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
-
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与农户需求特征及其影响研究孔凡斌,廖文梅 著《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与农户需求特征及其影响研究》分为四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研究意义与研究进展。利用文献综合分析方法,阐释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大意义,对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模式、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特征与完善对策、服务效果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归纳和综合评述,对构建新型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内容给出展望。第二章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及其效率和影响研究。阐释我国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的主要内容,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体系构成及其功能特征。以林业技术推广为例,量化分析我国26个省(区、市)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效率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农户调查数据,依次量化分析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林地投入和产出的影响机制,林权抵押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以及贷款对不同贫困程度农户收入的影响机制。第三章为农户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研究。基于农户调查数据,依次量化分析集体林区农户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劳动力转移因素对农户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影响机制及其影响差异,贫困因素对农户林权抵押贷款需求的影响机制,林地细碎化对农户林业科技接纳行为的影响机制,农户林权抵押贷款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以及农户参与森林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第四章为农户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与选择行为偏差及其影响研究。基于农户调查数据,量化分析生产要素禀赋对经营规模异质性农户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意愿和选择行为偏差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林业社会化服务供给与农户需求特征及其影响研究》可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农林经济管理学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相关研究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以作为林业、农业农村等政府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参考用书。
-
70年来中国林业政策变迁与政策绩效评价孔凡斌,潘丹 著本著作系统归纳总结1949-2019年中国林业建设历程与林业发展战略调整的背景、过程及其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从林业产权政策、林业投资政策、森林保护政策、林业产业政策等影响中国林业改革和发展进程的关键政策入手,分析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变迁过程及其政策绩效,在此基础上,将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涉林规范性政策法律法规文件文本纳入广义林业政策研究的内容框架,以1949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和国家立法机关颁布实施的主要涉林规范性文件文本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文件文本及其内容统一定义为中国林业政策文件体系与政策内容,构建多维度政策特征分析框架,运用统计分析、政策文献计量等研究方法,量化分析和系统梳理中国林业政策的变迁特征、发展规律及政策实施绩效。
-
CVM评估森林景区游憩价值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黄秀娟 著该书在对CVM方法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首先对CVM评估方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CVM评估方法的具体步骤、在森林游憩价值评估中的特殊性、评估中容易出现的偏差等进行详细介绍,然后对支付卡和二分式两种调查方案的设计、估值方法、检验方法进行理论介绍。再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例,通过三年的连续调查样本,利用CVM方法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进行评估、检验,分析其偏差、有效性、稳定性。然后收集与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国家公园利用CVM进行价值评估的案例。很后进行总结,提出建议。
-
森林生态学研究方法王兵,牛香,陶玉柱 编《森林生态学研究方法》内容除绪论外,分别按照森林水文要素研究方法、森林气象要素研究方法、森林土壤要素研究方法、森林生物要素研究方法及其他要素研究方法的顺序进行编排,系统介绍森林蒸散量、水量空间分配格局、配对集水区与嵌套式流域土壤呼吸、森林小气候、凋落物与粗木质残体等研究方法。在写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文献法、专家咨询法、整合分析法,既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也带着书稿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湖南、海南、浙江、广东、甘肃等地与广大学者进行了多次研讨。《森林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作为生态学、林学、森林生态学及相关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材,也可作为从事森林生态学教学、科研、管理和生产实践的工作者提供参考。
-
徐风汉韵·徐派园林文化图典种宁利,刘禹彤,言华,董彬 编在徐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的领导和指导下,徐州市徐派园林研究院组织开展承载古徐国和古徐州地域的两汉文化的形器的收集与梳理研究,以期在园林建设活动中,为设计人员提供可资参考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徐风汉韵·徐派园林文化图典》即是这一工作的成果。全书共分6章:第1章古徐州的地域文化——徐文化。第2章汉画像中的园林。第3章汉画像中的建筑物。第4章汉画像中的装饰与纹饰。第5章汉画像中的叙事传说与祥瑞文化。第6章汉代其他造型艺术。
-
廊坊古树名木廊坊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廊坊泽通林业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编阳光雨露使物华天宝,嘉树雅风伴人杰地灵。在这片土地上,与廊坊的历史相伴而行的还有见证岁月沧桑的古树名木,遍布在全市的东西南北。这些古树把历史变迁和时代脚步融入自己的年轮。可以说,一株古树就是一部史书、一本教材、一篇故事,记录着历史,承载着文化,蕴含着乡愁。既是先人栽培呵护了古树,也是古树庇护和成就了我们的事业。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绿水青山的孕育使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断辛勤劳作,打造幸福生活,追寻美好梦想。廊坊的古树名木从跨越千年的时光到历经数百载的风雨,从城镇村街到校园院落,无论是银杏松柏还是桑枣梨槐等,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在不同的方位展示着风采,成为廊坊一道亮丽的风景,是廊坊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的精神寄托与希望所在。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资源和活文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文化价值和景观价值。《廊坊古树名木》以县(市、区)为单位独立成篇,记述了180株独立古树、5处古树群、2株名木,共1673株。其中,一级古树41株,二级古树256株,三级古树1374株。相信《廊坊古树名木》的出版对于保存历史资料,增强人们对古树名木的了解和认识,使全社会进一步增强保护古树名木的责任感,提高积极植树造林的自觉性,展示廊坊城乡新风貌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矮槲寄生田呈明,胡阳 等为了能够大限度地保护天然林资源,有效治理云杉矮槲寄生害,我们在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矮槲寄生的种类、寄主和分布概况,以及矮槲寄生的发生和危害特点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重点介绍了云杉矮槲寄生的生物学特点、发生传播规律、危害的生理机制、成灾因子以及生态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供国内自然保护、植物保护、森林保护以及森林经营工作者使用,并可供农林院校和相关研究单位的科研人员使用。
-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蒋巍,伊贤贵本书以图版与文字的形式收录了盐城保护区主要的维管植物资源,包括蕨类植物(9科12属14种)、裸子植物(5科11属15种)、被子植物(105科357属597种)三大类,共计119科380属626种(含少量品种)植物。蕨类植物按张宪春(2012)顺序排版编排;裸子植物以郑万钧系统(1978)编排;被子植物按《中国植物志》与《江苏植物志》(1977、2015)的,同时参考只锄缸讹(《中国植物志》英文版)的顺序与学名修订来编排。本书收编了盐城保护区大部分野生、外来逸生、入侵等植物以及少量栽培植物(含品种),具有一定的广度及深度,可以作为农、林、环保等部门作参考资料,同时也可成为广大植物爱好者、园艺工作者以及植物相关科研与教学人员观察自学教本。
-
中国东北红松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其动态研究刘敏,厉悦 著为了探求中国东北红松生长在气候变化情景中的响应及其变化动态,本专著采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在整个中国东北原始阔叶红松林分布区内选择不同纬度样地和不同海拔高度样地,从红松生长的一维(直径)、二维(断面积)和三维(体积)指标角度分析不同地区红松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及其变化动态,探究纬度梯度、海拔梯度、种内变异、径级大小因素对红松生长-气候关系的影响,并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红松生长的动态。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刻认识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准确预测未来阔叶红松林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提供科学参考,为阔叶红松林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沙生灌木资源利用王喜明,薛振华,王雅梅,贺勤 等 著我国木材供需矛盾长期突出,大力发展人造板工业成为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主要技术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造板工业取得了巨大发展,人造板年产量已超过3亿m3居世界首位,而且在原料利用、产品结构质量及技术装备等方面均有很大提高,有些领域已达到****水平。为了进一步拓宽人造板原料范围,我国又陆续开发了竹材和农业剩余物人造板,并使竹材人造板和农业剩余物人造板相继实现了产业化。与此同时,内蒙古农业大学大胆地开发研究了沙生灌木人造板,并在鄂尔多斯等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于1989年在毛乌素沙地建设了我国一条年产5000m3沙柳材刨花板生产线,实现了沙生灌木枝条的工业化利用。该生产线的运行不仅带动了当地林产工业的发展,而且为农牧民种植的沙生灌木枝条找到了销路,种植沙生灌木林帮助当地农牧民实现脱贫致富。生产线运行30多年来,不仅企业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使当地沙生灌木的种植面积翻了数十番,这种效应大大地带动了当地沙生灌木利用产业的发展,至今已建设了15条以沙生灌木为原料的刨花板和中密度纤维板生产线,人造板总产量达58万m3,为我国人造板工业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为发展我国沙产业开辟了一条没有过的途径。内蒙古农业大学在沙生灌木和农业剩余物人造板技术开发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全面实施党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必要推广此项技术。融木材工业与沙漠治理为一体,统畴协调发展,建立以经济发展促进良性生态环境的建设,以良性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的循环体系,最终取得经济建设和沙地治理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