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
-
美国作物采集活动研究刘琨,王红梅在充分理解前述研究难度的前提下,《美国作物采集活动研究——以中国为田野(1898-1949)》作者结合自身学术条件开展研究,旨在搜集整理美国采集中国作物相关史料,时机成熟时结集出版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美国农业研究史料集,以丰富国内农史研究者的参考文献。从专门史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为美国农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把中国数千年驯化的作物品种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但这种经济掠夺行为却给近代中国带来灾难性影响,例如,中国的茶叶、大豆等经济作物被采集引种到美国,使中国丧失了国际贸易中此类商品的优势地位;中国政府和商人无力抵抗西方农产品的大量倾销,近代中国经济进一步陷入困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中国作物种质资源为美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选择空间,促进了美国植物分类学、生物学等学科迅速发展,也间接促进了近代中国农业学科建立和发展。研究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背景和主体、作物采集过程、代表性采集成果等,对于制定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战略具有较高借鉴价值。选择性借鉴美国农业发展经验,对于完善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也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考证美国在华作物采集活动的具体成果,归纳整理采集作物的具体性状信息,对研究中国纯种作物种植史、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顺利实施,均具有重要学术借鉴价值。
-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尹亚丽,李世雄,马玉寿,王玉琴,杨晓霞本书根据青海省生态立省、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和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黄河源区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重点,针对黄河源区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和草畜失衡等生态环境问题,紧密结合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以黄河源头的果洛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壤学、生态学、草业科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的系统理论,采用常规植被调查和生态化学计量等方法,结合现代基因测序技术,对高寒草句退化演替机理与恢复治理生态效应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依托团队近20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对黄河源区高寒草句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期待本书能对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和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
-
饲料中维生素检测技术及动态冯秀燕,杨宝良,魏秀莲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是饲料质量安全监测和饲料生产企业质量控制的必检指标。目前饲料中各种维生素的检测虽有相应的标准检测方法,但对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关键技术点的把控,并未做详尽描述。为了使从事饲料中维生素检测的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提高检测分析效率,北京市饲料监察所多名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检测经验的专家,根据多年维生素检测方面的工作积累,总结经验和成果形成本书,希望对从事饲料中维生素检测的技术人员能有所帮助。本书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每种维生素进行了简单介绍,第二章对每种维生素现行的标准检测方法进行了整理,第三章对不同种类维生素检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梳理,第四章对近年来在维生素检测分析中应用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
-
协同创新 砥砺前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食用豆是除大豆、花生以外,以收获籽粒为主、兼作蔬菜、供人类食用的豆类作物的总称,与谷薯类同属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其茎叶、荚皮等可作饲料和绿肥,根系具有同氮能力,被誉为养人、养畜、养地的“三营养”作物。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于2008年正式启动,10年来,在农业农村部的直接领导和建设依托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全体系人员协同创新、砥砺前行,在高产多抗专用新品种选育、节本增效轻简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机械化生产、产后加工等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保障农业农村持续增收、种植结构调整、农产品出口、产业扶贫及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动体系研发成果快速转化,促进食用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协同创新 砥砺前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十年成就》系统介绍了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和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全面总结了各功能研究室及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在食用豆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扶贫工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支撑服务企业发展、应急与咨询服务工作、重要机制创新等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与科技成果以及对本领域和本区域产业发展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协同创新 砥砺前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十年成就》分为总体概况、岗位成就、附录三大部分内容。《协同创新 砥砺前行: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十年成就》由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全体系人员共同编写而成,内容丰富,可供从事食用豆产业相关领域管理、科研、推广、教学、生产、贸易等工作人员及高等院校农学、植保、农机、加工、农经类专业教师和学生参考。
-
共创融合体验马钰博共同创造和顾客融合在管理学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餐饮业人们对这种新的价值思想认知仍然匮乏。本研究以全服务餐厅为背景,基于后实证主义的立场,运用了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在定性方法中,线上焦点小组用于生成一套量表/项目库,代表了在本特定研究环境中共同创造和客户融合/参与方面的相关潜在变量。在定量分析中,问卷/发展量表用于在不同的中国经济区域和城市等级间进行大量的消费者调查,目的是测量一系列潜在变量之间的性质、方向和相关强度关系。为了确认可靠性(信度)和有效性(效度),所得数据将被置于一个多极分析过程中。其中,统计分析软件用于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结构方程模型软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中介统计测试、调节统计测试用于探索相关变量关系。
-
江苏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2021-2035)/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为《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中的一册。《江苏省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2021-2035)/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近期水平年2025年,远期水平年2035年。规划到2035年,完成全省大中型灌区改造,即实施完成全省32处大型灌区、226处中型灌区改造。走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水美乡村助振兴,现代灌区惠民生”的美好愿景,《规划》的实施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江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江苏省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为《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中的一册。《江苏省“十四五”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水平年2025年。重点实施列入国家“十四五”改造范围的8处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483.6万亩。在前期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基础上,以推进灌区现代化提档升级、增强灌排功能和水资源配置能力为重点,加快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以水生态保护修复和水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将山水田林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以创新灌区管理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强化依法治水、加强科技兴水,进一步改善现代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安全保障能力,走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保障有力的灌区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水美乡村助振兴,现代灌区惠民生”的灌区现代化愿景,《规划》的实施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江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江苏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规划江苏省水利厅本书为《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中的一册。本书规划基准年为2019年,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5年,近期水平年2025年,远期水平年2035年。规划到2035年,完成全省大中型灌区改造,即实施完成全省32处大型灌区、226处中型灌区改造。走节水高效、设施完善、管理科学、生态良好、保障有力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水美乡村助振兴,现代灌区惠民生”的美好愿景,《规划》的实施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江苏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
江苏省十四五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新规定,构建了与现代农业农村相适应,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工程保障体系,职责明确、服务到位的运行管护体系以及规范有效、务实管用的行业监管体系,不断提升农村水利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能力,可作为“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全省农村水利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据。《江苏省“十四五”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划/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全面总结了江苏省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作开展情况,查找了问题,分析了原因,提出了需求,为“十四五”时期江苏省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
江苏省智慧大中型灌区平台软件系统实施方案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智慧大中型灌区平台软件的建设是对江苏省智慧大型灌区平台软件的重构、整合与拓展,通过将全省中型灌区的空间数据、管理数据的全面接入,使原有平台扩展了对全省中型灌区的信息管理。大中型灌区平台软件与江苏省智慧水利平台全面融合,一方面充分利用江苏智慧水利平台的丰富资源,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另一方面也为江苏智慧水利平台丰富了全省大中型灌区的信息数据。《江苏省智慧大中型灌区平台软件系统实施方案(2021-2023)/江苏省“十四五”农村水利规划丛书》主要以2019年江苏省水利厅农村水利与水土保持处结合江苏省农村水利现代化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建成的“灌区管理一张图”为核心的“江苏省智慧大型灌区平台”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大中型灌区实际情况,开展的江苏省智慧大中型灌区平台软件的建设。通过完成中型灌区空间数据的手机入库、管理数据收集入库、软件定制开发、平台软件运行维护四项建设任务,实现江苏省水利厅、各县市相关部门及灌区管理单位对大中型灌区的统一管理,有效推动了全省大中型灌区管理向现代会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