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生命的未来(美)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 Wilson)著;陈家宽[等]译校本书是生物多样性之父威尔逊的又一深情关怀之作。在书中,作者准确而又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世界上许多珍稀物种消失的故事,展示了全球生物多样性料想不到的富丽繁华和被低估、忽视了的潜在危机。作者明确指出,在录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人类可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维持地球的完整性及其所蕴藏的生物多样性。这本权威著作不仅是对生物圈进行生动描绘的科普读物,也是一本保护地球、保护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所有生物的行动指南。
-
环境与贸易叶汝求等著保护环境和发展贸易是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两个重要方面。发展贸易的保护环境之间一直有着密度的关系,两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两者也可能是相互制约和矛盾的。本书从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系统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和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对协调贸易、环境和发展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很有见地的观点,因此,对环境与贸易领域的政府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研究工作者一定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生态学概论尚玉昌编著北京大学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 自然科学类。本书共分6章,内容包括什么是生态学、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生态系统,全球性生态学问题——人口、环境、资源。
-
农作物的栽培环境白朴 著本书叙述了作物的光、热、土壤、肥料、气体以及生物等主要环境因子对作物的影响;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作物栽培技术研究的经验,概述性地提出了一些调控栽培环境措施。掌握这些知识,对于实现农作物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减灾避灾均是有益的。本书可供农业和环境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
环境地质与工程陈剑平 主编本书主要是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工程或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即从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多学科角度,去认识与协调人类工程或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互馈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书除绪论外共分为九章,分别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矿产的开采、利用与废弃的三个主要过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进行论述。本书力求理论联系实际,适当反映本学科的最新成果,符合中国国情。本教材可作为地质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非地学类专业的公共选修课教材和研究生参考书,还可供从事地质类专业的广大技术人品参考。
-
绿色经济发展和管理赵弘志,关键编著本书系统地讲述了经济形态演化,工业经济的代价,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和管理模式,经济指标体系与评价等内容。
-
海水淡化工程王世昌主编海水淡化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是解决缺水问题的重要方法。本书全面阐述了海水淡化技术的现状、处理技术、应用等,分为蒸馏法、膜法、电渗析法三种主要方法加以介绍。本书紧密结合生产实践与先进技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可供从事海水淡化工程、污水处理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师生参考。
-
城市节制用水规划原理与技术刘俊良编著本书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列丛书》之一。本书共分11章,始终以城市节制用水规划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节制用水概论、内涵、有关术语及考核指标,城市节水现状及潜力分析,城市用水量预测方法技术、城市节水规划目标及其实施技措,城市用水定额体系与节制用水,城市污水资源化规划角度节水工程投资综合效益的分析。本书内容丰富详实,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许多章节提出了很多的见解和观点,融合了作者已完成的相关课题。本书可作为水工业及环境专业管理及技术人员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用书。
-
环境决策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汪光焘 著城乡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质量,对于我国城镇化进程影响重大,其中气象、环境和城市规划的关系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在北京工作期间,深感过去和现在的城市规划,往往只在具体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上花费较大精力,而对环境资源条件缺乏研究,生态承载能力量化方面考虑不足,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大环境天然联系的处理也比较简单,有必要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因此,现将这4年中关于环境问题的一些讲话、文稿整理成册,简要介绍北京市1998年以来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艰苦努力和创造性工作,梳理一下关于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个人见解。我也有愿望回顾北京的环保工作,继续得到新的启迪,思考现代科技如何运用于城乡规划,完善区域城镇体系与城市规划。
-
环境生物技术马放,冯玉杰,任南琪编著环境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而生产的新的边缘性学科,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核心技术之一。本书从应用生物技术解决环境问题入手,全面阐述了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原理和应用情况。内容包括:污染物的生物去除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生物生产相关领域及技术、污染预防技术、污染物生物检测与评价技术、现代生物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作用与应用等。本书的内容丰富、翔实、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很强的应用价值。本书可供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教学或科研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