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吴昆医学全书(明)吴昆著;郭君双主编内容提要吴昆(1552~1620年),字山甫,又称“参黄生”。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学术造诣深,在《素问》研究、方剂学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成就。《吴昆医学全书》是系统研究吴昆学术思想的专集。全书收入其代表作四种:《医方考》六卷、《脉语》二篇、《素问吴注》二十四卷、《针方六集》六卷,选用国内善本,较好的保留原书风貌,具有收藏、阅读价值。该书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医方考》论病二十一门,收方七百余首,方论严谨简明,是学习方剂学必读之书。《脉语》荟萃各家脉法,解脉理,使初学者易入门径。《素问吴注》使学习《内经》由难变易。《针方六集》收入针灸腧穴641个,系统介绍窦氏针法及历代歌赋、治病要点,切于临床,适合中医临床工作者、教师、科研人员阅读使用。
-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施杞总主编;张重华,张应文,周曾同主编本书为《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的一个分卷,包括了眼、耳、鼻、咽喉与口腔三个学科,由导论、专题研究及病证治疗与研究三个部分组成。导论概述三个学科的发展简史、现状及研究发展趋势。专题研究对一些研究热点进行总结性阐述。病证治疗与研究则介绍了19个病证的中医药应用与研究成果。本书参考和引用了大量医籍、期刊论文资料,反映了十余年来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
-
咳喘的中医诊治陈达理,周立红编著本书是为广大基层医生和患者编著的。全书介绍了肺系疾病常见证型及现代研究成果、中医肺系疾病的辩证治疗及10种常见呼吸系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作者收集了国内较新的研究资料和治疗方药,并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编写了该书,使其具有更高的实用性。该书内容简练、通俗易懂,是一本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较好的参考书。
-
盐醋葱姜蒜酒茶的妙用杨万祥,杨秀军,吕明英编著盐、醋、葱、姜、蒜、酒、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品。它们不仅可以用于调味、佐菜或饮用,而且还可单独或与其它物质配合,在饮食、医疗、洗染、日用品处理、农业等方面运用。在饮食、洗染、日用品处理方面运用,在有的方面达到快、好、省;在医疗方面运用,在家中就可争取时间达到及时治病,又无副作用;在农业方面运用,可使有的畜禽及时防病、治病,有的蔬菜、粮食达到增产。盐、醋、葱、姜、蒜、酒、茶,它们来源广泛,容易获得价格又便宜,给广泛运用创造了条件。为了便于广大读者更好地了解盐、醋、葱、姜、蒜、酒、茶的知识和作用,使其更好、更多的为我们服务,特将它们在各方面的“妙用”,收集、整理、分类,编著成此书。每个家庭如有此书,必定会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方便和好处。
-
儿科纲目赵纯璞 著本书编著,分四篇论述。第一篇“诊疗概要”以阴阳、四诊、正邪、病因、三纲指要、八目辩证、三法通治、八则治疗为主导;第二篇“辩证施治”各论辩证每一病都按病因病机、四诊、证候分析、辩证指要、治法、方药编排,以便理、法、方、药的密切结合;第三篇“方剂丸散”包括方剂索引、常备丸散;第四篇“临床验案”附病例百余例。
-
实用针灸捷钥耿恩广口述;邓安华整理编辑推荐:全书共分五章。第一章经络部分,有百余文字,总括经络。第二章为腧穴部分,歌图互参,一句歌诀说明一个穴的取法,实用简便。第三章针刺要点,几句顺口溜亦是口述多年参悟之体会。第四章是用穴经验,多为一病一穴,立竿见影,临床可重要使用。第五章是杨甲三教授的“取穴经验”。
-
中医精华浅说马有度,丛林,李庆升主编暂缺简介...
-
美食与药膳伭万里,贾春华主编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美食篇介绍老年人生理特点与营养需要,老年人美食,老年人宜选用的保健食品;下篇药膳篇介绍药膳的特点和服用方法,老年人常用的各类药膳。本书是夕阳红丛书之一,可为老年朋友增进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供饮食保健知识。
-
实用常见病艾灸疗法梁华梓,肖凤勤主编;丁通生[等]编著内容提要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医艾灸疗法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辨证施灸的具体方法。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通俗易懂,可供广大患者和基层医务人员阅读。
-
针灸甲乙经全译(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著,也是继《内经》之后针灸理论和临床经验的又一次总结,它全面系统地继承和总结了晋代以前针灸学的辉煌成就,对我国针灸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起到了承先启后的巨大作用。所以唐代医家称之为“医人之秘宝”。向来都被历代医家所推崇,至今仍是学习中医、针灸理论不可多得的必读经典之一。《针灸甲乙经》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晋代著名医家皇甫谧撰成。他参考了《素问》、《灵枢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并将这三部书的有关内容,采用“使事类相从”的方法,将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并“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进行编次而成,全书共分12卷128篇,全面概括了针灸史、脏腑经络、病因病理、俞穴、刺灸临床治疗各个方面,是一部既有系统理论又有丰富宝贵临床经验的精华。本书以明刻古今医统正脉本为底本,并参考了明正统本、明蓝格抄本和《素问》、《灵枢经》、《难经》、《黄帝内经太素》、《千金方》、《外台秘要》、《类经》等后世医家的勘校注释编写而成。在编写体例上,尽量做到简明扼要,浅显明白,注释及译文简练,使读者容易看懂,学之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