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具有特殊的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特征,是全球*为脆弱和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提供着生物多样性维持、水质净化和旅游文化等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我国东部城市化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随着人类活动影响的不断加剧,滨海滩涂湿地正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功能退化等诸多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综论篇和专论篇两部分总结了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学研究成果,论述了滨海滩涂湿地的生态学研究前沿和发展态势。综论篇以科学问题成章,介绍了滨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学的一般性基础理论;专论篇以我国已开展研究的典型滨海滩涂湿地成章,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服务和管理等方面加以介绍。
-
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张远 等 著《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研究》在系统总结国内外水环境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面向国家“水十条”实施的科技需求,集成构建适宜我国国情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和方法,系统介绍水环境基准标准、排污许可管理、水污染防治*佳可行技术、水环境风险管理等关键成套技术,在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开展技术应用示范,建立水环境质量基准制定与标准转化、*佳可行技术虚拟评估与智能验证业务化、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大数据等平台,为我国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
京津冀水循环健康评价及水资源安全诊断李想 等 著《京津冀水循环健康评价及水资源安全诊断》针对京津冀地区水循环自然-社会二元化后健康状况受损这一突出问题,通过构建技术方法体系,收集统计、规划、监测等资料,开展了水循环健康评价和水资源安全诊断方面的研究,包括梳理了水循环健康和水资源安全涉及的原理、概念和方法,分析了京津冀水资源现状和近期趋势特征,识别了京津冀水循环健康状况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特征,开展了典型城市水循环监测与健康评价,诊断了变化环境下的县域水资源安全情势。为准确把脉区域水问题、修复区域水循环、保障水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施等提供科技支撑。
-
城市声环境[日] 久野和宏,[日] 野吕雄一 著,于学华,赵振东 译《城市声环境:诊断、预测与保护》从声环境诊断、声环境预测和声环境保护三方面全面论述了城市声环境的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城市声环境:诊断、预测与保护》首先介绍了声环境相关技术,主要阐述了声环境噪声测量与评价方法,以及各种噪声的标准和法律法规,进而进行了噪声相关的社会调查和实测工作;其次系统阐述了环境噪声预测的各种方法;*后对各种声环境的保护进行了系统论述及展望。
-
珠江三角洲河网水生生态特征研究赖子尼 等 著珠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是许多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与降海通道,也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为可持续利用珠江三角洲河网自然生态环境,了解其变化过程非常重要。《珠江三角洲河网水生生态特征研究》以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水体理化因子,浮游微生物、浮游动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趋势,系统研究了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含量等对河网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珠江三角洲河网的水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渔业管理和生态维护等提供依据。《珠江三角洲河网水生生态特征研究》是“河流生态丛书”的组成部分,分析了河网生态系统的水环境和基础生物结构,并对水生生态系统进行了评价,内容丰富。
-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绿色实践研究周琼,杜香玉 著《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绿色实践研究》以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中适合云南实际的发展模式为目标,对近几年云南不同地区环境保护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纳。《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绿色实践研究》共分为八编,包括云南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保护与修复、建设与发展、社会与民生、宣传与教育、制度与机制、管理与措施、宣教与反思,内容涉及云南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及相应的对策、措施。有利于读者了解近几年云南的环境变化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云南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史料基础。
-
环境工程原理刘燕,李亮 著《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在整合水力学、流体力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学、生物工程等课程中和环境工程相关的内容,摒弃了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以及其他基础课程已经学习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环境工程的专业特点编写而成。主要内容包括流体在管道和明渠中的流动和输送、热量传递、吸收、反应动力学及反应器等内容的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相关的设备,以及它们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让读者熟悉并掌握工程技术常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如衡算的方法、合理简化、量纲分析法、边界层理论、*优化、数学模型的方法等。《环境工程原理(第二版)》是学习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生态修复工程等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基础,同时又避免了与这些专业课程内容的重复。
-
健康人居的理论模型与空间影响机制谢宏杰 著本书紧扣“人居环境与健康多层次、多维度、复效应的复杂关系和影响机制”这一主题,提出健康人居概念,借鉴生态学理论提出涵盖健康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度和人居环境五层次,包括各种人居环境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健康位”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健康位”的健康人居系统的时空演化理论模型。将“健康位”作为健康人居系统研究的切入点,借鉴流行病学理论,提出了健康人居的行为暴露模型,拟合城市空间——健康暴露——行为方式和健康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识别影响健康的城市空间因素,探讨健康的空间影响机制,从防范和化解城市空间健康风险的角度提出优化和改善城乡规划和空间设计的策略,推动健康人居水平的提升。
-
村镇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模式吴伟祥 等 著《村镇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模式》从我国垃圾分类的背景和总体趋势出发,从生活垃圾产生特性、分类投放模式、分类处理体系以及经济性角度阐述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特性;对村镇地区现有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与设施运行情况展开综合评估,通过分析各项工艺优势以及瓶颈问题,明确各项技术适用范围。《村镇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模式》系统地总结了我国村镇生活垃圾特征及分类体系特性;对村镇地区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的典型案例调研分析;通过总结归纳,探明共性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后续实现村镇易腐垃圾资源化利用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