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精神病学李凌江,陆林暂缺简介...
-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年鉴王拥军内容涵盖了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病因与发病机制、脑血管病诊断、脑血管病防治、脑血管病预后、以及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改进等研究方向,作者分组对各研究方向的文章进行筛选、凝练、综述和简介,完成各部分的编写工作。
-
神经系统与全身性疾病董为伟本书重点介绍神经系统疾病与全身疾病的相互关系,阐述神经疾病的系统性并发症,系统性疾病的神经并发症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处理。本书共分61章,涉及心血管、血液、内分泌、胃肠、肝、肾、肿瘤、中毒、药物副反应等。给神经病学与全身疾病架起相互联系的桥梁,提供指导临床实践的参考书。培养临床医师的全面观点,提高医疗质量,造福患者。
-
精神科护理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李凌江,马辛本书重点对《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1版机械能了更新、修订,同时参考了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第1版和国际上影响大的几个新版的抑郁障碍治疗指南,包括美国精神病学会(APA) 抑郁障碍治疗指南第3版、英国NICE指南以及加拿大CANMAT指南的文献评价结果。本书内容学术性、实用性强,可以为临床医学制定有效与合理的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便于临床专业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
-
双相障碍的诊断、治疗与心境稳定剂的作用机制(日)寺尾岳,(日)和田明彦 原著,王育梅 译本书的一部分由译者的导师寺尾岳教授编写,介绍了双相障碍的分类、病理生理、遗传流行病学、诊断治疗等问题的基础上,还介绍了双相障碍的前沿信息,即双相谱系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辅以个案进行说明,*后介绍了越来越受到人们推崇的双相障碍的非药物治疗。第二部分由日本的药理学家和田明彦教授编写,从分子、基因,特别是从表观遗传学角度介绍了心境稳定剂的作用机制,提出双相障碍并非简单的神经传导功能异常,常常伴有神经可塑性的异常,这可能是双相障碍治疗的新的分子靶点。
-
神经病学吴江、贾建平暂缺简介...
-
神经科疑难病例袁云《神经科疑难病例》为总结经验和满足临床教学需要,从北大医院神经内科十几年来积累的病例中精选50例进行介绍。这些病例的诊断以病理、基因、影像学和生化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按病变的部位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和骨骼肌疾病三大类,将具有类似表现的疾病归类在一起,进行相互对比和鉴别,同时对每个大类概括介绍其诊断策略。本书重点介绍神经内科疑难疾病的诊断,帮助高年资住院医师以上专业人员提高业务能力。在本书的最后还介绍了如何准备神经内科考试。本书所涉及的患者均在北大医院神经内科就诊过,由工作在一线的高年资医师进行收集总结,并得到科内众多老教授指导。书中介绍的多数患者从全国各地以及北京市各个医院神经内科转诊而来,该书也是对众多神经内科同仁的工作的汇报与总结。
-
实用临床精神检查手册余发春,伍力,李超 等随着生物精神病学、精神药理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发展,精神疾病的研究、治愈率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取得了许多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精神疾病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取得质的突破,绝大多数的精神疾病都没有客观的实验室检查作为确诊的依据。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还是通过“问”“观”的方法确认病人有哪些症状,再组合成疾病。所以精神检查在这门医学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但对许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医生而言,如何全面、准确地完成精神检查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实用临床精神检查手册》的出发点正是希望制定一个规范的检查流程和提问方式,给年轻医生提供一个可在临床工作中实际操作的模式,同时也能对检查结果进行正确的解读。但读者在使用《实用临床精神检查手册》时不宜生搬硬套,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实用临床精神检查手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1部分是简单而全面的精神症状筛查流程和提问方式,书中对每种症状的意义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完成以后得出初步的诊断;第二部分是对临床常见的精神疾病,比如“痴呆”“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发作”等的详细问诊,确诊是否罹患此疾病。《实用临床精神检查手册》在制订检查流程和提问方式时参考了各种定式化的检查工具和量表,但又进行了优化,使其更贴近临床,避免了原工具的烦琐。在对具体疾病的问诊中则紧扣ICD-10的诊断标准,确认症状后即可做出明确诊断。
-
神经病学暂缺作者《神经病学(第3版)》系统介绍神经病学的病史采集与诊断方法,以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