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学
-
眼科疾病效方245首刘建国主编编辑推荐:三、本丛书所收载的效方(法)来源于国内公开发表的省级以上的专业杂志,尤其是近10年来临床总结的新方、新法,力求反映中医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最新成果,突出先进性四、每方均依次按[药物组成]、[治疗方法]、[功效主治]、[临床运用]、[经验体会]、[方剂来源]六个方面进行编写。
-
现代基础眼科学管怀进,龚启荣主编内容提要本书全面论述了现代基础眼科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反映了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眼科学基础研究的最新成就和发展方向。内容包括眼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胚胎学、组织解剖与局部应用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生理学、视觉生理学、视光学以及眼的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生理学、组织病理学、肿瘤学基础,还包括眼科的诊断学基础、影像学诊断基础、眼病的诊断程序、眼科药理学、物理疗法基础以及眼科统计学、文献检索等。在重点讨论基础理论的同时,密切结合临床医疗、教学、科研、防盲的工作实际。内容丰富,叙述详细,具有较强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可供各级眼科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医学院校师生参考。
-
眼科医师进修必读王丽天等编内容提要本书由国内知名的及在相关领域中有一定造诣的眼科专家编写。全书共分十二章,详细地介绍包括白内障超声乳化、新型人工晶体植入、视网膜下手术、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激光角膜屈光手术(LASIK、PRK、LTK等)、青光眼导管植入、激光扫描检眼镜、角膜地形图等新手术和新技术,反映了当今世界临床眼科的最新动向,可供包括主任医师在内的各级眼科医师参考。
-
青少年近视的治疗与自疗朱斐编著暂缺简介...
-
眼病与眼保健咨询300问孙晓琴主编本书北京同仁、协和、积水潭等医院的著名医生编写,较全面地综合了近年来眼病治疗的最新技术和成果,从眼睛的结构和功能开始,详细讲述了广泛存在于青少年和成人中的各种眼病的成因和防治对策。回答了人们普遍关心的眼病、眼保健的问题,如:儿童的弱视、斜视能否治疗?青少年的近视眼如何防治和矫正?治疗中、青年近视眼的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怎么回事?成年人得了疑难眼病,如眼底病、青光眼、角膜炎等巩膜病怎么办?视神经病应考虑到哪些问题?如何注意饮食营养保证眼健康?还介绍了现代先进的影像技术在眼科的应用及常用眼药作用和特点。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可作为家庭保健用书,又可作为眼保健的科普读物,还可作为眼科医生的参考用书。
-
近视眼的预防与治疗筑健,沉潜编著暂缺简介...
-
眼科疾病诊疗指南杜蜀华主编本书内容分为三篇。第一篇介绍眼科检查;第二篇为眼病诊疗篇,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各种眼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第三篇为眼病治疗技术和手术,较全面地介绍了治疗技术和手术的操作要点、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书本附有眼科常用药物、眼科常用正常参考值、眼科病历与病程记录示范。本书注重临床实践经验和眼科新进展,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可供临床医师参考。
-
青光眼李志辉著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关心的话题,追求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的时尚,渴求卫生防病常识已成为温饱小康后的需要。眼睛是机体最可宝贵的感觉器官,是获得外界信息的极为重要的窗口。眼的健康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人类预期寿命延长、社会人口趋于老年化的当今,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了“本世纪末人人都享有看的权利”的号召。我国曾于1996年决定每年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所谓健康教育,就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有害健康的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据调查和估测,我国有盲有500多万,低视力者600多万,青光眼居致盲原因的第二位,是人类光明的杀手。为了普及有关青光眼这一眼病的知识,做到预防为主,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让光明永驻,编写了本书。希望本书对青光眼的患者有所帮助。
-
双目间接检眼镜的临床应用魏文斌主编片断:在1878年电灯发明之前,反射式检眼镜基本上没有改变。1910年寿命较长的检眼镜小灯泡和干电池的出现彻底改革了直接检眼镜。在美国,单目直接电检眼镜发明以后,间接检眼镜当时未能普遍被医生接受,然而在欧洲,此技术仍然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1883年,Adams发明了有头带的单目间接检眼镜,这样检查者可节省手持检眼镜的麻烦,解放了检查者的一只手,不必放下检眼镜才能画眼底图。瑞典诺贝尔奖获得者AllvarGullstrand用公式表示出检眼镜的光反射规律。1920年,Zeiss光学公司根据Gullstrand的理论制造出小的双目间接电检眼镜。1931年至1970年,Bausch和Lomb以AllvarGullstrand的早期设计为基础,制造了台式双目间接检眼镜。此种检眼镜所获得的影像为直立的眼底图像,这对教学很有帮助,但因为调整仪器的过程很繁琐费时,而且观察前部眼底也有困难,故未能得以推广。1947年,Schepens制成双目间接电检眼镜,他的早期模型类似Adams设计的单目间接检眼镜,不久,经过多次改进,双目间接检眼镜在检查眼底方面显示出了突出的优越性,在美国再次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是现代双目间接检眼镜的雏形,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改进。例如将光导纤维置于检眼镜的照明系统中,以减少热量的产生;微型卤素钨丝灯和二色滤光片的应用增加了眼底照明的强度;单色光灯源在增加对比度、减少色像差、有利于视网膜脉络膜病变的定位等方面有很大进步;其他如滤光器与光源结合,在静脉注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口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中应用,等等。近年,为临床应用的轻型双目间接检眼镜系统得以发展,同时将袖珍彩色电视摄像机与标准的双目间接检眼镜结合进行连续摄像,或与彩色眼底照相机相结合用于拍摄眼底照片。在聚光透镜即物镜方面,人们也做了大量改进,生产出各种直径和屈光度的物镜,以减少色像差,使成像清晰,如13D、20D、28D、30D等。涂膜物镜可减少反光干扰,黄色聚光物镜可吸收波长短的蓝、紫光,避免检眼镜光源对视网膜造成光照损伤。另外,Trantas(1900年)最早发明了巩膜压迫法以检查周边部眼底,但他当时是用拇指指甲压迫眼球,且使用直接检眼镜。1951年Schepens制造了指套样压迫器。然而,有一些学者认为,压迫巩膜会造成视网膜裂孔或会使眼压升高。但随着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适当压迫巩膜,对于无伤口的眼球并无危害,是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目前,双目间接检眼镜因其具有直接检眼镜无法相比的优点而被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接受,可以这样说,一个受过良好正规训练、但未掌握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医生,已是落后的一代。在西方国家,双目间接检眼镜的熟练应用已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基本功之一本书前言前言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法因其所具有的独特的优点,而成为最常用的临床眼底检查方法。很多眼底疾病,尤其是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眼底肿瘤、眼底先天异常、眼内寄生虫病、眼外伤及眼内炎症等,在双目间接检眼镜下,对大多数病例均可做出正确诊断,应用这一技术之后,视网膜脱离的诊断水平及手术成功率达到了崭新的阶段。实践证明,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是提高眼底病诊断和治疗水平的基础,亦是临床眼科医师的基本功。北京同仁医院从1979年开始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1982年在原航天工业部配合下共同研制开发国产双目间接检眼镜,傅守静教授等编写了有关的讲义,此后受中华眼科学会委托,先后举办五期双目间接检眼镜专题学习班,推动了国内这一技术的应用,但普及仍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眼科书籍中介绍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内容很少,尚缺乏系统介绍这一技术的专著。编写有关的书籍及教材,组织与实施正规化培训,以推动这项技术的推广普及,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近20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笔者10余年的临床应用体会,并参考PotterJW等人编写的《BinocularIndirectOphthalmoscopy》一书,编写了《双目间接检眼镜的临床应用》。本书详细介绍了双目间接检眼镜的基本知识、使用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以实用性为主,力求既能作为初学者的教材,亦可作为已掌握这一技术的临床医师的重要参考书。本书的编写是在傅守静、王景昭、王光璐、刘磊教授等前辈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特别是得到了胡伟芳教授的具体指导,他抱病审阅了全稿。傅守静教授欣然为本书作序。本书的编写也得到了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组长、《中华眼底病杂志》总编辑严密教授的鼓励和支持。书中插图由好友徐君英女士和张舒心主任医师精心绘制。部分照片由医学摄影室裴力先生拍摄。刘丽娟、陈铮、林楠医师协助打印校对。本书还得到了北京同仁国际眼病诊疗中心的支持。在此谨致谢意。由于我们水平有限,经验不足,难免有错误与疏漏,恳请读者们不吝斧正。魏文斌1998年11月于北京同仁医院
-
赵东生视网膜脱离手术学赵东生著片断:视网膜的发育规律是先增厚而后铺平。增厚即细胞增多,铺平即从眼球后极向周边部扩展。细胞的分化秩序也是先内而后外。最内面的神经节细胞最先从内成神经层分化出来,最外面的神经上皮细胞最后分化为视细胞。同此规律,视网膜各层次的演变也按先内而后外的顺序发展。这样,发育完成的视网膜由内而外是:内境界膜、视网膜纤维层、节细胞层、内网层、内核层、外网层、外核层、外境界膜和视杆视锥层,共9层,加上视杯外层演变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共有10层。胎儿出生时,视网膜之10层均已发育完成(图1-3)。如在胚胎期有某一种组织未发育叫做发育不全(aplasia)。其中晶体发育不全较多,也是最主要的。晶体未发育,原始视泡不能形成视杯。那么所谓的眼只是一个囊泡,叫做囊性眼(cysticeye),也就是先天性无眼球。胚胎期组织成长发育不良或不正常叫做发育不良(dysplasia)。晶体发育不良引起整个眼球发育不良或不正常,尤其是神经视网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之间不能附贴,叫做先天性视网膜不接触(nonattachmentoftheretina)。胚胎期两者不接触虽属正常,但出生后不接触则是病理性的,且多并发其他异常,如小眼球、永存性初级玻璃体增殖症、先天性晶体缺损和白内障等。这时,神经视网膜多有发育不良,但也有正常的(图1-4)。视网膜营养不良(retinaldystrophy)和视网膜发育不良不同,前者是原发性遗传性疾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Best病、Stargardt病等,将另述于第九章第三节。本书前言前言视网膜脱离是个复杂的眼病,关连到许多眼内病。视网膜脱离手术包括激光、冷凝和玻璃体手术,其适应范围随着科技发展而越来越广泛,它包括一些眼内病的现代检查诊断和治疗技术。本书的内容就是从这一概念出发的。在我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还谈不上做视网膜脱离手术。当时我院连做这一手术的透热电凝机也没有。我刚从国外回来不久,看到这么多从祖国各地来上海看眼病的人失望而归,心里很不好受,怎样在缺少透热电凝机的条件下开展视网膜脱离手术是摆在新中国眼科医生面前的课题!于是我改进巩膜缩短术,首创使之结合视网膜破口,并切开巩膜刺激脉络膜封闭视网膜破口的办法,把这一手术从当时国外痊愈率60%左右一下子提高到80%左右。这一堵压破口阻断液流措施的运用虽说有其偶然性,但也有其必然性。后来国外许多发展起来的新手术都先后走上了这一条道路。由于我们有自己的发展过程,所以后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就驾轻就熟,抓住核心作用而改进之,使之适应国内实情。即使没有新的材料基础,也总能想办法创造条件开展工作。例如用涤纶布块做巩膜外加压术、自体阔肌膜做环扎术、用氧气头做冷凝术等都是我在农村时在卫生院里开展的。70年代国外已开展玻璃体手术,进口器材非常昂贵,我们买不起。我和科内年轻医生及技术人员们一起先后研制成功玻璃体切割机、玻璃体剪刀、眼内光凝和透热电凝头等,从而自1979年开始,我们就能用自制的器材进行各项玻璃体显微手术,并取得成功。1990年我院张皙与科学院研制成功膨胀性气体,尤其是她首创膨胀性气体小袋包装法,为全国各地医院开展这一新技术提供了方便。几十年来我参与视网膜脱离手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从在国外用透热电凝开始,一直到现在各项新技术的开发,这一经历非常不容易,所以说这本书不仅体现我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也反映我们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发展史。本书内容大致分三个部分:①视网膜、玻璃体的现代基础和检查方法以及有关眼内病的诊断和处理。重视检查、认识病情,是做好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基础,共占10章;②介绍现代视网膜脱离手术,包括激光技术。详细分析手术中每一动作的要点和要求,这是做好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基础。选用我们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在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手术,共5章;③玻璃体显微手术。强调基础要求,并体现其在现代手术治疗措施方面的新进展,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这部分包括眼外伤和肿瘤,共5章。书里的彩图、照片都来自我检查过的病人或自己的实验工作。总结的病例也都是亲自看过的或和科里的医生一起检查一起做的手术。在日常工作中找问题,做实验,随时随地收集资料、照相记录是我的工作习惯,这些资料很少发表,所以书中的资料、彩图、照片等基本上都是原始的、第一次发表的,只有少数在学术会议讲演中讲过。书中共有彩图300余幅,黑白照片(电镜实验、超声、荧光血管造影等)共200余幅。大多数的线条图也都是自己设计或根据实例绘画的,百闻不如一见,这些资料对领会实际病情大有帮助。在此机会我也要感谢在维也纳一起工作的J.Bock教授(维也纳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他在50年代多次寄赠三面镜——这一刚刚问世的先进器件,让我当时就能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检查的临床研究,为后来膜形成分级提供认识基础。在他去世以前,还寄给我他一生中的主要论文,包括他的学生H.Slezek,P.Till(维也纳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和A.Dellaporta(美国斯坦福大学)等教授的论文共100余篇。他们都是视网膜玻璃体检查和手术的创始者之一和超声波检查方面的权威。这些资料给我院在有关方面的开发提供了指导,受益匪浅。因此书里在有关方面选用了一些他们的资料和照片,表示对老师和朋友们的敬意、感谢和纪念。书中有关组织病理和玻璃体手术等章均请上海医科大学眼科倪逴教授和王文吉教授审校。他们是有关方面的权威学者,经验丰富,学识渊博。他们在百忙中为本书审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许多眼科同道多年来一直关心本书的出版,尤以广州中山眼科中心吴启崇教授为这本书的出版费了许多心血,提过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特此致谢。有关电脑输人,反复校正,并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联系美国医学图书机构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都是家里的儿女辈赵乃凡、张燕等在休假和业余时间里鼎力完成的,其中也包括我在美国的朋友们的热心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领导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关心眼科事业的发展,大力支持这本书的出版,认真负责,讲究质量,这本书才能和读者见面,特此致以衷心感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199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