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学
-
临床常见内科疾病诊断与治疗刘华勤 编本书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技术与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概括。全书从临床实用的角度出发,紧扣临床实践,结合该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重点介绍了内科疾病的临床诊断学、检测方法学、治疗学等基本知识和新成果,体例新颖,简明实用,适合内科医师及全科医生参考阅读。
-
高龄者早期胃癌ESD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日本《胃与肠》编委会编著,《胃与肠》翻译委员会译本书的研究重点是:①对适应证病变/ 适应证扩展病变是否施行ESD;②对相对适应证病变选择随访观察、内镜切除、外科切除中的哪一种。虽然不同年龄段的ESD的偶发性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差异,但一旦发生偶发性并发症就需要更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尤其是需要注意服用抗血栓药物者。希望读者读过本书后会对下次再诊疗高龄胃癌患者时作为决定治疗方针的依据稍微增加一点自信。《胃与肠》系列以消化道形态学诊断为中心,每本结合内科、外科及病理,以提高疾病诊断能力为目的,病历报告涵盖内容广泛,用优质的内镜及X线图像解释疾病,是消化内科医师的专业性图书。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垂体及相关疑难疾病病例精解王镛斐,叶红英 著,本书收集了包括垂体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肿瘤、鞍区脑膜瘤、其他鞍区少见肿瘤及垂体下丘脑非肿瘤性病变等疾病的外科治疗技术和多学科融合诊疗案例。通过分析这些典型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不但向读者展现了华山垂体疾病亚专科手术团队的内镜外科手术技巧及外科治疗新理念,同时融合了以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为主导的诸多优势学科综合治疗垂体及相关疑难疾病,体现了现代医学融合诊疗观念位于人体中线部分的垂体是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腺体,由前、中、后叶组成,分泌 8种激素,上联下丘脑,下调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多个内分泌腺体,在维持人体内分泌代谢稳态中扮演核心角色。垂体及相关疾病种类众多、病因复杂,涉及神经外科、内分泌科、妇产科、男科、眼科、鼻科、放射外科、影像医学科、神经病理科等诸多相关学科。多学科合作诊疗方能达到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垂体及相关疾病的目的,而且在有效治疗病灶的同时,限度保存或恢复垂体下丘脑内分泌代谢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2013年华山医院牵头成立了上海市垂体瘤研究中心,开启了以神经外科和内分泌科主导的垂体及相关疾病规范化和多学科合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team,MDT)模式。2015年 8月启动垂体疾病多学科联合门诊,接诊复杂功能性垂体瘤和垂体下丘脑疑难病例。通过 MDT诊疗的广泛开展和深入,我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垂体及相关疾病的诊治经验。2018年,我们从 500多例MDT诊治过的病例中,精心挑选了 47例典型病例,出版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垂体疑难病多学科诊治病例精选》,与国内垂体疾病医疗工作者们分享我们多学科合作诊治垂体病的经验,获得了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好评。2018年 12月,我们创新性地提出了 2.0版 MDT诊疗模式,在华山医院虹桥院区(西院)成立了国际上个真正意义上的垂体疾病多学科诊治融合病房,打造“华山·金垂体”之临床和学术品牌的概念,旨在进一步提升垂体及相关疾病的诊治水平。2019年,“华山医院垂体腺瘤多学科联合诊疗团队建设”入选“国家重大疾病多学科合作诊疗能力建设”项目 (国家卫健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 )。随着多学科融合诊疗经验的积累和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们持续总结这几年来疑难病例的诊治经过和结果,在版垂体疑难病例集的基础上,悉心收集了20余例垂体及相关病变(包括各种类型的功能性垂体瘤、复发垂体瘤、难治性垂体瘤、家族性垂体瘤、垂体瘤合并动脉瘤、颅咽管瘤、鞍结节脑膜瘤、斜坡骨源性肿瘤、其他鞍区少见肿瘤及垂体下丘脑非肿瘤性病变)的外科治疗技术和多学科融合诊疗案例。通过客观分析这些典型病例的临床诊疗过程,不但向读者展现了华山垂体疾病亚专科手术团队的内镜外科手术技巧及外科治疗新理念,同时也体现了现代医学融合诊疗的观念。病例点评部分综合了华山金垂体融合团队诊疗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诊治新进展,向广大神经外科医生、内分泌医生及其他学科医生提供了垂体疾病诊疗参考。医学总是以螺旋式上升的方式不断发展,对于垂体下丘脑功能的认识及相关疾病的诊疗理念仍在深入和更新之中,本书的经验总结和学术观点可能存在一些欠缺不足,期待得到同道们的批评指正。
-
发生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胃的上皮性肿瘤日本《胃与肠》编委会编著,《胃与肠》翻译委员会 译胃癌的主要原因被认为是由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所引起的,之后Hp 阴性胃癌的报道也增加了,就预计今后会增加的发生于Hp阴性胃的上皮性肿瘤,本书为了使读者掌握这方面的进展而进行了组稿。书中就Hp 和胃癌的关系,紧跟时代发展,对组织病理学背景和胃黏膜上皮的分化进行了解说,对Hp未感染的胃肿瘤分类进行了叙述。另外也就Hp 未感染晚期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此前报道较少的晚期胃癌,将6例经治病例和经治的早期胃癌21 例23个病变进行比较,加以阐释。更多内容请大家关注本书内容。《胃与肠》系列以消化道形态学诊断为中心,每本结合内科、外科及病理,以提高疾病诊断能力为目的,病历报告涵盖内容广泛,用优质的内镜及X线图像解释疾病,是消化内科医师的专业性图书。
-
肠梗阻(日) 三毛牧夫,张宏 谭晓东 译本书分为两篇,篇介绍了肠梗阻的定义,包括大肠梗阻、小肠梗阻、术后梗阻,导致肠梗阻的病因,不同肠梗阻的鉴别诊断,各种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的选择。第二篇介绍了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术后并发症处理及护理等内容。书中有很多手绘图,图文结合地介绍了肠梗阻的临床知识。本书将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对提高国内医生的肠梗阻治疗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
心肌重塑基础与临床李伟,陈章荣,罗振华心肌重塑是指病理或生理因素作用下,心肌细胞及细胞外基质出现细胞结构、数量、功能及遗传表型等方面的改变。本书详细介绍了心肌重塑的病理生理基础、细胞基础、发生机制等内容,着重介绍了心肌重塑的发生、发展过程及临床意义,同时介绍了心肌重塑的辅助检查和临床治疗方法,从而为心肌重塑基础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心肌重塑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脑血管病介入技术与并发症防治路华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与神经介入相关的脑血管解剖,结合了大量图片详细描述脑血管介入放射解剖学。随后从脑血管造影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操作,脑血管疾病治疗的适应症、技术要点以及常用材料,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知识介绍,还有脑血管介入诊疗过程中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结合了大量临床治疗中本中心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讲解。作者结合丰富的临床病例、先进的技术理念和大量的介入影像学资料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脑血管病介入技术,同时着重强调并发症的并发症防治,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实用性和科学性并重。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疑难与典型病例解析李虹伟 陈晖 邱惠本书精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的疑难、典型、少见以及多学科交叉病例,重点体现对疾病的临床思维剖析过程,以及规范化的诊治流程。每个病例均由三部分组成: 病例重现、病例解析和要点提示。病例重现完整展现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过程;病例解析对疾病的诊治过程进行剖析,对疾病的特点进行梳理,体现临床思维,突出知识点;要点提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该疾病的临床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本书亮点如下:1.涵盖面广:主要疾病涵盖几乎所有心内科亚专业,包括冠心病、起搏、电生理、心力衰竭、高血压、心肌病等,并涉及肾脏、感染、神经、血液、风湿免疫、影像等多个学科。2.突出临床思维:每个病例精挑细选,或疑难、或典型、或少见,从临床表现入手,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剥丝抽茧、有针对性地逐步进行辅助检查、鉴别诊断直至明确诊断。规范诊治流程,总结临床特点,部分病例还通过长期的随访,完整地体现了疾病的转归,更好地体现出结合病例学习疾病的初衷。3.图文并茂:文中除了详尽的文字描述,还尽量提供病例完整的心电图、影像图、病理图以及某些疾病的诊断流程图,力求更加全面、多角度、直观地展示病例的特点。4.贴近指南,关注新技术:如何从指南过渡到实践,是每一个临床医师的困惑。本书通过典型病例的诊治过程,结合文中描述的指南相关推荐,体现了个体化治疗与指南的良好结合。同时本书精选的病例,还关注近年来心内科各个亚专业操作技术及器械的新进展,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肥厚型心肌病室间隔消融、卵圆孔未闭封堵、左心耳封堵、生理性起搏和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等,均通过典型病例得到全面的体现,可供广大心内科临床医师参考借鉴。
-
内科医师诊疗与处方王佃亮、黄晓颖 主编本书精编了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内分泌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临床经验处方,概括介绍了所治疗疾病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和药物处方,附录包括“合理用药与注意事项”和“常用实验室检查正常参考值”。撰写处方的作者均是来自临床一线的专家和学者,他们长期从事临床诊疗工作,具有丰富的处方经验。作者们在编写时查阅了大量文献,融合了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全书内容全面、专业、简洁,可操作性强,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患者和医学爱好者的实用参考工具书。
-
新精神活性物质手册(英)O.科拉扎 等著;郑志祥 主译译著《新精神活性物质手册》是原著作者Ornella Corazza团队十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结晶。新精神活性物质(NPS)的激增不仅影响了临床实践,还影响了药物滥用的行为模式,多样化新型毒品的扩散已经对临床医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给临床医生、医疗保健专业人员、禁戒毒工作人员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本书全面整合了有关NPS的研究、临床实践和经验性知识等,填补了现有关于NPS临床知识的空白。本书向医疗从业者、禁戒毒工作人员介绍了毒品使用的**趋势,并更好地了解其急性中毒的临床管理和途径,同时强调此类危险行为背后的动机,并鼓励建立基于非批判性和同情性的公共卫生方法。本书所有章节均由该领域的知名专家撰写,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一直在研究某一种现象,并认为有必要与更广泛的受众分享他们的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