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
-
百病自测秘诀《百病防治丛书》编写组编你知道吗?人的外貌体形、一举一动都包含着成百上千条生命信息。它们可以自测人的健康,预知人的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人体自测的奥秘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千千万万海内外读者。本书依据古今中外大量的有关人体预测和疾病诊断的资料,并经过临床实践分析整理,筛选人体健康信息3000余条,按人体外貌体形、五官感觉、日常活动、分泌物和排泄物、心理和生理、体征和症状等顺序分类编排成册,详细地向读者介绍如何通过看、听、闻、摸来预测自己或他人的健康,从而真正实现疾病及早发现、及时治疗,使小病化无、大病转危为安,永葆青春健康之目的。本书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十分适合普通家庭的自我保健之用,也可作为广大基层医务人员诊断疾病时参考。
-
家庭护理600问施水泉著本书内容围绕家庭成员特点,较系统地介绍老人、幼儿、孕产妇及一般人群易患的各科常见病的家庭护理方法,分为护理家庭病人的基本技术、常见病病人的家庭护理、小儿及儿科疾病的家庭护理、老人及老年病的家庭护理、妇女及妇科病的家庭护理、一般人群的家庭护理和常见急症的家庭护理等七大部分进行叙述。全书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简洁流畅,力求“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即灵”,希望本书成为每个现代家庭的必备工具书。
-
常用护理技术梁嘉定主编;黄剑琴,罗碧云编本教材是根据卫生部“关于编写中等医学第三轮规划教材”的精神,以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进行编写的,供社区医学和妇幼卫生医学专业使用。根据本课程在社区医学和妇幼卫生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造就和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以适应改革开放后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对中等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 本教材为本专业首版教材,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护理学的概论,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学>-j常用护理技术的目的、任务和方法,着重阐述了医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常用护理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把对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于操作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本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方法采用纲目式,以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操作要领,方便学生自学预习和复习巩固。
-
常见病的诊治与保健关丽君,杨敬文主编暂缺简介...
-
医源性疾病学邢哲斌主编暂缺简介...
-
任督流注点穴疗法罗振宇暂缺简介...
-
临床检验学何笑波[等]主编暂缺简介...
-
医用检验仪器原理、构造与维护刘凤军主编内容提要本书主要介绍常用医学检验仪器的原理、构造与维修。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生物显微镜、光电比色计、分光光度计、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酸度计与滴定仪、钾钠离子分析仪、血液气体分析仪、血细胞计数器、分离分析仪器、医用检验仪器的维修和医用检验仪器的管理与计量检定等。重点介绍常用的、大型的、复杂的、智能检验仪器。本书以阐明仪器原理为主,系统介绍了各种医学检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为了满足实际需要,书中尽量全面地介绍各种常用检验仪器,并在典型仪器选型上,尽量选择目前中级以上医院配备数量多、使用情况比较好的机型。另外本书还注重仪器的维修方法和典型故障的分析,把一般故障和特殊故障、一般分析和系统分析结合起来,使仪器故障维修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了普及医疗仪器计量知识和适应维修人员的实际需要,本书还增加有关医学检验仪器计量方面的内容。本书是为高等院校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专业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医疗仪器使用、维修和管理工作人员的参考书。片断:将被观察的物体AB置于物镜前的物方焦点F1稍外的地方,物体AB发出的光线经物镜O1放大后成一倒立实像A’B’于目镜前焦点附近,再经目镜O2放大后,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经两次放大的倒立虚像A”B”,该虚像呈现在观察者的明视距离处。二、显微镜的光学系统光学系统是显微镜最重要的部分,主要包括物镜、目镜、聚光镜和反射镜四个部件。严格地说也包括照明光源、滤光片、载玻片和盖玻片。(一)物镜:物镜是显微镜的核心组成部件,它直接决定或影响着显微镜的成像质量和光学性能,人们常将它比喻成显微镜的心脏。1.物镜的种类按物镜的放大倍数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1)低倍物镜:它通常由一组双胶合透镜组成,放大率为3~6×,数值孔径为0.04~0.15,如图1-2)a)。(2)中倍物镜:由两组双胶合物镜组成(称为李斯特物镜),放大率为5~25×,数值孔径为0.15~0.40,如图1-2(b)。(3)高倍物镜:由一个前片和两组双胶合物镜组成(称为阿米西物镜),放大率为25~65×,数值孔径为0.35~0.85,如图1-2(c)。(4)浸液(高倍)物镜:其结构更为复杂,在高倍物镜的前片镜和中组镜之间加了一个正弯月形透镜。物镜使用时前片必须浸在油或水里,放大率为90~100×,数值孔径为1.2~1.5,如图1-2(d)。必须注意,浸液物镜设计时已考虑到所用的浸液,相应浸液随仪器附给(蒸馏水除外),不能随意选用。物体经过透镜后,可望获得一个形状与原物相似、颜色相同的清晰像。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像的形状和颜色与理想的像总是有差别,这种差别,叫像差。像差的存在,直接影响像的清晰度或物像的相似性。根据像差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主要分为球差、色差、像散、彗差、场曲和畸变等。按像差的校正情况,显微镜的物镜又可分为消色差物镜、复消色差物镜及平场物镜三大类。(1)消色差物镜:这类物镜校正了轴上点的位置色差和球差,并使近轴点消除了正弦差,但不能消除色球差。二级光谱和场曲较大,故不能用于重要的研究工作和显微摄影。(2)复消色差物镜:这类物镜的某些透镜采用荧石作材料,二级光谱校正较好,因此物镜的像质较优。但其倍率色差并不能完全校正,在倍率色差大于1%时,要用目镜补偿,不过其场曲仍然较大。此类物镜结构复杂、材料稀少、加工困难大,致使造价昂贵。但由于它成像质量极佳,在相同倍率下具有更大的数值孔径,对光源无苛刻要求,通常为研究型万能显微镜所采用。(3)平场物镜:在系统中加入厚弯月形透镜可校正像面弯曲,这类物镜称为平场物镜。与普通物镜相比,它的主要优点是视场显著增大,在物镜像平面上的线视场可达25mm,并且工作距离也有所增长。平场物镜常用于广视野观测及显微摄影。2.物镜的识别物镜的特征参数通常刻于镜头的外壳面,如图1-3所示。图中,(a)为10倍物镜,数值孔径为0.25,机械筒长为160mm,所用盖玻片为0.17mm;(b)为100倍物镜,数值孔径为1.25,机械筒长和盖玻片厚度分别为∞和0.17mm,“油”表示油浸物镜。对平场、消色差或复消色差等光学性能,也用特定字符表示于镜壳上。因此,用户一看镜壳即可知道该物镜性能。(二)目镜:显微镜的目镜实质上是一个放大镜,它用来观察被物镜放大了的像(中间像)。目镜的结构较物镜简单,通常由2~6块透镜分两组或三组组成,筒上端与眼接触的称接目镜,下端靠近视野的称会聚透镜或视野透镜,有放大作用。在目镜的物方焦面处设置一视场光阑用以限制物方视场大小,物镜的放大实像就在这个光阑面上成像,光阑面上可以安置目镜测微器或目镜指针。目镜属于小孔径大视场系统,轴上像差可不予考虑,而应校正轴外像差。显微镜常用的目镜有:惠更斯目镜、冉斯登目镜、补偿目镜、平场目镜、平场补偿目镜、广角目镜、摄影负目镜等。本书前言前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用检验仪器已成为现代医院中重要的辅助诊断仪器。尤其是各种新的检验分析方法和仪器原理的出现,使得医学检验仪器的发展和更新很快。加之我国进口仪器的不断增加,仪器的使用和维修人员对于新仪器的原理和维修方法等资料需求迫切,特别是适合于医疗仪器维修专业的教材,无论是有关院校,还是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都很急需。本书是编者总结多年的医学检验仪器教学和仪器维修经验,结合目前医院常用的检验仪器,并搜集大量新仪器原理与维修资料,专为临床医学工程(维修)专业编写的教材。该教材也是临床医学(维修)工程专业系列专业教材中的一册。全书共分十二章。为满足实际需要,书中尽量系统、全面地介绍各种常用医学检验仪器的原理、构造与维修。在典型仪器选型方面,经过了多方调研,尽量选择我国中级以上医院配备较多、使用情况较好的仪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并以常用的、大型的、复杂的、智能化的新型医用检验仪器为重点,淘汰陈旧的医学检验仪器,补充新的内容。为了明确概念,编者独具匠心的将电泳仪、离心机、气液相和质谱分析仪统划为分离分析仪器一章,进行单独介绍。另外书中有编者对典型仪器电路的独特分析和多年仪器维修经验的积累,书中理论和实际维修经验有机的结合,丰富了维修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际指导意义。另外为普及医疗仪器计量知识和满足维修人员的实际需要,书中还增加有关医学检验仪器的计量方面的内容。书中每章后面都附有习题,全书内容设计在70~100学时。本书曾在解放军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学中试用,反映效果良好。本书在编写过程当中力求文字通俗易懂,理论深入浅出,分析逻辑性强。适合于高等院校医疗仪器维修专业学生和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使用。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解放军北京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领导和教务处、教保处领导以及机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并得到柳力昌副教授的热情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加之水平有限,书中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编者1996年8月
-
中国穴位诊断学盖国才著内容简介本书以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按压穴位出现的阳性反应(病理信息)为客观依据,概述了体表穴位与内脏疾病的关系,同时介绍了疾病的“定位穴”与“定性穴”和检查方法、压痛评级、分析辨病的临床应用。盖氏穴位诊断取穴简便,效果好,不须特殊设备,对病人无痛苦,无副作用,适用于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特别是工矿企业和农村合作医疗部门。穴位诊断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相结合的快捷诊断技术。
-
齐氏医案(清)齐秉慧撰;姜兴俊,毕学琦校注内容提要《齐氏医案》为清代四川名医齐秉慧所撰。全书共六卷,卷一以六经学说论述伤寒、温病和内伤杂病,主张分经论治;卷二分述六经证治大义;卷三详析先天水火之说,着重论述虚劳、痨瘵、咳喘、痰饮等证;卷四主要论述后天脾胃病证;卷五主要论述血证,介绍了诊治吐血的独特经验;卷六以论述妇科为主,并介绍了温疫与痧证的诊治。该书每述病证,先引前贤精论,次述己之见解,后举实践验案,或论中夹案,或案中夹议,使理寓于案,案证于理,医理与临床融为一体,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此次以清·嘉庆十一年原刻初印本整理而成,供中医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