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基础科学
-
江村经济费孝通著本书是1939年英国Routledge书局出版我所写PeasantLifeinChina一书的中译本,原书靡页有《江村经济》中文书名,今译本即沿用此名。这书的翻译工作原应由我自己动笔,但在该书有条件翻译时,我一直忙于其它事务,无暇及此。今由戴可景同志译出,无任感激。应译者要求,我在书前说一说这书写作和翻译的经过。这本书的写成可说是并非出于著者有意栽培的结果,而是由于一联串的客观的偶然因素促成的。话要从1935年我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时说起。我毕业后由该校社会学及人类学系推荐,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按惯例应于该年暑假出国,但出于指导我研究工作的导师史禄国教授的主张,在出国前应到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一年,因偕前妻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该年冬,在瑶山里迷路失事,妻亡我伤。经医治后,我于翌年暑期返乡休息,准备出国。在此期间,我接受家姊费达生的建议,去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参观访问,她在该村帮助农民建立的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我被这个合作社所吸引,在该村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在出国前夕才离开该村。这次调查并不是有计划的,是出于受到了当时社会新事物的启迪而产生的自发行动。我去英国,乘坐一艘意大利的邮轮“白公爵”,从上海到威尼斯航程要两个多星期。我在船上无事,趁我记忆犹新,把开弦弓调查的资料整理成篇,并为该村提了个学名叫“江村”。到了英国,进入伦敦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最初见到该系弗思(Reader,RaymondFirth)博士,他负责指导我选择论文题目。我原来打算以“花篮瑶社会组织”作底子编写论文。随后我谈到曾在江村进行过调查,他看了我已经整理出来的材料,主张编写“江村经济”这篇论文。不久该系教授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从美国讲学返英,我向他汇报了江村调查经过和内容,他决定直接指导我编写这篇论文的工作。该论文中主要的几章都在他主持的有名的“今天的人类学”讨论班上宣读、讨论、修改、重写过的。1938年春季,我申请论文答辩,通过后,由伦敦大学授予我博士学位。博士证明书上所标明的论文题目是:“开弦弓,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论文通过的那天晚上,由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把这篇论文介绍给Routledge书局出版。书局编辑阅后建议书名改为《中国农民的生活》。我看过该书清样后,离英返国,已是1938年的初秋。我记得,由于在轮船上得到广州沦陷的信息,所以临时决定在西贡登陆,直奔云南、昆明。到了云南,不久就开始我的内地农村调查。该书是1939年出版的,其时欧洲已发生战事。全球战乱连年,我已把这书置之脑后。我仿佛记得直到战后我回到清华园,才接到书店寄给我的这本书。当时届解放前夕,时局紧张,我哪里有闲情来想到翻译此书。解放后,我参加民族调查工作,此书的译事提不到日程上来。1956年英伦老同学格迪斯(W.R.Geddes博士,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参加该国文化代表团访华,得到周恩来总理的同意,访问了江村。他引起了我重访江村的兴趣。翌年成行,在调查工作进行过程中,有事返京,适逢反右斗争。在《新观察》发表的《重访江村》连载报告尚未结束,我已遭殃及,被错划右派。在被批判中,即使这本书并未译成中文发行,它还是作为一项“流毒深远”的“罪证”。文革后期,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有西方学者来华访问,从他们的口上,我才知道,该书已重印了三次。在许多大学的人类学课程中把它列为必读参考书。还有不少现已成名的人类学者告诉我,这本书启发了他们研究人类学和研究中国社会的兴趣。我当时不免担心,深恐其“流毒”太广,增加我的“罪行”。这种历史条件排除了翻译该书的可能性。这一页历史终于翻过去了。1981年我得到老师弗思的来信,他告诉我:英国皇家人类学会将在1981年授我赫胥黎奖章。这是这门学科中最高的荣誉。他并说《中国农民的生活》又重印发行,建议我在接受奖章时要宣读的论文,最好是叙述江村在四十多年中的变化。我因此又到江村进行了短期的访问,写了《三访江村》这篇文章。从伦敦回国,我又回江村继续我的农村调查。1982年就从江村作为起点“更上一层楼”开始研究作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小城镇。从吴江县各镇入手,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四个市。1984年又扩大到苏北及南京、镇江两市。小城镇的研究,从我个人来说是江村研究的继续。在这段工作中,我已感到有需要把《江村经济》翻译出来给一起调查的同仁们作参考之用,而且江苏人民出版社已约定出版这个译本。但是我自己这几年恢复了学术活动,任务较重,实在抽不出时间和精力来做这项翻译工作。所以只能委托戴可景同志代劳。她在1984年就已经完成译稿,又请潘乃穆同志校阅过一遍。她把译稿交给了我,搁在我书架上,一搁几乎有一年。我应该对译者表示歉意。屈指一算,离我最初在江村调查时,明年是整整半个世纪了。我自幸在今生能看到这项偶然形成的研究成果取得了国际上的承认,又在国内恢复了名誉。另一方面,经过这将近五十年的阅历,自己对这本早年的著作,总觉得有许多不能惬意之处。作为我个人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脚印,自当珍惜;作为国家社会历史的一些历史记录,固然也有它存在的价值;但是我既然还活着,而且尚能工作,自觉有责任再把江村在这半个世纪里的变化写下来,作这本书的续编,并当尽力把这段时期自身的长进来补足早年的不足。因而,我决定和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合作进行为期两年的江村再调查,编写一本《江村五十年》。在准备这项研究计划时,我才挤出时间,把译稿重读了一遍,做了些必要的修正后,交付出版。至于它的续编在两年之后是否能出世,目前还是难于预知之事,但是我自己是有决心去完成这个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任务。以上是本书中译本诞生的经过,就以此作为前言,写在译本的前面。费孝通1985年4月15日
-
农业小气候学黄寿波编著本书共分十二章。概述了小气候学与农业小气候学的概念、任务及研究现状;论述了小气候形成的物理过程;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小气候形成原理、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因子和变化规律,以及改善小气候的各种农业措施、工程设施和农田防护林的小气候效应。
-
都市农业侯喜林,张增翠,李友生编著本书是“中国特色农业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都市农业的前景、开发、技术效率等。全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规范了立体农业的科学涵义和基本原理,以突出宏观发展的战略及其具体实际应用的技术方法,对各类特色农业开发既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有现实的实践价值和很强的可操作性。本书另一个特点是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立体农业的发展需要,将宏观的发展思路与微观操作的具体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把农业项目开发的决策咨询与技术实施两种指导作用融为一体。本书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战略思路,是世纪之初实施“科教兴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部战略意义深远、理论价值丰厚、实践应用有效,适合于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干部和技术农民阅读的好书。
-
太空农业谭放,柳永兰编著本书是“中国特色农业丛书”之一。主要介绍了太空农业的前景开发,技术效率等。全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规范了太空农业的科学涵义和基本原理,以突出宏观发展的战略及其具体实际应用的技术方法,对各类特色农业开发既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有现实的实践价值和很强的可操作性。本书另一个特点是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太空农业的发展需要,将宏观的发展思路与微观操作的具体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把农业项目开发的决策咨询与技术实施两种指导作用融为一体。本书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
甘肃省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张志强[等]著本书是中国科学院1998年“西部之光”项目及甘肃省科委软科学课题“甘肃省21世纪生态环境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成果。本书将甘肃省分为陇中共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及陇南山地区等四大自然生态区域,全面评价了甘肃省四大自然生态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和趋势,剖析了生态环境建设中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对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对甘肃省及西北地区的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和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川西北牧区可持续发展邓学芬编著本书内容包括: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川西北牧区的概况、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川西北牧区承载能力等。
-
滨海城市崔士光主编;况清楷[等]编著本书以史领图、以图记史,系统介绍了天津近百年来农业发展状况。全书由130幅图和近11万字构成。其主要内容包括:天津农业历史沿革、村镇建设、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业资源、农业灾害。改革开发以来,生态农业建设现状及发展前景。本书对地方农业史研究人员、农业科研、教学人员和农业规则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农业微生物周奇迹主编本教材阐明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营养和培养基、代谢和发酵、生长及环境条件、菌种选育与保藏、生态,以及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等内容。
-
农业生态与环境保护高志强主编本书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农业生态工程、农业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农业环境问题等。
-
沿线农业沈贵银,刘红明编著《中国特色农业丛书》从不同的产业视角,探索如何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及历史文化资源,着力于特色开发,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规范了许多新农业概念的科学涵义和基本原理,又突出宏观发展的战略及其具体实际应用的技术方法,对各类特色农业开发既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有现实的实践价值和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国特色农业从丛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特色农业发展的需要,将宏观的发展思路与微观操作的具体化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把农业项目开发的决策咨询与技术实施两种指导作用融为一体。《中国特色农业丛书》的作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农情,瞄准国内上农业市场,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战略思路,是世纪之初实施“科教兴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部战略意义深远、理论价值丰厚、实践应用有效,适合于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干部和技术农民阅读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