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
斯莱森杰:福特伦胃肠病学和肝病学袁农,孙明瑜,李鹏,闫秀娥,鲁晓岚,王立《Sleisenger and Fordtran胃肠病学和肝病学:病理生理学、诊断和治疗(第11版)》是一部消化病学世界级水平的经典权威著作,是美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医学院校选读的消化病学教科书和参考书。本书不仅全面论述了消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包括胃肠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基因学的前沿知识,而且对消化器官的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及病理学均有详细的论述,并系统介绍了消化系统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及预防。书中内容还涉及消化外科、小儿消化疾病,甚至涉及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的口腔、皮肤、神经内分泌及传统医学等学科的疾病。全书分上、下两卷,共132章。本书为上卷,共70章,从第1章至第42章讲述了消化病生物学、营养及消化各器官病变的症状体征等专题,从第43章至第70章讲述了食管、胃、胆、胰疾病。下卷共62章,从第71章至第132章讲述了肝脏及大、小肠疾病。内容均密切联系基础理论和前沿知识,并突出论述了病理生理学。通过阐述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消化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了理论依据。
-
日本山口式王利明,陈瑛罡本书结合手绘图和术中照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对每个手术的流程进行解释。此外,还为每个术式步骤附加了手术视频 ,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实际手术的操作。从视频中,不仅可以深入了解术者能量装置的操作技巧,还可以关注非优势手术钳的操作方法以及助手的牵拉方向及力度等,这些都将会对实际手术帮助巨大。此外,细致入微的围术期管理、日本结直肠外科医生人手一册的《日本大肠癌规约》、日本内镜外科学会的技术认证体系等都在此书作了介绍,这会使中国的外科医生们进一步加深对日本的结直肠癌外科治疗现状的了解。读者可以通过本书纵览从结直肠癌手术的基础知识到高难度技术的各个方面内容。诚挚推荐大家花些时间阅读本书,或许在明天的手术中就可以用得上。
-
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的实操和读片要点日本《胃与肠》编委会编著,《胃与肠》翻译委员会 译本书以“胃肠道X 线造影检查的全部”为主题,针对所有消化道的X 线造影检查,请各部位行家的医生们执笔了实际拍摄技术和诀窍、读片的重点,目标是务必把本书做成一本放在手边的“胃肠道X 线造影手册”。在本书中整理了针对覆盖全消化道的X 线造影检查,其实际的成像技术和读片的重点。施行胃肠道 X线造影检查之际,请务必参考成像部位的记载。包括X 线双重造影图像的临床像和切除标本肉眼表现,与病理组织结果的对比是形态诊断学的基础,把从对比所得的知识反馈到日常的内镜检查,能进一步有助于诊断能力的更加提升。希望通过本书,理解 X 线造影检查的意义和优点,期待可以在临床现场活用此检查。
-
食管胃肠疾病之早癌早诊王伟 潘杰 蔡振寨《食管胃肠疾病之早癌早诊》由来自31家医疗中心的36个科室的一线专家学者、中青年才俊倾力撰写。全书分为“基础篇”“早癌篇”“中晚期癌篇”“息肉篇”“传统影像篇”共5篇18个章节,就癌的预防、早癌的表现、进展至中晚期癌阶段才得以确诊的原因、息肉、传统影像诊断等进行了系统讲解和演示。全书文字精炼、流畅、通俗易懂;285幅(复合)图片内容生动、丰富;其中较难理解的章节附有5段视频演示及讲解,更是为本书增添了诸多灵气。 全书既注重科普性和临床实用性,同时注重学术性及严谨性,是社区居民了解食管胃肠疾病的科普窗口,更是临床一线医师进阶的参考用书。适用于消化科、普外科医师阅读,同时也可供非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科普之用。
-
食管胃肠疾病之内镜诊疗王伟 潘杰 胡端敏《食管胃肠疾病之内镜诊疗》由来自32家医疗中心的34个科室的一线专家学者、中青年才俊倾力撰写。全书分为“内镜诊疗篇”“超声内镜篇”共2篇26个章节,就常见的内镜诊疗方法、适应证及禁忌证、超声内镜特征等进行了系统讲解和演示。全书文字精炼、流畅、通俗易懂,320余幅(复合)图片内容生动、丰富,130余段视频演示及讲解,更为本书增添了诸多灵气。 全书既注重科普性和临床实用性,同时注重学术性及严谨性,是社区居民了解食管胃肠疾病的科普窗口,更是临床一线医师进阶的参考用书。适用于消化科、普外科医师阅读,同时也可供非专业人士及社区居民科普之用。
-
临床真菌病诊疗手册单保恩,林元珠本书由国内多家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参阅国内外大量文献,历时3年联袂打造而成。全书共分11章,首先介绍了真菌和真菌病的命名和分类、真菌的超微结构、真菌培养基的制备、真菌染色、抗真菌药物、真菌病的流行病学等基础知识。然后,作为诊疗手册重点,不仅介绍了常见的浅部真菌感染,包括皮肤癣菌病、念珠菌病及特殊部位如眼、耳、鼻、喉部位的真菌病,还特别介绍了与免疫抑制息息相关的深部真菌病、罕见的真菌病、诺卡菌及特定人群的真菌病,包括烧伤患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器官移植患者、院内获得性真菌感染等。
-
消化超声内镜学金震东,王凯旋本书系统论述了超声内镜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主要叙述超声内镜的基础知识,包括国内外超声内镜发展史,与超声内镜相关的声学基础,消化道腔内超声的形态学基础,并且详细介绍了环扫超声内镜、线阵超声内镜及微型超声探头的原理和构造。第二篇叙述了超声内镜对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重点介绍各种疾病的声像图特征,并就消化超声内镜的诊断价值进行了临床评价。第三篇着重叙述了超声内镜引导下各种介入治疗新技术,重点介绍方法学及临床应用价值。
-
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疑难病例解析陈生弟,刘军本书在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诊治和科学研究负有盛名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及全国其他多家单位中,精选近47例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疑难病例,这些病例都是经过基因检测或影像等技术确诊的疑难病例。按照导读、病例简介、临床分析与决策、诊断、诊治经过、预后及随访、讨论、专家点评,结合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系统解析。每一个疑难病例的背后都是“一条蜿蜒的小河,一道通幽的曲径”,临床医生犹如侦探从一个个病案中“抽丝剥茧”,发现导致疾病的关键,旨在帮助神经内科医生养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提高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何权瀛2023观点何权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具有慢性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的常见慢性疾病。本书作者在2016版和2019版的基础上,补充并新增了该病的进展和看法,内容更加的系统、全面,为该病的科学普及和临床诊疗提供了系列参考,观点也更加的鲜明、突出,是一本对临床医生和科研工作者极具参考意义的著作。纵观 2022—2023 年 GOLD,结合国内慢阻肺防治工作的进 展,私以为慢阻肺防控领域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 步探讨。 (1)稳定期慢阻肺病情评估依旧根据临床症状多少和既往 发生急性加重的频率,将患者分为 ABE 3 个组,这种分组只是停 留在临床症状的表面,没有涉及疾病本质,更谈不上临床表型。 我认为至少可以将患者分为支气管炎型和肺气肿两种表型,因为 这两种表型的患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是不同的,因而 治疗策略也应有所区别。 (2)稳定期慢阻肺患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稳定期慢阻肺 患者的药物治疗目前主要是 LABA LAMA ICS,双支扩主要的 药理作用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减轻呼吸困难和提高生活质量, LAMA 还可以调整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抑制黏液腺分泌,而 ICS 只适用于部分嗜酸粒细胞增多患者,对于大部分中性粒细胞 增多性患者是无效的。同时,还应看到 ICS 只能短时间抑制粒细 胞炎症,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气道炎症。因此,目前稳定期患者的 药物治疗效果有限,缺乏治本措施。(3)慢阻肺的合并症。到目前为止研究仍旧停留在介绍慢 阻肺可能合并的各种合并症,没有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各种合并症 纳入到总体病情评估之中,即慢阻肺的病情评估与合并症的存在 仍旧是两张皮,互不相干。更重要的是,没有深入研究各种合并 症对于慢阻肺疾病发展和预后的影响。前不久我们曾就慢阻肺的 合并症与呼吸衰竭发生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提示这是一个 极为复杂,但是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进行 探讨。 (4)我认为把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慢阻肺的处理,不如下 功夫深入研究慢阻肺的上游防控问题。慢阻肺的定义本身就是把 我们置于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因为慢阻肺的定义明确规定其为 气流不可逆性的疾病,所以即使我们用尽了各种措施,最后的结 果充其量只能改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的频率,提高患者的生命 质量,不可能从根本上逆转疾病发展进程和预后。与其这样,不 如下决心把主要精力用到疾病发生发展的上游阶段,即气流受限 还处于可逆阶段,通过控烟、改善大气质量,做好儿童时期呼吸 道疾病的防控,提高机体免疫力,特别是做好急慢性支气管炎的 防控,努力使疾病不发展为气流受限不可逆状态,这方为上策。 至于目前讨论的慢阻肺早期诊断虽然有一定临床意义,但是从根 本上讲,也不是上策。
-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医学临床工作手册 周围神经与肌肉疾病张在强,刘松,王新高本分册内容包括17章:AIDP谱系病,CIDP谱系病,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免疫介导性肌病,肌营养不良(包括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线粒体病,运动神经元病,腓骨肌萎缩症(CMT),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周期性麻痹或发作性肌无力,神经病理性疼痛,面肌痉挛,眼睑痉挛,周围神经肿瘤,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等,卡压性周围神经病(腕管、肘管等),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修复,遗传痉挛性截瘫。每个病种的撰写内容包括:概述(定义和流行病学,简介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如不同的综合征等)、辅助检查 (包括影像学检查等)、 诊断和鉴别诊断(包括诊断依据,可提出天坛特色性内容,特珠序列,基因检查等)、 治疗(包括治疗前评估、治疗方式选择 、治疗管理)、 预后评估及随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