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典型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苏维词等 著《典型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利用研究:以贵州省为例》针对喀斯特山区地表破碎、村落和耕地分散、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频繁等特点以及传统的集中供水方式难以完全解决分散村户用水需求等现实问题,围绕水资源安全和分散供水的需求,开展喀斯特山区“三水”转换、水资源赋存类型特征、水资源安全影响因子等研究,从多视角、多时空尺度构建喀斯特山区水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系统动力学等多种方法对典型喀斯特区域(流域)水资源安全性、敏感性进行实证评价和预测分析;比较系统地研究和总结提炼喀斯特山区多样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实用技术、模式及相应对策等。
-
碳中和沈亚东 著碳达峰、碳中和的“中国30·60”行动,有力推动了全人类共同应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进程,吹响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号角,正在引发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变革。从衣食住行到影视作品,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江南小镇到青藏高原,从大漠长河到星辰大海,从世界首富到中国少年……本书从生活篇、环境篇、生命篇、空间篇、金融篇、创新篇、文艺篇、哲学篇、大学篇等多个维度向读者讲述了全球变暖引发的时尚故事“三十六计”。无论是领导企业转型升级,还是谋划个人职业生涯,或者仅仅做一名欣赏时代风云变幻的“吃瓜群众”,本书都可以给您带来启发与思考。
-
智能环保刘连超,苑会静 著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智能环保》一书将系统的介绍智能环保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智能环保,同时从不同角度阐述新一代人工智能如何助力智能环保的发展,并对智能环保的未来进行展望。本书是对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解读,将带领读者对智能环保有深刻的认识。
-
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王志轩,张建宇,潘荔 等 著《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20》是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电联”)与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长期合作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连续出版的第14本年度报告。按以往惯例,《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回顾与展望——中国电力减排研究2020》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反映新的中国电力发展概况及绿色发展情况;第二部分、第三部分以“低碳政策”为主题,在系统、全面梳理中国低碳电力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对“十四五”低碳电力发展趋势和主要任务进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
-
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张芳 著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要的挑战之一。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的发生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产生了难以度量的恶劣影响。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作为一种新兴市场机制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手段。碳市场通过控制碳排放总量,引入市场交易机制,促使控排企业、投资者积极参与,最终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目标。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处于试运行阶段,实现区域碳交易对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迫切要求科研工作者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做出扎实可靠的研究成果,研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顶层设计提供科学参考。《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以碳交易机制相关科学问题为导向,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模型方法,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为碳市场投资者及参与者深入理解与认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运行规律及变化机制提供参考,为碳市场稳定运行、实现减排目标提供决策参考。《碳市场价格机制及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适合环境经济、能源经济、碳金融及风险管理等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也适合从事低碳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
经济结构演进视角下雾霾污染与治理对策研究张玉,赵玉 著《经济结构演进视角下雾霾污染与治理对策研究》从环境经济学和演化博弈的角度构建了雾霾污染与治理的解释性框架;分析了中国大气污染特别是雾霾污染的现状及成因,描述了雾霾污染的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溢出效应;分析了经济结构演进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以及经济和雾霾之间的脱钩关系;梳理了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演进脉络;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讨论了我国雾霾污染治理的可行路径;从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和贸易政策等方面提出了综合治理雾霾的对策建议。《经济结构演进视角下雾霾污染与治理对策研究》可供相关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人员和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使用,也可为环境、能源、生态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制定相关政策时提供参考。
-
中国环境保护走出去可持续发展报告张洁清,李霞,温竹青,丁宇,刘婷 著《中国环境保护走出去可持续发展报告:区域环境合作政策与实践/“一带一路”生态环保系列丛书》分为四篇:一篇“基础篇”,介绍了中国“走出去”战略构想的形成、发展、特色,从中国“走出去”战略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遇到的挑战入手,分析了中国环境保护“走出去”的战略地位和重大意义,并解构了中国环境保护“走出去”的丰富内涵。第二篇“经验篇”,选取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介绍了其开展国际环境合作的背景、历程、政策措施、具体行动和项目,并分析其影响、成效和经验,以期为中国环境保护“走出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第三篇“实践篇”,系统梳理了中国政府参与和推动区域环境合作的实践,以云南省、四川省和山东省为例,分析和展现地方与企业层面参与区域环境合作的实践和经验,并对中国开展区域环境合作的特点和总体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价。第四篇“展望篇”,在前述篇章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开展区域环境合作的趋势做出了初步判断,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区域环境合作的战略方针、目标、原则、布局及任务,为推进中国环境保护“走出去”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
生态资源资本化实践路径卢克飞,刘耕源 等 著在宏大的目标下,我国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投资结构等方方面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各地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将迎来重大的机遇。如何在新形势下抓住历史机遇,对标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愿景,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亟须各地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深入挖掘绿色增长潜能,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合理利用市场、金融和科技等关键性要素,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形成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动能和新格局。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相关理论有待完善、绿色低碳发展的相关实践有待进一步探索,系统阐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过程、指导工作实践的书籍还比较少。鉴于此,在甘肃省金融学会的倡议和组织下,于兰州环境能源交易中心挂牌成立的甘肃省金融学会碳金融与绿色发展实验室携手中国节能协会碳交易产业联盟、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等机构,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的多位学者,合力编著成书。《生态资源资本化实践路径》通过对生态资源资本化全过程的实证研究,系统总结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运行机制和运营模式,为各地谋划碳金融与绿色发展、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参考。
-
北部湾经济区海岸带环境承载力研究杨静,翁士创,韩保新 著本专著以海岸带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遵循生态优先保护、陆海统筹、科学性、可操作性、综合性和代表性的原则,按照“驱动力-压力-承载力-状态-响应”的结构主线,构建海岸带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提出指标量化和评价的思路与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为评价对象,构建反映区位生态环境特征的北部湾经济区海岸带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并以海岸带环境承载力为约束,围绕重点产业的结构、布局和规模三大核心问题,提出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优化发展的调控建议。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阐明构建的海岸带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在沿海产业优化的应用。
-
绿色向戈壁延伸夏连琪 著作者以海西州州政府启动“蓝天、碧水、净土、复绿”四大生态修复治理行动,实施好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荒漠化治理、湿地保护和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为主线,用报告文学的方式讲述了海西州在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望蓝天、看护清水、保洁空气、修复生态方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