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黄磷尾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宁平,殷梁淘 著《黄磷尾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阐述了黄磷尾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包括黄磷尾气的基本定义、产生过程、性质特征,黄磷尾气除尘、脱硫、脱磷的技术原理和应用工程实例,黄磷尾气净化过程的基本操作数据及操作方法,工艺设备的运行特点及其净化系统的调试和运行经验,黄磷尾气资源化利用中变换制氢、清洁燃料、合成氨、制甲醇的工艺、应用设计和工程实例,黄磷尾气净化和资源化利用的生产安全和职业病防治。《黄磷尾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从黄磷尾气的产生到净化和资源化,从基础原理到工艺设计和工程实例做了全方位的详细介绍,并提供了黄磷尾气净化及资源化利用主要关键技术的Visual Basic设计计算程序,能有效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设计效率。
-
应对气候变化 管控三氟甲烷排放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著,李永红 编为全面宣传HFC-23减排工作的重要性,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组织梳理了HFC-23减排相关基础知识,形成《应对气候变化 管控三氟甲烷排放:HFC-23基础知识问答》图书。本书内容简单明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大众普及相关知识,同时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使用。
-
绿色城镇化发展与创新周国梅 编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依托现有山水风物,让城镇融入自然,实现城镇作为人口聚居、产业发展载体同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延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忆得起乡愁的文化传承。实现绿色城镇化,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引领,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也将带来深刻的实践变革。为了丰富我国绿色城镇化理论和方法研究,编者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总结,希望在绿色城镇化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方面给国内的决策者和研究人员提供借鉴参考。本书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人员共同编著完成,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周国梅、张洁清给予总体指导。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为绿色城镇化内涵、机遇与挑战;下篇为国内外绿色城镇化经验比较研究。
-
干散货港口粉尘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究白景峰,刘殊 编《干散货港口粉尘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究》在对国内主要干散货港口开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目前干散货港口的建设现状与发展需求,从环保管理、污染控制等角度分析了目前国家对干散货港口的管理要求:重点针对干散货港口粉尘污染控制各项技术开展研究,分析各类粉尘防治措施的适用性及运行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干散货港口粉尘污染配套控制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干散货港口进行应用,以期为我国港口粉尘污染控制提供技术支撑。《干散货港口粉尘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究》可为从事粉尘污染防治的相关研究人员、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
甘露泽五洲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著,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环境科技产业专题联盟 编自2013年水与环境卓越中心成立以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行程万里、拔山涉水,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斯里兰卡、伊朗、柬埔寨、孟加拉国、缅甸等国开展水调研,共建联合实验室,落地示范工程,协助“一带一路”国家的民众喝上清洁水。这7年里,在协助“一带一路”国家的水环境工作中,发生了许多故事。我们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流下的汗水和激动的泪水都变成了“一带一路”大地上的甘露,滋润着当地民众。本书即是记录这些感人的故事,希望本书能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合作。
-
设计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宋慰祖 编2019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以“设计之都·智慧城市”为理念,继续以“设计+”为主旨,围绕“产业策动”提出的主题是“设计赋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100年前,在德国魏玛诞生的包豪斯学院,成为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它主张艺术与技术有机统一,对现代工业生产、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百年后的今天,在中国北京,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国的专家学者、设计管理者会聚一堂。各位专家学者以自身专业的思考,共同研讨、全面阐述了今天全球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数字经济新时代。设计作为创新的方法论,已从专业含义的产品设计、建筑设计、视觉设计、景观设计等具象的设计范畴,进入更加强调交叉、融合、创意、创新、创造,应用于产业发展、艺术创作、科技应用、卫生健康、社会治理、城市规划、政策法规、公共服务等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创意思维的范畴。既有对生产生活的细微关照,又有对宏观全局的顶层谋划。逐步形成以文化为带领、以科技为支撑、以需求为导向、以设计为方法的创新驱动新形态,成为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核心手段的未来发展特征。
-
论环境变化刘广山暂缺简介...
-
2019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编本报告全面梳理、分析和总结了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情况和主要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客观、准确地反映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本报告共包括三篇内容,第一篇为监测概况和评价方法,分为10章,主要介绍2019年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情况和分析评价依据的标准、方法、规范等。第二篇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为10章,从全国、重点区域、流域等多空间尺度分析2019年生态环境各要素质量状况,开展不同时序对比和趋势分析;同时设置23个专栏,对2019年开展的监测专项和研究性工作进行总结和说明。第三篇为总结,分为3章,凝练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状况,提出主要环境问题和对策建议。
-
生态环境监测系统李秀红 著本书的特点是时空有序,自成体系。从青海湖、黑河流域的生态水文监测系统到南极冰架的极端环境多要素监测平台,在河北怀来和河南鹤壁实现了叶面积指数的像元监测、动态监测、遥感校核与验证、物候应用等。无线传感网技术从最初的水位、温度等单要素研究拓展到水、气、土等多要素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系统,以及流域、湿地、草原、森林、城市、农业等不同生态系统的观测。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形成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系统建设—应用评估—科学研究”的较完整科研闭环。无线传感网技术与应用研究已经基本实现了显著提高时空精度、在更广阔的时空中有序推进、服务生态环境管理与决策和产学研用的完整体系。
-
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评价能子礼超,刘盛余 编《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评价》为学术专著,我国现行的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出台的系列技术规范有不完善之处,同时实际开展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时很多细节问题解决过程中找不到政策法规及技术指南作为依据,导致评审和验收的时候产生较大的分歧,《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评价》作者长期从事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和技术应用,有大量的实际项目实施经验,为此,总结实际应用的问题,为该行业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指导。《土壤污染防治规划与评价》从实际应用出发,精选了有代表性的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案例,研究分析了土壤污染场地治理、修复的实际操作步骤、方法和技巧,以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全过程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和表述,以便今后能够有效开展该领域的实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