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医宗必读(明)李中梓著;顾宏平校注内容提要 全书十卷。卷一为医论图说,医论十四篇,略 论医学源流,解剖生理,辨证治法。卷二载新著四 言脉诀、脉法心参、色诊。卷三、四为本草微要,论 药四百余味,分草、木、果、谷、菜、金石、土、人、 兽、禽、虫鱼十一部。各药以歌赋体裁写成,便于 诵读,并有小字注文予以阐述。卷五至十,共列伤 寒、真中风、类中风、伤风、虚痨、水肿胀满、积 聚、反胃噎膈、痢疾、头痛、呕吐哕等三十六种内 科杂病的理法方药及医案。本书系明末清初著名医 家李中梓的代表作,版本众多,流传广泛。“明通者 读之而无遗珠之恨,初机者读之无望洋之叹”。本书 适用于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的工作者。
-
食疗美容指南顾奎琴编著内容提要本书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与宫廷食疗美容方剂,既介绍了女性各年龄段和不同生理时期的饮食保健与美容、饮食营养与美容等一般知识,又介绍了美容养颜、美发护发、美眼明目、美齿洁口、美体健体和美肤润肤的具体食疗方法,还介绍了食物外用美容法。内容丰富,科学实用,通俗易懂,适合各年龄段人员阅读。
-
袖珍针灸取穴图解王玲玲,孙亦农,尚明华编著穴位是针灸治病的部位,取穴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针灸的疗效。前人介绍的取穴方法虽多,然多为单纯文字叙述。本书利用现代摄影技术,直观形象地介绍了腧穴的位置和取穴方法。“准确”和“简便”是研究喻穴定位方法的宗旨,有鉴于此,作者根据多年来针灸临床与教学中的经验,介绍了穴位的简便准确的取法。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针灸走向世界,我们采用中英两种文字对译叙述,穴位名称及位置均根据国家标准而定。我们竭诚希望能对国内外学习针灸、从事针灸医疗叉教学人员有昕裨益。将摄影技术用于介绍喻穴定位,国内尚属首创,因而在摸索过程中的粗疏之处,在昕难免,祈国内外同道赐正。您的浏览器越来越慢了?为什么不尝试一下更快的上网体验?
-
食品的营养与食疗大全欧阳文编著暂缺简介...
-
寿养丛书全集(明)胡文焕辑;李经伟〔等〕点校内容提要本书为我国古代养生保健及气功导引的丛书。共34种,计68卷。内容述及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饮食、起居、调摄和情志的修养及禁忌;气功及养生学中的呼吸导引功法、常用的食疗药物等,亦述及有关养生的基本理论以及关于宇宙万物、五运六气与人的生理、病理变化关系等,故本书既有理论指导意义,也有身心保养与锻炼的具体方法,特别对中老年人的延年益寿、祛病防病、修身明性及妇女的驻颜美容有独到之处。本书适用于医务工作者及对养生保健有兴趣的读者阅读。片断:冬霜水寒,无毒。团食者,主解酒热、伤寒鼻塞、酒后面赤。雹水酱味不正,当时取一二升内瓮中,即如本味。方诸水味甘①,寒,无毒。主明目定心,去小儿热烦,止渴。方诸,大蚌也。《周礼》明诸承水于月谓之方诸,陈馔以为玄酒。花水平②,无毒。主渴。远行无水,和苦瓜蒌为丸,服之永无渴。粮罂水味辛平,小毒。主鬼气中恶、疰忤、心腹痛、恶梦鬼神。进一合,多饮令人心闷。又云,洗眼见鬼出古冢物罂中。甑气水主长毛发。以物于炊饭时承取,沐头令发长密黑润。不能多得,朝朝梳摩小儿头,渐觉有益。生熟汤味咸,无毒。熬盐投中饮之,吐宿食毒恶物,消气胪胀,亦主痰疟,调中消食。又人大醉及食瓜果过度,以生熟③汤浸身,汤皆为酒及瓜果气味。屋漏水大有毒,误食必生恶疾。以洗犬咬疮可即愈。猪槽水无毒。治诸蛊毒蛇咬,可浸疮。溺坑水无毒。主消渴,解河豚鱼毒。盐胆水味咸苦,有大毒。此水盐初熟④槽中沥黑汁也,人与六畜皆不食。冢井水有毒,人中之不活。欲人者,先试以鸡毛,如直下者无毒,如回旋而舞者则有毒。先以热醋数斗投井可人。洗碗水主恶疮久不差者。煎沸以盐投中,洗之立效。蟹膏水以膏投漆中化为水,古人用和药。又蚯蚓去泥,以盐涂之,或内人葱中化为水。主天行诸热病、癫痫等疾。又涂丹⑤毒并敷漆疮,效。阴地流泉水饮之令人发疟瘴,又损脚令软。又云饮泽中停水,令人主瘕病。卤水味苦咸,无毒。主大热,消渴,狂烦,除邪及下蛊毒,柔肌肤,去湿热,消痰,磨积块,洗涤垢腻。勿过服,顿损人。地浆水气寒,无毒。掘地作坎,以水沃其中,搅令浊,俄□⑥取之。主解中诸毒烦闷、山中菌毒。又枫树上菌食之,令人笑不止,饮此解之。清明水及谷雨水味甘。取长江者为良,以之造酒可储久,色绀味冽。此水盖取其时候之气耳。炊汤水经宿洗面无颜色,洗身成癣。甘露水及醴泉水味甘美,无毒。食之润五脏,长年不饥,主胸膈诸热,明目止渴。此水不可易得,附录之以备参考。上诸水日常所用,人多忽之。殊不知天之生人,水谷以养之。故曰:水去则荣散,谷消则卫亡。仲景曰.水人于经,其血乃成;谷人于胃,脉道乃行。水之于人,不亦重乎?故人之形体有厚薄,年寿有长短,多由于水土禀受滋养之不同。验之南北水土、人物可见矣。谷类粳米味甘苦,平,无毒。主益气,止烦,止泄痢,壮筋骨,通血脉,和五脏,补益胃气,其功莫及。小儿初生,煮粥汁如乳,量与食,开胃助谷神,甚佳。合芡实煮粥食之,益精强志,耳目聪明。新者乍食,亦少动风气。陈者更下气,病人尤宜。服苍耳人,食之急心痛。有早、中、晚三收,以白晚米为第一。各处所产,种数甚多,气味不能无少异,而亦不大相远也。天生五谷,所以养人,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此其得天地中和之气,同造化生育之功,故不比它物可名言也。本草所主在药,故略耳。粟米味咸,气微寒,无毒。主养肾气,去脾胃热,益气。陈者味苦,主胃热消渴,利小便,止痢,压丹石毒,解小麦毒。煮粥性暖,初生小儿研细煮粥如乳,每少与饮之,助谷神,达肠胃,甚佳。不可与杏仁同食,令人吐泄。粟类多种,此则北①人所常食者是也。又春为粉食,主气弱,食不消化呕逆,解诸毒。又蒸作糗食,味甘苦寒,又云酸寒,主寒中,除热渴,解积实大肠。一种糯粟,即秫也,余见粳米下。糯米味苦甘,温,无毒。主温中,令人多热,大便坚,此《本草经》文也。诸家有云.性微寒,妊娠与杂肉食不利子,久食身软,以缓筋也。又云:寒,使人多睡,发风动气,壅经络气,止霍乱。又云.凉,补中益气,行荣卫中积血。所论盖不同也。夫所谓不利,缓筋,多睡之类,以其性儒所致。若谓因其性寒,糯米造酒最宜,岂寒乎?农家于冬月用作糍,喂牛免冻伤最验,是则糯米之性当如经文所言。黍米味甘,温,无毒。主益气补中,多热令人烦。又云:性寒,有小毒,不可久食,昏五脏,令人好睡,小儿食之不能行,缓人筋骨,绝血脉。不可与白酒、葵菜、牛肉同食。有丹黑数种,比粟米略大。今此地所种,多是秫黍,最粘,又名黄糯,只以作酒,谓之黄米酒,此米且动风,人少食。秫米味甘,微寒。止寒热,利大肠,疗漆疮,杀疮疥毒热,壅五脏气,动风。作饭最粘,惟可作酒,汁亦少。黄梁米味甘平,无毒。益气和中,止泄痢,去风湿痹。其穗大毛长,谷米俱粗于白粱,取子少,不耐水旱。食之香美,逾于诸梁,号为竹根黄。其青白二色,微凉,惟此甘平,岂非得中和之正气多邪?白粱米味甘,微寒,无毒。主除热益气,移五脏气,续筋骨,止烦满。其穗大,多毛且长,谷粗扁长不似粟圆,米亦白而大。食之香美,次于黄梁,亦堪作粉。青粱米味甘,微寒,无毒。主胃痹,热中消渴,止泄痢,利小便,益气补中,健脾,止泄精,轻身。一云,此米醋浸三日,百蒸百暴,裹藏远行,一餐可度数日。其谷穗有毛,微青而细,早熟少收。夏月食之极清凉。但味短而涩,色恶不如黄白梁,故人少种。稷米味甘,无毒。益气补不足。又云,冷,治热,发冷病气,解瓠毒。以其早熟,又香可爱,因以供祭。然味淡,诸谷之中,此为下。苗种者,惟以防荒年耳。陈廪米味咸酸,温,无毒。主下气,除烦渴,调胃,止泄泻。又云,廪米有粳,有粟,诸家并不说何米。然二米陈者,性冷,频食令人自利,此说与上经文稍戾。秫蜀谷之最长,米粒亦大而多者。北地种之,以备缺粮,否则喂牛马也。南人呼为芦穄。香稻米味甘软,其气甜香可爱,有红白二种。又有一类红长者,三粒②仅一寸许,比它谷晚收,开胃益中,滑涩补精。但人不常食,亦不多种也。茭米生湖泊中,性微寒,无毒。古人以为美馔,作饭亦脆涩。本书前言序“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是唐代著名于世的养生学家及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句至理名言。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生命更为宝贵的了。正由于此,中国历代医药卫生专家与世界各国、各民族一样,无不致力于保护人之健康,延长人之寿命的研究。而我国的历代医药卫生专家对此投入了更多的心血。因此,在如何延年益寿,保持维护健康方面,做出了更为突出的卓有成效的贡献。我国医学史上,在个人卫生、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却病延年等等领域,均有着令人崇敬钦佩的成就。特别是与人们个体密切相关的养性、养生,以及以此为目的而独立发展起来的养生功,包括以五禽戏演变而成的动养功,以吐故纳新演变而成的静养功,二者互相为用的动静结合功等,更各是令人咂舌,见则欲从而习之。中国养性、养生以求延年益寿的历史渊源流长,历代学者多所增益贡献,从而获得不断的发展,并不断地在进步中大浪淘沙,以保持其日趋完善的科学性。在其早期,便出现了一些灿烂的成果,例如:马王堆汉墓出土之战国的《导引图》,行气玉佩铭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气功,三国时期华佗的“五禽戏”等等。也出现了一些成就显著的学者,例如:晋·葛洪强调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重要性,唐·孙思邈提倡吐故纳新的静功与熊经鸱顾的动功相结合,使养生、养性学说与防治老年病相结合。此后,宋、明、清代的诸多养生学家多承先贤成就,结合个人的经验以启后学,并逐步改善、促进着养生学的发展。在此时期,尤以清代对养生之普及颇多建树。在养生文献整理研究方面,历代也各有千秋。据现存养生学类书目统计,由先秦至近代,各类养性、养生书籍多达200余部,其中各种版本约有500种流传于现代。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有损失散佚,但现存的220多种图书,已构成了足够丰富的宝贵文库,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参考资料库。深信,这些珍贵的图书资料为现代保障健康、延年益寿研究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继承和发扬,必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上述两百多种养生书中,《寿养丛书》是富有代表性者之一。此书之编辑校纂者胡文焕,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通甫,号全庵,又号抱琴居士。素以琴棋书文著称于世,亦以儒医而闻名遐迩,对延年益寿之理论技术又颇多研究。他除编纂《格致丛书》,并于其中包括有关养生学著述十余种外,更以《寿养丛书》为名,收载前人养生学佳作与自己编纂辑校养生学文献凡34种,68卷,实可称之为集明以前养性、养生学之大成。该书之内容相当丰富,从理论到技术,从原则到方法,从文字叙述到表解图示,无论动功、静功、气功导引、食疗食补、起居调摄等等,论述延年益寿、养生养性,均甚为周详;其先天后天,中年老年,妇女注颜,其方其术,或预防,或康复,或保养,或增健,均各有其可供择优而从之的具体指导。对我们当代人仍有着比较普遍的参考价值。然而,该丛书于公元1592年编纂完成后,虽曾刻印面世,但很少能流传至今。尚存于世的极少的几种版本均是凤毛麟角,只能珍藏在图书馆中作研究参阅,不能为广大读者所见到。80年代末,我在主持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工作时,曾从中国书店购得一批中医书籍,其中不乏有价值之珍本。清人根据《寿养丛书》明·万历年间虎林胡氏文会堂初刻本精抄之全本,是为最珍贵者之一。因为其所收图书种类之多是现存所有的版本中未有能与之相媲者,其中有些图书还是久佚而再显于世。中医古籍出版社于1990年曾原样影印出版,虽很精美,但其定价令一般读者望而却步,不敢问津。加之,该书漏列《食鉴本草》与《食物本草》两种,凡四卷。同时,因是影印版本,未作断句点校,也给普通读者参阅习从造成不少的困难。为了弥补上述美中不足,使更多读者能人手一册,使千万大众能从中吸取教益,以增进自己的健康,同登人类最美好的寿域,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支持,我们特将《寿养丛书》加以点校,重新排版,缩小版面约六分之五,使既保留了原书所有的内容,又使书价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以适应广大群众收藏阅习的实际需要,实属幸事。此外,为了突出实用的目的,我们在书目编排的时候,将一些实用技术方面的书籍排放在前面,而理论性的内容则往后放。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胡文焕的编纂自然会有其不少的缺陷,甚至错误。为了保持此书的原貌,比较真实地反映中国古代养生养性的学术内容,对于观点及方法上的一些问题,点校过程中未作改动,有的以脚注校记说明的方式,加以讨论。我们的点校因个人知识的欠缺,时间的仓促,也一定会有许多缺漏与错误,尚请同道及广大读者多多批评指正。李经纬1996年12月9日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
现代家庭滋补药膳谢春生,杨柳竹编著编辑推荐:本书根据饮食保健的现实生活需要,汲取了古今药膳配方之精华,精选滋补药膳配方238例,包括:配方、功效、适应性、药理成分、制作、食法、注意事项等。囊括了药膳原料炮制,烹饪方法,药食禁忌,中医药学,现代营养医学等科学知识。适于广大滋补药膳食用者,药膳医学、营养医学、药膳食疗专业人员,药膳厨师等参考。
-
中医诊断学学习指导朱文锋主编暂缺简介...
-
中医美容大全戴玉等编著内容提要中医美容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但迄今仍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书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美容的发展史、基础理论和基本内容,它既可供专业人员培训时作教材使用,也可供广大美容爱好者阅读。全书共分八章。前六章属于中医美容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其中有常用的美容中药、美容腧穴和美容食品,主要介绍其美容功效。第七章保健美容突出中医葆春驻颜的特色。最后一章为常见碍容性疾病的治疗,共收录了40余种常见的碍容性疾病,每种疾病均按概述、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和日常养护等项目进行编写。为了加强实用性,本章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形式,特别是一些重点碍容性疾病,如色素障碍疾病、皮脂腺类疾病、接触性皮炎与湿疹、脱发与多毛症、肥胖病等,对其西医病因病理作了较详细的介绍。每种疾病的治疗部分,除了中西医常规治疗外,还介绍了许多成药验方和最新疗法,以供参考。
-
一味中药巧治病薛文忠,刘改凤编著单方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简单、方便、省时、节俭、疗效显著为特点,深受广大群众和医务工作者所欢迎。作者参考了大量医学古籍和现代医学著述,结合多年来收集的资料和长期业余从事医务工作的实践,精心筛选,认真整理,编写了该书。全书收集了治疗内科、肿瘤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外科、皮肤科等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126种,计选方5230余首。该书的显著特点是:每种疾病所选之方只用一味中药。有的病选数方,有的病选十数方,有的病选数十方,尚有选百方和双百方者。所选方大多注明来源或出处,以备读者查找。鉴于目前中西医病名还不能统一,书中有些病名采用中医传统病名,有些则采用西医病名。书中不少方剂系摘抄中医古籍,有的进行了古今度量衡换算,有的则未改动。本书是病人的良师,医生的益友,是一本实用价值较高的科普书籍。该书的续集正在编写之中,所涉及的病300余种,选方近万首。
-
新编传染病秘方大全郝建新 等主编本书的绝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建国以来,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医期刊和中西医结合杂志,亦有部分来源于中医专著及学术交流资料。体例采用了以目前通用的西医病名为纲,再以纲统方,分类汇集的方法。力求突出本书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每个章、节约简要地对疾病的概念、临床特征、常规治法和中医的理法内容及原则等进行阐述,以期达到开宗明义,统帅全篇的目的。每方共发“药物组成”、“加减变化”、“治疗方法”、“功效主治”、“临床治疗”、“经验体会”、“方剂来源”等向个子项加以分述。其内容均源于原始资料,仅在“经验体会”中参与了编著者的一些见解。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为了统一全书的体例和格式,编者对少量的原始资料进行了技术处理。本书共收载临床行之有效的秘方、验方、新方、400余首。可基本反映国内临床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病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