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民族医学
-
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多糖的化学与药理刘春兰、徐斯凡、崔箭多糖是除蛋白质和核酸外的又一类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涉及生命活动本质的三类生物大分子之一。在生命科学、药物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用途。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存在多种多样的气候类型、土壤类型和复杂的地理地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植物资源。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是我国医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防治疾病的基础是其中的有效化学成分,而有关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有效化学成分——多糖,医药界对其兴趣尤为浓厚,至今已报道了一百多种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病毒、延缓衰老、抗感染等多种生物活性的植物多糖,有的已在临床上被用于肿瘤、肝炎、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和康复。因此,提取、纯化植物中的多糖,是进一步测定其结构、研究其药理作用的首要条件。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强烈愿望,亚健康状态概念的提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人们在观念上发生转变,即由过去以治病为主的观念逐渐向防病为主的观念转变,这为植物多糖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我国对多糖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由于生物学、化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我国对多糖及其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也在越来越深入。 《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多糖的化学与药理》分为上、下篇。上篇为总论,主要以多糖化合物为主线,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多糖的各个方面:生物活性、来源、分布、结构、性质以及分离提纯结构鉴定方法。下篇为各论,对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不同部位多糖类化合物的提取、纯化、结构测定和药理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整理归纳。 本书各章内容自成体系,力求反映多糖化合物的基础理论、新概念、新方法以及国内外多糖类研究的最新成果,并适当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与渐进,按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不同部位编排,同时对几十种少数民族地区药用植物多糖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整理归纳。本书不仅可作为有机化学、天然产物化学、糖化学、药物化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科书,而且也可作为有关专业的参考用书,还有助于有关人员了解多糖化学、糖生物学方面的科学知识。本书突出了多糖的化学性质和药理作用两大核心问题,具体详尽地讲述了实验方法、技术和药理作用。
-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邓铁涛、郑洪谈中医离不开五行,谈中国传统文化也离不开五行。 在人类的知识演化进程中,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们创造了五行学说,先人们藉五行来归类万物,规划世界,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提供了一个基本的阶梯。关于五行学说的起源,学术界作过很多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五行学说的要义有二:一是以“五”为基准的分类归纳法,即从具体事物抽象出“金、木、水、火、土”五者为各类的代表;二是“类”之间的关系律,即相生和相克,反映了事物间“利”与“害”两种基本关系。五行学说是带有中国传统思维特点的理论。与西方古代四元素说相比,四元素说体现了西方注重分析论和还原论的学术走向;五行学说则为中国思想带来比类析物、重视宏观和关系协调的学术传统。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形成的初期,曾深深得益于五行学说,以五行为中介建立了一种立足人体内部又沟通外界环境的体系。它囊括自然界方面的空间、时间、星辰、数字、气候、颜色、声音、味道、气味等,旁及人类生存所用的粮食、蔬菜、果品、牲畜等,而整个重心则在人体的脏器、肢体、五官等构成,配合人的情绪、发出的声音、排出的液体以及疾病的病因、症状等。这种体系,将自然、社会与人体整合于一体,并通过“类”之间的五行关系模式发生相互作用,成为中医整体观念的重要体现。本书是由邓铁涛编,由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主包括了中医五行学说发展史、五脏相关学说引论等等。
-
岐黄医道廖育群对于执中国传统医学为业者,或研究这门学问的人来说,“历史的知识”确实显得非常之重要。如此说,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由于当代使用的中医治疗方法与理论体系,是自古以来一脉相承延续不断的,未见有不治古典的而能言中医者;其次,在更深层次上讲,如果没有对于我国古代文化的较多了解,则无论如何不可能看清中国传统医学之体系是怎样逐渐发展而成的。这也就是说,如果不把中国传统医学置于从古至今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则无法真正学懂中医,最多只能成为一个疗效较好的治疗家,或是只知背诵经典的所谓“理论家”。因而学习中国医学史的目的,并不仅限于了解从古至今、历朝各代有些什么经典著作、杰出人物,而更为重要的是弄清其发展过程与演变源流,如此方能步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
汤头歌诀应用新解张存悌 等主编《汤头歌诀》是清代医家汪昂编著的一本中医普及读物,以七言歌诀形式推广方剂,朗朗上口,好学易记,是学习方剂最有影响的通俗入门读物,与《医学三字经》、 《药性赋》、《濒湖脉学》并称为“四小经典”。凡是学习中医的人,都离不开《汤头歌诀》。为了让初学者更好地学习中医方剂,更快地在临床中应用方剂,我们编写了《汤头歌诀应用新解》。《汤头歌诀应用新解》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汤头歌诀原文,便于学习者记诵。第二部分为汤头歌诀应用新解,对每一首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已出版本不同的是,《汤头歌诀应用新解》强调临床应用价值,将书中方剂的运用要点和经验,专门立项予以介绍。设立了“临床案例”一项,既收录了古今名医的验案,也有编者的心得和体会,便于学习者参考。还设立了“新编歌诀”一项,每首方剂用一句歌诀概括,减少学习者的记忆负担。药物剂量则是根据现代习惯用量和编者用药经验参合而定,更加切合临床实际。附录中附有中药分类歌诀和方剂索引。中药分类歌诀将常用中药按功能分类编成歌诀,方便读者掌握中药,也是《汤头歌诀应用新解》的一个创新。按笔画编序的方剂索引更能方便读者快速查阅。
-
伤寒法眼(清朝)麦乃求 著岭南医籍,自晋代葛洪以降,层叠累积。至明清,卷帙渐增,名家辈出,逐渐形成了岭南医学源于中土,又有别于中土的流派特征。岭南医药的文献遗存,更成为深入研究岭南医药学的重要基础。据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现存、厂东省(含今海南省)医籍一百九十一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录医籍六十一种。两者合计共二百五十二种,与江苏省的一千四百五十四种和浙江省的一千一百一十二种相比,体现了岭南医家重实干而少著述的特点,传世医籍尤显珍贵。这些古籍历经百年沧桑,保存状况日益恶化,亟待系统地整理、编选、影印出版,以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之通路。
-
仲景归真(清朝)陈焕堂 编岭南医籍,自晋代葛洪以降,层叠累积。至明清,卷帙渐增,名家辈出,逐渐形成了岭南医学源于中土,又有别于中土的流派特征。岭南医药的文献遗存,更成为深入研究岭南医药学的重要基础。据郭蔼春《中国分省医籍考》,现存广东省(含今海南省)医籍一百九十一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录医籍六十一种。两者合计共二百五十二种,与江苏省的一千四百五十四种和浙江省的一千一百一十二种相比,体现了岭南医家重实干而少著述的特点,传世医籍尤显珍贵。这一古籍历经百年沧桑,保存状况日益恶化,亟待系统地整理、编选、影印出版,以发潜德之幽光,启来哲之通路。
-
伤寒类编陈庆保 著岭南,在传统上是指越城、大庾、骑田、都庞、萌渚五岭以南的地区。这个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富有特色,是我国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分支。厂东是岭南地区的核心地域,近代以来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均走在地区的前列。在这里,传统中医药以独特的作用深得人们信赖,一直呈现生机勃勃的局面。
-
邱天道泥灸十六讲邱天道 著《邱天道泥灸十六讲》由邱天道研究员撰写。“邱天道泥灸”具有快速显效和无毒副作用两大特点,是在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中直接总结出来的;以它革命性的突破,利用现代药理新技术,使传统的灸法更有效、更方便和更安全。全书内容是从养生角度随感而发,也就是兴之所至,言之所到,不一定系统,不一定完整。也正是“兴”中所“言”,而不是一般的泛泛而谈,难免言语上有所偏激,观念上有所超脱,也就不一定正确。由于是泥和灸的初次结合,还待以后更多的实践检验,故书中所“讲”,仅供参考。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多予斧正,以便再版时修正和完善。愿此书的出版能为中国“灸”文化的普及和灸疗的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天下苍生的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
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占堆,赵军宁 编《藏医成方制剂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分上编、中编、下编三部分。上编对藏医药学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概述。中编收载临床常用的经典藏医成方制剂106种,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等国家法定药品。对106种藏医成方制剂的药物组成、藏医理论及方解、化学成分、质量标准、药理作用、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剂型与规格、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整理。下编为附录,包括藏医病名解释、藏药材名录、汉语拼音索引、中文名索引、藏文名索引等。
-
藏医养生密码薛慧 著《藏医养生密码:藏医养生大智慧》既辑录了藏医从饮食、起居上调理身体的方法,又介绍了密宗修习之道,还有稀有珍贵的藏药奇方,为您破解藏医养生的密码。药师佛,藏语音“桑给眉拉”,曾经发了十二誓愿,希望解除众生的一切病痛。绵延至今,藏医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融合了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古中国和古阿拉伯医学的精华而自成体系,见解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