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山东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刘培德,滕飞,褚衍昌,关洪军《山东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生态经济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以及系统科学、模糊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首先建立了山东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指标特性和数据特点,提出了基于混合指标的多种扩展多属性评价方法,建立了相应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并对山东省五个典型城市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山东省城市生态健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对促进山东省城市生态建设、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用技术暂缺作者《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实用技术》由赵万余主编
-
太湖水质目标管理系统化开发与应用实践许金朵 等抢先发售将湖泊和流域作为整体的研究视角,采用倒式反推思路,实现从湖泊水质目标管理反推到流域污染物削减减排反算流程的水环境管理系统,并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为应用对象,实现平台的应用与示范。本书梳理了太湖水质目标管理涉及的各模型以及各模型数据需求、系统功能需求,详尽介绍了平台的框架设计、模型集成、开发方法、功能实现和应用计算案例。
-
磷与重金属吸附深度治理理论与技术刘占孟本书主要包括用于磷与几种不同种类重金属的吸附深度净化理论与技术。根据作者多年对新型吸附剂深度去除磷与不同种类重金属的研究,力图系统地整合基于吸附方法深度治理磷与重金属污染的相关技术与理论。在内容上,以磁铁矿-针铁矿吸附含磷废水、ZnO-ZnAl水滑石除磷、好氧颗粒污泥吸附水体中铜、硝化颗粒污泥去除铅、磁性纳米Fe3O4/MnO2吸附水中镉和铜、磁性铁氢氧化物去除水中磷和铬等为研究主线,突出展示磷与重金属吸附深度治理这一重要研究方向,并从现代的观点和全新的思路对吸附剂制备、表征、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吸附机理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
红壤区典型农田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技术黄东风肥料是农田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因素。南方红壤区农民为了追求高的作物产量,长期以来过量或不合理施肥导致作物营养失调、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并引起农田土壤理化性状恶化、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地表水富营养化等一系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因此,研究南方红壤区农田作物丰产、优质、高效且环境友好的优化施肥技术模式,是既能保障农产品食品安全,又能从源头上控制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红壤区典型农田面源污染源头控制技术》是著者对自2005年以来承担的多项关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科技项目研究成果的总结。这些科技项目包括:农业农村部项目“种植业源污染物排污系数测算”、“南方山地丘陵区面源污染监测与氮磷投入阈值研究”、“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种植业氮磷流失量核算”;福建省科技厅项目“闽江中上游农业面源污染评估及其关键控制技术研究”、“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与废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红黄壤区典型农田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及预报模式研究”、“典型红黄壤双季稻田面源污染源头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项目“福建省农田面源污染监测点”,以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团队PI项目“农产品产地环境与重金属污染防控”等。
-
以色列环境管理研究张扬,谢静,国冬梅为更好地了解以色列生态环保状况,《以色列环境管理研究/“一带一路”生态环保系列丛书》主要围绕以色列环境状况、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环境科技、污水处理技术、国际合作开展情况和相关环境标准进行了介绍,以期为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
防沙治沙看宁夏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厅本书稿全面系统总结了宁夏防沙治沙经验与成效,展现了宁夏防沙治沙以来涌现出的优选典型和事迹,对指导今后全区防沙治沙工作,讲好宁夏防沙治沙故事、传播防沙治沙经验,具有现实意义。本书稿主要包括政策篇、成就篇、宣传篇,对各地的防沙治沙工作具有一定借鉴作用。适合馆藏。
-
荒漠化防治系统组织模式研究王丛霞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很严重的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荒漠化防治系统组织模式研究》主要阐述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研究和土地荒漠化防治问题。作者从生态伦理学的研究视角出发,发现荒漠化防治的困境,提出了荒漠化的防治目标,创新提出了内散外敛型组织模式及其实践研究,为学者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理论,从而在实践层面更有效地推动我国荒漠化的防治。
-
长江三角洲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陈珂目前,日益严重的灾害问题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的重要防灾减灾措施,是开展综合减灾和制定应急管理对策的基础和依据,是目前灾害研究领域的热点。在优选变暖与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针对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和强度不断增高、灾害损失日益加剧这一趋势,聚焦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全境),基于自然灾害研究的相关理论,消化吸收靠前外研究的很新成果,建立自然灾害分类体系,整合灾害数据,构建自然灾害元数据标准和数据库,并应用情景分析的方法和GIS技术,分析了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演化,开展了多致灾因子的风险评估研究,为政府部门构建区域风险管理体系,促进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本书总体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撰写过程中,力求体例清晰、结构严谨、内容新颖、表达简洁,充分运用大量图表,有助于直观理解,做到深入浅出地阐明自然灾害数据库建设与风险评估的理论、方法、模型等。主要读者对象为高等院校自然地理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对自然灾害领域的研究人员以及防灾减灾部门的专业人员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青藏高原东部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区域的优先级判别研究宗鑫草原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为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构筑了一道天然的绿色生态屏障,这是农作物、林木等其他植被所难以替代的。青藏高原作为我国四大草原生态功能区之一,其在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及自然资源等方面均有别于其他草原生态功能区,而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广大草原又是我国黄河、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几大水系的发源地和流经区域,这些区域的草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直接关系到下游区域的生态安全。但是,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区域已经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国家在这些区域相继实施了一系列政府主导型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项目,如“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等。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现行的草原生态建设补偿项目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致使执行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本研究着眼于效率目标,即生态保护效率和补偿资源与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考虑不同微观补偿区域在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空间差异性,以青藏高原东部的玛曲县、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为案例区,展开了草原生态建设补偿区域的优先级判别研究,以期为青藏高原东部其他区域提供借鉴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