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态学导论李元 主编《环境生态学导论》在阐述环境生态学的概念及特点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种群与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深入分析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变化与生物的生态关系,系统探讨了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安全,充分强调了生态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管理与规划的理论和原则。《环境生态学导论》适合用作高等院校生态学专业、环境科学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相关专业教学、研究的人员和研究生的参考书。
-
环境权益论姬振海 主编《环境权益论》这本书通过归纳、提炼和探索研究,构建起了环境权益的一个理论框架。针对我国缺乏环境诉讼法律依据的现状,探讨了我国环境诉讼模式选择和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提出建立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机制。考虑到我国现行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从诉讼发动、案件审理、程序规则、判决执行等多个层面来予以架构。这些思路在富有前瞻性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现实的可行性。
-
环境学基础实验与见习教程苏玉萍 主编全书共分为四章,系统地论述了环境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技术,包括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测量的基础知识、化学分析技术、显微分析技术、遥感技术、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环境评价等;详细地介绍了数据表达与统计分析的方法;环境学基础实验与见习部分包括14个实验,内容涉及生态系统的组成与观察、能源与环境、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人为干扰下的环境质量、环境问题仲裁小组角色扮演。 《环境学基础实验与见习教程》可作为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相应课程配套的实验与见习教材,也可供环境保护领域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学习参考。
-
环境统计蔡宝森 主编《环境统计》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简要叙述了环境统计的基本概念、研究范围和作用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环境统计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环境统计指标与指标体系、环境参数的抽样估计和假设检验、直线相关与回归、动态数列与统计指数,同时对污染物排放统计、城市环境统计、生态环境统计、环境管理统计也进行了详细叙述。《环境统计》对我国现行的统计报表制度和环境统计指标体系进行了较为实用的介绍,在阐明各种统计方法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侧重环境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列举了大量的环境统计分析实例。《环境统计》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主要作为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教材,也适合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各类人员阅读。
-
环境与癌症万德森 总主编我们知道,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环境和遗传是影响肿瘤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它们相互作用,互相促进。研究表明,8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流行病学研究也发现,扫烟囱的工人多发阴囊癌;生产联苯胺染料或甲、乙萘胺的工人多发膀胱癌;从事石棉生产的工人多发支气管肺癌;从事X线、同位素工作的人多发白血病;锡矿工人多发肺癌等。由此可见,环境因素对于肿瘤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尚不能随意改造自己的基因,但是可以改善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减少各种有害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同时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肿瘤防治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环境与癌症》作为《社区肿瘤防治丛书》的分册,共分8章,分析了环境与癌症发生的关系,分别介绍了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物理致癌因素、致瘤性病毒、职业性致癌因素,以及其他致癌因素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希望可以为肿瘤防治工作提供更多依据,使更多人能够远离癌症,健康地生活。《环境与癌症》适合大众阅读,以增长防癌意识,净化环境,更适合基层肿瘤防治工作者参考,也可以作为肿瘤防治培训教材。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可能有一些不准确,甚至谬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中国生态财政制度与政策研究郑雪梅 著环境问题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和演变出来的,所以,从本质上讲,它其实是一个经济问题。正因为如此,如果把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割裂开来,就环境而论环境,单纯依靠命令—控制式行政手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我国环境保护事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根据国际经验,更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应当是实行环境经济一体化:一方面,在宏观经济决策层面引入环境评估,要求所有重大的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都必须考虑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而非行政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公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要求“制定和推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技术政策和税收政策,包括考虑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但在实践中,由于“唯GDP至上”的经济主义仍占据主流地位,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并未得到扭转。如今,日益脆弱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这一严峻现实使长期以来实行的单边经济主义发展路线再也无法继续下去了,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我国发展进程中不容回避,亦不容拖延的大问题。2005年末,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这标志着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在我国的战略层面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二者不再是此弱彼强、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此后,2006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出台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要与环境“同步”、“并重”发展的战略思想。这一战略转型为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本书所研究的生态财政是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框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所谓生态财政并不是简单地对既有环保财政政策做零敲碎打的“应急式”修补和调整,而是在新的经济学理论范式下,通过建立生态财政调控制度,实行“一揽子式”的生态财政政策来全面推动财政生态化改革,从而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环境保护形成系统的支持,并在制度上为政府切实履行其保护环境的职责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共七章。第一部分是对现状与理论的综述,由第一章至第三章组成;第二部分是制度安排与政策选择,包括第四章至第七章。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就研究背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选题的意义、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做概要介绍,并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以明确本书的研究范围。第二章:生态财政的基本理论。本章对构建生态财政的三大理论基石——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着重分析了可持续发展模式对传统经济理论范式产生的重大变革,为以后各章关于生态财政的政策选择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章: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生态财政改革的现实起点。本章从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欧美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经验启示以及对我国30多年来环境管理的反思三个方面论证了环境经济一体化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必然性。基于中国国情,本书主张将生态财政作为环境经济政策一体化框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适当的时候加以推行。从现阶段财政内外的制度环境看,我国实施生态财政的时机已基本成熟。第四章: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总体框架设计。本章阐明生态财政调控制度的内涵、功能和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财政调控系统的设想。第五章至第七章是对第四章“生态财政调控制度”所包含的主要生态财政政策做进一步的研究。具体安排为:第五章:生态税费体系。第六章:生态化取向的财政支出政策。第七章:以生态转移支付制度为核心的横向生态补偿体系。
-
环境美学前沿陈望衡 主编环境美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欧美兴起。就美学学科的发展而言,自18世纪中世纪创立这门学科,美学的研究对象一直停留在艺术领域。而在环境问题凸现之后,环境则成为与艺术相抗衡的另一重要研究领域,自然、建筑则被认定为环境中的重要构成因子而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这样,美学的疆域则大为拓展,环境美学与艺术美学处平等地位。本书所收文章主要来自在武汉大学举办的“绿色的盟约——城市与园林国际研讨会暨园林城市武汉国际论坛”。全书分为环境美学基本理论、中西环境美学比较研究、城市美学、农业美学、环境美学评论等方面的内容,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环境美学的研究表明,虽然目前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建设一个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美好的,既是人宜居也让人乐居的环境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景,也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
流域生态系统过程与管理魏晓华,孙阁 著本书把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从综合的角度论述各个重要的系统过程对包括全球变化在内的人为与自然干扰的响应,提出了相应的流域管理策略;在阐述中强调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生态水文过程为中心,从流域研究、规划、管理与政策多个方面论述流域生态系统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书中引用大量国外实例及最新研究成果,便于读者快速了解国外有关学科进展,适于相关领域的研究生、科研工作者、政府规划与管理人员及高年级的大学生阅读。
-
环境水文学房明惠 编著《环境水文学》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秉承了经典、成熟的理论体系,在系统阐述水文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强调分析与应用,保证了知识的完备性,充分反映了当代水科学研究的新观点和新技术。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环境水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阐述水文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交互关系;第三部分阐述水灾害的成因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环境水文学》结构合理,内容新颖,资料丰富,图文并茂,针对性强,突出了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应用,强调环境意识,贯穿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作为水文水资源、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专业人员和高校师生的参考用书。
-
经济发展、制度安排与环境效应赵海霞 著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污染的特征及其规律主要分析经济增长阶段与环境污染排放量的关系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对环境约束的一般规律,探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污染排放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趋势,试图发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排放是否遵循发达国家的规律。这部分内容将为下面的研究提供完备的背景资料和分析基础。经济发展与环境效应结合中国的现实,分析经济发展的环境效应,包括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压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产业变迁的环境效应等,探讨环境污染排放恶化的经济学原因,研究环境污染最优化的手段,为分析环境污染排放变化的制度因素提供理论前提。制度安排与环境效应试图构建环保制度安排对环境污染排放变化的作用机理,通过体制转型、机制转轨与政策转变分析制度内部结构的变迁,研究制度安排的环境保护绩效。探讨环境问题的制度原因,进一步剖析环保制度安排失灵的根源,为制度创新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环境污染排放影响机理的理论框架及实证检验根据一般环境经济学理论,影响环境污染排放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将其归结为经济发展与制度安排两类,分别研究各因素的环境效应,建立理论分析框架。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变量,研究各因素对环境污染排放作用力的方向及大小,试图找到环境污染排放变化的主要控制变量。环保制度创新研究制度能将诸种影响环境污染排放变化的因素有效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环保制度创新的机遇与挑战,提出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从基于“市场—政府—社会”三角制衡、环保政策创新及一体化、环境准入门槛三个角度深入具体地分析环保制度的建设,尝试探索转型期环保制度创新的途径及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