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按摩全书马智民著作者行医多年,曾在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开设按摩推拿治疗保健中心,以精湛的民间传统按摩、推拿技法赢得国内外众多患者的称赞和肯定,此书是集马智民先生多年按摩经验汇编而成的。本书图文并茂,简明扼要、实用、通俗易掌握,适用于一般读者和广大按摩爱好者以及非按摩推拿专业医务人员。
-
中国药用水果李杏林编著为了帮助人们提高对水果营养价值的认识,在饮食中正确使用,做到食而补身,食而治病之目的,本书记者参考了有关药用水果文献,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编写了本书,以供读者参考。 本书共有二章。第一章药用果品,共选写了83种,每种按[性味][功效][主治][实用验方][用量用法][使用注意][营养与药用][文献参考]等项来编写。第二章常见病的治疗,共收治病种93类,果方300余条。内容丰富,层次清楚,病种较多,是一本比较全面的药用水果专著。
-
中医历代方论精选李飞主编方论,是历代医家对方剂的配伍理论和配伍方法,包括方名解释,源流关系,运用宜忌,以及方剂之间比较等的论著。本书参照目前《方剂学》教材的体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各论主要根据功用分类法分为二十一章,目的是便于高、中等中医药院校在校学生学习《方剂学》时参考检索。每首方剂除注明出处外、分组成、功用、方论、注释、按语等项,对于组成药物的用量、用法、主治等,为了节省篇幅和避免与《方剂学》教材的不必要重复,故一律删去。关于附方,主要选录方论,其组成、功用、亦均略去。书后附方剂笔画索引及本书引用书目,以利于查考。
-
家用药酒大全刘道清主编《家用药酒大全》共列举了158种病证,收载了1200余首药酒方剂,基本能够满足家庭医疗需要。希望这本书能给广大群众带来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家用药酒大全》的编写方法是“以病带酒”,即在每种病证的下面,列举能够治疗该病的种种药酒。每种药酒均按照方药组成、制作方法、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处方来源、医师嘱咐六方面撰写,便于在家庭中实际应用。有些不常见的药物(指高等医药院校中药学教材中没有者)和病名,则在“医师嘱咐”中加以解释。
-
乙肝中医疗法高汉森主编本书是众多中医药专家对乙肝临床治疗和药物研究的经验总结。本书的精华是“乙肝的治法与选药”、“乙肝的对症治疗”。本书还介绍了近年来对乙肝有较好疗效的中草药与中成药。本书的特点是对乙肝治疗的新药物、新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因此,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乙肝患者可根据自己的病情,对照有关章节,进行自我诊治和自我保健。
-
古医籍通假字集释郭辉雄编著暂缺简介...
-
内经(唐)王冰注《内经》又称《黄帝内经》。《中国医学基本丛书:内经》系王冰所注,以黄帝、歧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巨著,成书约在战国时期,其内容囊括了多人作品。原书共18卷,即《素问》和《灵枢》各9卷、81篇。书中以医药理论为主,兼及针灸、方药.的治疗。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下,阐述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规律,病证等多方面内容,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综括了临床实践,为历代医学所重视。《中国医学基本丛书:内经》为广大中医师及中医院校师生必备。
-
醋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刘强编著《醋的保健功能与药用便方》概括地介绍了:醋的源流、酿制、品种及医疗保健功能,向读者推荐防治100多种病症的醋疗便方500余首。适于广大群众及基层医务人员阅读。
-
现代针灸全书刘公望主编内容提要《现代针灸全书》是一部浓缩古今针灸精华的实用工具书。分为基础篇、经穴篇、技法篇和临床篇等四部分内容。基础篇结合针灸实际,全面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诊断方法,并吸收了日本腹诊的精华部分。经穴篇遵照国家标准确定腧穴的定位和取穴,并从各腧穴的命名、主治、作用机理、操作方法、古今成方和现代研究等多方面逐一进行了论述。技法篇汇总了古今常用针灸技法的操作程序,并对耳针、头针、面针、第二掌骨侧针等微区针法内容予以规范性的阐述。临床篇讨论了针灸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对选穴和配穴法有独特见解,并对临床上针灸有较好疗效的92种病症的治疗方法进行了详尽论述。本书内容宏富系统,语言简洁透达,融古汇今,沟通中西,并配合以近千幅图表,以便于理解和学习,是广大临床工作者及针灸教师、学生的一本很好的参考书。此书英文版、日文版均已出版,中外文对照,可作为学习中医针灸专业外语和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参考资料。片断:后汉时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祖”,仲景也因此被誉为医圣。《伤寒杂病论》的处方学对后世药物疗法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其六经辨证的方法可以说在《内经》基础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后世其他很多具体的辨证方法都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产生的。《伤寒杂病论》中也有一些针药并用的例子,值得我们探求。后世将《伤寒杂病论》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围绕《伤寒论》的注解发挥,写成了成千册的书,特别是对中医传染病学影响很大。宋、明以后围绕《金匮》的研究,对中医内科、妇科影响颇深。总之,关于中医学基础的确立可示如表1-1。(三)晋代以来的针灸学成就隋唐时代随着医学的进一步分科,针灸已成为独立一科。唐太医署将针灸设为医学专业之一,开始出现了“针师”和“灸师”等专业医师。但这个时期还是非常强调针药并用的。孙思邈所撰《备急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列有针灸专篇,广泛收集了前代名家针灸治疗经验。王焘所集《外台秘要》中强调灸法而畏针法,导致了唐中叶以后的针灸学发展中重灸轻针的倾向。如果将晋代视作针灸学发展的第一次高峰,那么宋元时代则是第二个高峰。其标志一是随着造纸印刷术的发展得以整理大量文献;二是王惟一针灸铜人的问世;三是受运气学说的影响对子午流注针法的提倡。为了将针灸经穴明确易知地表现出来,自晋代即出现了《偃侧图》、《明堂图》等针灸图谱。在唐代又经甄权等人对《明堂图》进行校定,孙思邈加以彩绘,收录于所著《千金方》中,定名《明堂三人图》。至宋代王惟一,在《黄帝明堂》的基础上,编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铜人模型两具,作为针灸教学及考试之用,使明堂针灸体系发展至高峰。这个时期针灸名医辈出,著述也颇多。举其影响甚大者,有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有将任督与十二正经并重,依经考正穴位,滑寿的《十四经发挥》;有倡导烧灼灸法,窦材的《扁鹊心书》等。另金元间窦汉卿将针灸取穴与地支相配合,提倡按时取穴的子午流注针法,也是这一时期针灸学术的特点及成就之一。明代是针灸学发展的第三次高峰,突出表现在对针刺手法的重视及灸法的改革。前者以杨继洲的针刺十二法为代表,后者是指艾卷灸法的发明及普及。自清以来至新中国建立,针灸学无甚突出发展,清代前期主要是继明代之学风,功在于整理注释之学,晚清至民国在腐朽的封建文化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影响下,针灸学日趋衰落。此间,针灸作为治疗的有效方法在民间仍广泛存在、应用及缓慢地发展。另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针灸学和整个传统中医学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提倡。朱德在解放初期指出:“中国的针灸治病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在使用方法上,不仅简便经济,且对一部分疾病确有效果,这就是科学,希望中西医团结改造,更进一步提高其技术与科学原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针灸学从较单纯的临床应用及古代文献整理.逐步拓展到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相结合,且从不同角度为探明经络、腧穴、针感等原理做了大量研究,特别是近年在针刺镇痛原理及针麻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世界医学领域中产生了世大影响。(四)针灸学的国际化据文献记载,大约在公元6世纪,中国针灸术开始传到朝鲜及日本,直至明代,日本还不断派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医学。目前,针灸在日本及朝鲜仍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中国的其他邻国,如东南亚请国及印度,随着互相往来及文化交流也很早就按受了针灸学。在欧洲派传教士到中国后,针灸学也被介绍到欧洲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前苏联及东欧各国山派遗医师来华学习针灸。从70年代起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被世界卫生组织重视,多次尖中国举办培训班,针灸得到迅速推广。据1987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大会”的资料看,在世界上包括美国、日本、法国、德国和前苏联等国在内的60多个国家已有针灸学会组织,它分布在世界各地进行着针灸治疗和研究。近十年来,世界各国来华学习针灸的留学生已超过5万人,针灸诊所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针灸治疗被许多国家政府纳入医疗法规,建立了教育机构,规定了考试、开业执照等制度,由一种民间疗法逐渐发展为正规医疗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针灸学的普及教育及针刺原理的现代研究将成为世界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回国将会在此方面为全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二针灸学基础的内容概言之,针灸学基础应包括下述内容:(1)哲学思想基础阴阳五行学说;(2)形态功能学基础脏腑经络学说及气血津液;(3)病因病理学基础一六淫七情病机学说;(4)诊断学基础四诊法及辨证施治学说:(5)治疗字基础针法及灸法总则。其中大部分与整个中医学基础是不可分割的,但因针灸疗法与药物疗法又各具特色.分别需要一些各自的基础知识,如针灸要明确穴位,药物要熟知药性及方剂:针灸治疗侧重经络辨证,而药物治疗则重视六经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等。自古以来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就有密切关系,即所谓“医通于易”。学习古代的哲学理论对理解中医学基础有重要作用,这点对初学者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三针灸学基础的学习方法如前节所述,理解中医学的一把钥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从脏腑之间的关系到经络的命名,从气血的概念到疾病寒热虚实属性,从补泻手法到取穴原则无不根据阴阳五行的基本观点,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对以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古代哲学观点的理解是非常必要的。阴阳五行虽不属于中医学,但中医学离不开这一哲学观点,并在某些方面对其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本书前言前言——献给生涯友人伊香雅文医学博士《现代针灸全书》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本全书由基础篇、经穴篇、技法篇、临床篇等四部分组成。基础篇的日文版在1991年由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出版,在此后6年间经过两次修订,再版了8次之多。其后临床篇和经穴篇的日文版也分别于1994年和1997年出版。该书的英文版基础篇于1994年出版,临床篇和经穴篇也分别于1996年、1997年出版。日文版和英文版在国内外受到普遍的好评。根据读者的殷切要求,我们将中文原稿重新整理,编排付梓。该书编写宗旨是尊重传统、重点突出、言简意明、信息充实。同时注意采用程序式的说理方法和图文并茂的写作形式,这可能是该书容易被国内外读者接受的一个原因吧。针灸学术渊源流长,著述宏富。本书汲取古今医贤之精华,结合著者临床经验而成。倘读者认真习毕此书,自可掌握针灸学全貌,不仅在临床治疗上技艺倍增,且可对针灸学的方方面面通古达今,了知中西,做到“针道”与“针术”并进。中医学术发展日新月异,文中涉及到传统和进步、东洋和西洋诸多问题,读者诸君想必能者见能,智者见智。针灸学术深奥而余辈学识卑浅,虽殚精竭虑,疏漏亦在所难免,诚请高明斧正是盼。刘公望一九九七年九月九日
-
阴阳五行杨学鹏著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