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科学
-
中国的稻米生产和一体化经营朱希刚等著暂缺简介...
-
东周秦汉关中农业变迁研究王勇著《东周秦汉关中农业变迁研究》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王勇博士的新著。本书突破传统史学的局限,以史学的考论为主体,兼采社会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东周秦汉关中农业变迁的发展历程做了全面、系统、动态的研究,深入考察了农业生产和自然、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力图探讨历史农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指出了“合力”作用的重要性。作者在进行关中农业变迁研究时,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力争将农业经济理论与农业史资料以及农业考古的工作成果结合起来,并引入了地形学、土壤学、气候学、水文学等方面的考察资料和研究成果,从而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本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模式,将对区域农业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
-
农艺工赵益强本书讲述了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作物病害基本知识、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作物育种良种繁育的遗传学知识等相关内容。
-
一百二十年阴阳通历覃承勤主编;云风,晨午,中日编《一百二十年阴阳通历(1910-2029)》属阴阳合历的读本。《一百二十年阴阳通历(1910-2029)》在每一年的标题下面,首先开宗明义,简明地介绍当年的物象运程。这是从《四库全书》的历算成果中摘录下来的,其中一些术语为古时旧称,虽有唯心之名,但无巫术之实。笔者认为,这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至今民间尚在流行,因此姑且保留。诚然,有些东西我们至今未能以科学的道理加以解释,但却是古人长期积累的结果,属经验之谈。至于它的准确率如何,尚待我们去核对验证。《一百二十年阴阳通历(1910-2029)》以日历建制,每日一格。以阳历领先,再配以阴历、星期、干支、五行、踏建、天星与之互相对应。这样,每一日的内容就达7项之多。这是民间用历的基本要求。民间用历的习惯,内容是多方面的,既看年象,又看月象;既看节气,又看时日。有的用来算农事,有的用来记生辰;有的用来合八字,有的用来打流年,等等,不胜枚举。本历书从民间习俗的角度考虑,在内容上兼收并蓄,力求全面,以满足各种需要。
-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唐华俊等编著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唐华俊博士、陈佑启博士、邱建军博士与陈仲新博士合作编著的《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一书,2004年12月由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一个跨学科领域的研究课题,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并且是一个与时间尺度及空间尺度密切相关联的问题。本书共十章,主要侧重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方法、模型及其应用,通过三大模型,即在大尺度或宏观尺度上的气候模型、中尺度或区域尺度上的CLUE模型、小尺度或微观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主要介绍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方法,并分别选取了一定的研究区域作为应用案例,从而使读者能对模型本身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等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此外,本书还围绕着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相关内容,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机制,以及“3S”技术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我国未来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评价和合理调控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系统性研究与总结。<
-
挖掘生物高效利用土壤养分潜力保持土壤环境良性循环李振声等著全书以土壤-作物-大气体系中氮、磷元素的循环为主题,以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间矛盾为主要目标,重点阐明生物高效利用土壤氮、磷养分的遗传学潜力及其生理机制,分析水田及旱地土壤中氮磷的转化规律、向大气和水体的损失途径及其阻控措施。
-
数字农业信息标准研究赵春江 主编暂缺简介...
-
精准农业技术与应用承继成编本书由4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概要介绍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精准农业产生的背景、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支撑技术。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七章)详细叙述GIS、RS、GNSS、网络、快速自动分析与监测、全自动化农业机械电子监控等技术及其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第三部分(第八章)为精准农业的集成技术及其应用,包括技术集成、实践过程和我国第一个精准农业示范工程——北京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基地的应用范例。第四部分(第九章)介绍了精准农业的延伸应用,包括精准园艺、精准养殖、精准农产品深加工、精准林业等。本书可供从事农业科学技术与空间信息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农业、区域规划与管理部门的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
中国雉鸡李湘涛《中国雉鸡:英文》用160多幅精美图片介绍了雉鸡类的演化和分类类群、形态与解剖特征、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性、雉鸡与人类文化、雉鸡所面临的威胁、我国雉鸡类研究进展、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
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董为本书选录了一部分参加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的学术论文。这些论文观点新颖,内容丰富,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最近几年我国各地的科研人员在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现状及进展,同时也体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欣欣向荣局面。其中有些论文是对化石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有些是对研究成果、学术观点和方法的总结和评论,有些是对争议较大的课题进行的探讨。本书可作为古脊椎动物学、生物地层学、古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和古环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科研人员、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