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黄土高原城镇化时空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机理宋永永 著《黄土高原城镇化时空过程与生态环境响应机理》从地理学综合性视角出发,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等为指导,构建城镇化的生态环境供需平衡理论,结合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分析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城镇化时空演变与生态环境响应问题,提出黄土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城镇化呈现“核心-边缘”的空间格局,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地域分布呈现出由低增长(高增长)县(区)转变为高增长(低增长)县(区)的特征;非农产业产值比重、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粮食产量等是城镇化空间分异格局形成的主导因素;城镇灯光强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生态价值总体均呈上升趋势,但灯光强度显著上升的关中平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等城市群地区,以及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区的NDVI和生态价值下降明显;生态环境供需总体平衡是黄土高原县域城镇化生态环境供需状态的主要特征。研究认为,资源环境集约利用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是黄土高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优化调控的总体目标,并提出从辩证和系统的角度理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认识区域城镇化的生态环境响应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的科学途径。
-
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张芳 著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要的挑战之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的发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产生了难以度量的恶劣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新兴市场机制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碳市场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入市场交易机制,促使控排企业、投资者积极参与,最终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目标。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处于试运行阶段,实现区域碳交易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要求科研工作者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做出扎实可靠的研究成果,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顶层设计提供科学参考。《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碳交易机制相关科学问题为导向,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模型方法,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为碳市场投资者及参与者深入理解与认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运行规律及变化机制提供参考,为碳市场稳定运行、实现减排目标提供决策参考。《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适合环境经济、能源经济、碳金融及风险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低碳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环境部 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是生态环境部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地方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对于推动地方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升生态产品的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创新生态价值实现的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2017-2020年,生态环境部先后命名了四批共8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些地区根据区域特色不断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和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与经验模式。
-
生态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金涌 等 著《生态农业工程科学与技术》主要介绍了与建立高效率的现代化生态农业相关的肥料、农药、育种、地膜、土壤、农业废弃物和生态农业园区等方面的重要技术和发展状况。作者由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为主的专家团队组成,首著者为金涌院士,著作组秘书处设在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生态工业研究中心,著作组专家均在各领域从事多年战略和技术研究工作,承担过相关国家重大规划文件的牵头起草和编制工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战略视野与实践经验。
-
场地环境精准调查技术与应用李培中,宋云,周晓俭 等 著《场地环境精准调查技术与应用》分为三部分: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污染场地调查发展概况,探讨了基于场地概念模型的污染场地精准调查技术的应用场景;其次,重点介绍了污染修复前和修复中的一些新型调查技术和监测方法,尤其注重通过图例等直观的表达方式,突出这些新方法的基本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国内外应用情况等引导性内容;最后,针对污染识别、现场测试、场地概念模型和过程监测等重点内容,分别给出实际应用案例。本书力图向读者全面介绍污染场地精准调查理念和实用技术,并推广应用到合适的污染场地或场景下,提高场地环境调查效率,降低调查的不确定性,进而为推动国内污染场地调查持续健康发展汇聚点滴力量。 本书对于具有一定污染场地调查、评价和修复治理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科研人员和环境管理技术官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可作为土壤和地下水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生的学习参考图书。
-
区域碳配额分配和中国碳市场研究董锋等 著在我国建立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的背景下,研究区域碳配额分配方法和总结自2013年开始试点的碳市场运行状况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域碳配额分配和中国碳市场研究》主要采用管理科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公平视角、效率视角及兼顾公平和效率视角三个方面研究我国区域碳配额分配问题;从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及空间网络特征、碳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及风险测度、碳交易政策的有效性三个层面系统总结我国试点碳市场运行状况;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我国未来碳市场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马瑾等 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理论方法研究》围绕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主题,系统收集、整理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荷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有关土壤环境基准与标准的理论方法、政策法规、技术文件等文献资料,全面梳理了每个国家土壤环境保护发展历程,并分别从生态安全和人体健康的角度,从土壤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土地利用类型分类、暴露情景设定、优先控制污染物筛选、敏感受体选择、推导过程、参数选取以及各国的特色和亮点等方面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的现状和需求,以及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
典型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苏维词等 著《典型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针对喀斯特山区地表破碎、村落和耕地分散、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等特点以及传统的集中供水方式难以完全解决分散村户用水需求等现实问题,围绕水资源安全和分散供水的需求,开展喀斯特山区“三水”转换、水资源赋存类型特征、水资源安全影响因子等研究,从多视角、多时空尺度构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对典型喀斯特区域(流域)水资源安全性、敏感性进行实证评价和预测分析;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提炼喀斯特山区多样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用技术、模式及相应对策等。
-
碳中和沈亚东 著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30·60”行动,有力推动了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进程,吹响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作品,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江南小镇到青藏高原,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从世界首富到中国少年……本书从生活篇、环境篇、生命篇、空间篇、金融篇、创新篇、文艺篇、哲学篇、大学篇等多个维度向读者讲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故事“三十六计”。无论是领导企业转型升级,还是谋划个人职业生涯,或者仅仅做一名欣赏时代风云变幻的“吃瓜群众”,本书都可以给您带来启发与思考。
-
智能环保刘连超,苑会静 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智能环保》一书将系统的介绍智能环保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智能环保,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智能环保的发展,并对智能环保的未来进行展望。本书是对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解读,将带领读者对智能环保有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