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南四湖典型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何光明 著《南四湖典型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是山东省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南四湖片治理工程科学研究试验项目研究成果,以南四湖流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全流域着眼,基于南四湖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管理五个方面提出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评价体系,选择典型流域作为评价单元,对典型流域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评价与问题剖析,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适用性和可操行的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南四湖典型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研究》可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管理及有关专业科研工作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郭华东 著《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一带一路”篇》围绕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开展的44个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展示了典型地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四个尺度在数据产品、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3套数据产品、25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郭华东 著《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一带一路”篇》围绕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开展的44个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展示了典型地区、国家、区域以及全球四个尺度在数据产品、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3套数据产品、25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
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周琼 著《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档案、实录、会典、地方志等原始文献史料入手,系统梳理了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及其灾赈机制的发展过程,深入论述了该机制的具体内容、实施效果及社会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对清代防灾救灾机制和社会抗灾能力进行了详细探究。提出了清代荒政制度研究的创新性观点,即入主中原的清王朝不仅通过恢复、重建中国赈灾机制稳定了社会经济秩序,而且通过救济灾民的种种措施获取了民心和统治中国的政权合法性。 此外,《清前期重大自然灾害与救灾机制研究》还在对清前期灾赈制度的建设及其程序、灾赈人员、机构等进行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从赈前预警机制及报灾、勘灾机制的重建开始,对清政府灾赈中的审户、勘不成灾、粥赈、以工代赈、灾赈物资、民间赈济,以及赈后的蠲免、缓征及借贷等进行分析、论证,凸显出清前期救灾机制积极与消极的社会效应,强调清王朝在灾赈中通过底层认可的方式实现天下同治。
-
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编《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资料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数据,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省数据。《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主要反映中国环境污染排放、治理及环境管理情况。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污染物产生及处理情况、污染治理设施情况、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环境管理和全国辐射环境水平等。统计范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2017》统计范围为有污染物排放的工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工业源)、农业污染源(以下简称农业源)、生活污染源(以下简称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和移动源。工业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行业代码为05~46的42个大类行业。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投资情况的年报范围为调查年度内施工的老工业源的污染治理项目投资,以及当年完成“三同时”环保验收的工业类建设项目环保投资。农业源包括畜禽养殖业中的大型畜禽养殖场(生猪设计年出栏量≥5000头、奶牛设计年存栏量≥500头、肉牛设计年出栏量≥1000头、蛋鸡年设计存栏量≥15万羽、肉鸡年设计出栏量≥30万羽)。生活源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中的第三产业以及城镇居民生活源;生活源废气污染物排放包括农村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包括集中式污水处理单位、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单位、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处理)单位。移动源包括机动车污染源。环境管理反映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业务工作进展及成果等情况,调查范围主要包括环境信访、环境法制及环境应急情况,环境科技与标准情况,环境影响评价情况,环境监测情况,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情况,辐射环境监测情况,环境监察执法情况等方面的内容。与《中国环境统计年报2015》相比,删减了“2、废水污染物中重点流域、沿海地区废水污染物,排放情况”“3、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废气污染物排放情况”等内容。
-
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陈艳梅 等 著《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生态服务与生态补偿相关理论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实践探索。第一,明确生态区域、风域、生态介质等新概念,阐述生态格局-过程-功能三位一体理论、地-地与人-地双耦合理论的新内涵,构建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等方法体系。第二,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测评生态服务供需价值量盈亏格局,识别生态服务主要供体区与受体区。第三,从流域和风域视角分析研究区内生态服务供体区与受体区生态联系。第四,从生态服务供需关系与区域整体性角度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建议。《京津冀生态服务盈亏格局、空间流转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可为京津冀区域尺度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和生态环境协同共建提供理论方法与科学依据。
-
微生物与环境的互作及新技术研究王芬,李利红 著本书是在吸取环境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基础之上撰写而成的。全书共8章。第1章为引言,介绍微生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2章为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分析,包括微生物的营养、代谢、生长、遗传变异;第3章探究环境中的微生物及其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4章为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包括水体富营养化、微生物代谢物对环境的污染、病原微生物;第5章为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与转化,讨论了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对重金属的转化,以及微生物降解动力学;第6章研究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包括微生物对水体、固体废物和大气的污染治理;第7章为环境污染的微生物监测及其发展,引入了环境污染微生物监测的常用技术以及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第8章为微生物新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固定化技术、废物资源化技术、PCR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微生物絮凝剂。
-
行知行业英语《行知行业英语》改编组 编本书围绕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化学、资源管理与保护和人口统计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方面进行编写。从结构上来说,每个主题短小精悍,包含课堂准备、阅读训练、词汇训练、听力训练、口语训练和写作训练,知识点环环相扣,难度循序渐进,符合外语教学的基本规律。鉴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话题进行课堂教学。本书的行业词汇经过业内专家的汇总、释义和翻译,突显了本行业英语的学习重点,即使选择性地组织课堂教学,也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完整地学习本书的行业词汇,为日后职场英语交际打好基础。本书适合环境科学与工程类职业院校学生以及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使用。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郭华东 著《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中国篇》围绕零饥饿(SDG 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 6)、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 11)、气候行动(SDG 13)、水下生物(SDG 14)和陆地生物(SDG 15)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所开展的42个案例研究、指标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估,展示了中国和典型地区两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对相关SDGs及其指标进行的研究和监测评估成果,包括41套数据产品、21种方法模型和30个决策支持结果。这些案例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
-
我国苦咸水利用与淡化技术安兴才 等 著《我国苦咸水利用与淡化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苦咸水淡化利用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基于苦咸水淡化利用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发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我国苦咸水成因、苦咸水分布区域及其特征、苦咸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研究分析了苦咸水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模式,分别对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纳滤法和膜蒸馏法等苦咸水淡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国内外苦咸水淡化利用的典型成功案例论述了技术可靠性和经济可行性,为提升缺水地区的苦咸水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