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实用手册解光武 著《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实用手册》正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了应急监测的含义、作用、工作程序等,通过流程图和文字说明的形式,介绍应急监测的主要程序;第二章介绍了应急监测人员的职责与分工,以及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应急支援与求助的一般原则;第三章详细介绍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方案编制方法,包括监测项目、监测频次、监测方法、监测布点、评价标准及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内容;第四章介绍了样品采集、样品管理及样品分析的相关内容;第五章介绍了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内容;第六章简要介绍了应急监测终止条件及程序、应急监测总结报告编写、资料归档等内容;第七章简要介绍了应急监测安全与防护知识。附录部分主要为方案模板与报告格式、典型特征污染物应急处置工艺、典型案例等内容。
-
山美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蔡金傍本书收录了“山美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部分成果,在开展流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流域主要环境问题与水库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本书具体包括了山美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分析、流域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等内容。
-
大气污染控制设备王振波,孙治谦,李强 著《大气污染控制设备》立足大气污染控制设备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属性,基于设备的热学、流体力学、机械力学等特征,对部分典型大气污染控制设备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工程应用等内容进行了重点介绍。《大气污染控制设备》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及其相近专业的本科生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大气污染控制方面工作的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
碳中和目标下一带一路未来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预估张井勇 等全球气候系统持续暖化,高影响极端气象灾害事件频发,对“一带一路”地区人们的健康与福祉,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造成深重影响。本书聚焦在“一带一路”基本框架“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所在区域,对碳中和目标下未来平均与极端气候变化开展了系统预估研究。第1章简述了碳中和目标、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及相关研究进展;第2章评估了25个CMIP6全球耦合模式对 “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历史基准时期(1995-2014年)平均与极端气候主要特征的模拟能力;第3章采用CMIP6多模式集合平均方法预估了碳中和目标下“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平均气候变化;第4章与第5章分别对碳中和目标下“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温度与降水相关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未来变化进行了预估研究;第6章提供了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研究成果有望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过程中有效防范与应对气候风险、增强气候韧性与适应能力以及促进面向碳中和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提供科学参考。 本书可供政府决策机构、碳中和与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绿色“一带一路”研究领域学者、高校教师与研究生、管理与技术人员和感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参考。
-
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监测系统研究吴文强陈学凯彭文启当前我国重大环境突发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应用无人水面船可以实现深入环境污染核心区,实时多方面无缝监测,并实时传输监测影像、环境指标数据,及时刻画污染水域二维环境因子分布图,为制订水域环境应急措施提供直观技术数据。 本书针对我国水环境监测方面存在的监测点少而无法反映水体整体状况、监测成本高、缺少应急性监测手段等问题,同时为了解决传统的水环境取样监测分析耗时耗力,大水体监测分析难以精准定位、快速取样、信息传输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主要内容包括无人水环境监测船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取样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和关键技术、基于无人水面船的动态水环境监测系统研发以及基于无人水面船的水环境监测系统应用案例与成果推广。本书可供从事水环境监测评价、水环境智能化监测设备、流域水环境治理等方向的管理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参考使用。
-
中国黄河中上游流域自然资源图集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本图集根据“宜居黄河科学愿景”,构想从地球系统科学观出发,以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智慧黄河5部分内容为链条,开展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编制了55张图:从工程地质学入手,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从水文地质学入手,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从环境地质学入手,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从资源地质学入手,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从地球信息科学入手,集成黄河流域地学大数据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
-
环境工程原理周长丽,王乃帅 著《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是高职环保类及其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该书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三废”污染控制技术中所涉及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性能及设计的有关计算。《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内容包括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机械、非均相物系的分离、传热、蒸馏、吸收、干燥、蒸发、液一液萃取、吸附、膜分离技术共十一章,章前有学习目标、生产案例,章后有复习思考题。《环境工程原理(第三版)》可作为环境类及其相近专业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科研工作者及企业生产一线职工和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
环境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基础和检验张明露 著《环境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基础和检验》是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应用经验写作而成的,对环境微生物基础、代谢产物检验的传统方法以及现代生物学方法,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环境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基础和检验》具体内容包括:环境微生物基础、生物活性和生物毒性检测、抗生素抗性基因及其检测、细菌内毒素及其检测、藻毒素及其检测、真菌毒素及其检测、嗅味代谢物及其检测、群体感应现象及群体感应分子检测。《环境微生物及代谢产物基础和检验》适合从事环境微生物方面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学院校相关专业教学的参考用书。
-
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王文卿 著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北海红树林时指示,“一定要尊重科学、落实责任,把红树林保护好”。《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基于全球红树林新研究成果,全面梳理了中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主要结论结论1:通过严格保护天然红树林和大规模人工造林,2000年以来,中国成功遏制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势头,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有近5万h㎡的红树林。在经历了60-70年代的围海造田、80-90年代的围塘养殖和90年代的城市化及港口码头建设之后,中国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至2000年的2.2万h㎡,仅为20世纪50年代初的44%。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愈加重视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通过严格保护天然红树林和大规模人工种植红树林,成功遏制了红树林面积急剧下降的势头,红树林的面积由2.2万h㎡增加至2019年的约3万h㎡,年均增加1.8%,成为世界上少数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中国已经建立了38个以红树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地,超过75%的天然红树林被纳入保护地范围,远远超过25%的世界平均水平。红树林是中国保护力度大的植被类型。结论2: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稳定,但局部地区红树林退化明显。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局部地区退化明显,主要表现有:红树植物成片死亡事件时有发生;局部地区红树林群落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群落结构由以木榄等为主的成熟植物群落向以白骨壤、桐花树为主的先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病虫害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一些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种类野外生存现状不容乐观。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①海水养殖污染问题长期存在;②来自美国中国红树林湿地保护与恢复战略研究的互花米草和中国本土的鱼藤对红树林造成了严重威胁;③海堤建设使得中国近90%的红树林位于海堤外侧,阻隔了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海堤内生态系统的联系。结论3:中国红树林科学研究成果数量居世界前列,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和实践的能力不强。保护地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管理水平亟待提高,亟须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科学管理与监测体系。虽然中国红树林面积仅占全球的2‰,但中国红树林研究位居世界前列。全球发表红树林学术论文多的5家单位中有4家在中国(中国科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红树林保护、管理与利用经验,正是“一带一路”沿线红树林分布国家迫切需要的,而“一带一路”沿线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是全球红树林的分布中心。全国已经建立了一支总人数为208人的红树林保护地管理人员队伍,但保护地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合理等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生态、海洋及保护地管理类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在现有的38个保护地中,36.8%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18.4%没有编制总体规划,18.4%没有科考报告,23.7%没有明确边界。虽然历经多年努力,但目前尚未建立完备高效的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和评估体系,针对红树林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的决策,有时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因缺乏有效的基于社区的红树林保护修复机制,中国现有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与管理成效更多是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的,虽然效果较为明显,但也存在行政成本投入大、短期见效快、协调能力差等问题,有些预期目标难以实现。结论4:滩涂造林是目前中国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对中国红树林面积在过去20年的显著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有些关键问题仍须加快解决。滩涂造林是增加红树林面积的主要途径,也是目前红树林修复的主要方式。滩涂造林因操作相对简单、投资大、见效快、造林成功后社会影响大而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自2000年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净增加了约7000h㎡,大部分是通过滩涂造林实现的。部分红树林生态修复工程将植被修复作为主要甚至是目标,较少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修复和提升。在修复地点选择、修复面积、修复措施、树种选择等方面,存在科学依据和科学评估不足的问题,个别地点存在过度修复的现象。滩涂造林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有:①造林成效相对较低;②造林成本高;③造林树种单一;④技术难度大;⑤生态风险无法预测;⑥外来物种入侵;⑦人造纯林生态功能有限,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解保军 著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人们熟悉的显性批判路径;另一条是人们不太熟悉的隐性批判路径。显性批判,主要是他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隐性批判,主要是从生态角度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批判当然包括生态批判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的特色,就是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论著的研读,整理出他们关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理论研究》主要整理出了他们对资本主义农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外部不经济问题、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存环境等领域的生态批判。有些研究领域还存在进一步拓展的学术空间,需要对该研究感兴趣的学界同仁一起努力,推进深化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