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原辑;赵含森主校《一草亭目科全书》附薛氏选方提要清·邓苑撰。苑字博望,清江人,康熙丁酉,年希尧同《异授眼科》合刊,名曰启蒙真谛。光绪八年,胡芝樵先生因年公刻于康熙朝之《启蒙真谛》,忽忽二百年,板片残缺,字迹磨灭,原刻旧本,已不可得,至今所传,乃抄本。传写脱误,亥豕殊多。恐年久湮没,爰不揣浅陋,逆其意而寻其义。略点窜而正之。不敢正者,注明于逐条之上,俾用者酌之。又以他得经验奇方附于后,曰《启蒙真谛》,刊而广布之。后经申报馆铅字排印,出书有限,而无板续印。购书稍后者,即不可得。光绪二十七年,嘉兴姚伯纯爱募资重刊,不特病瞽者有复睹天日之欢,是书亦得藉以流传云。《一草亭目科全书》,首列目论目议,次辨外障及治法,次辨内障及治法,次论小儿痘毒眼治法,及治小儿雀目法。后附薛氏选方,各方之下,注明主治效能,然已百试辄效,读者毋少忽之。片断:外障暴发时眼,疼痛难开,时眼传染,羞明怕日。白珠生疮,粟沙隐涩,睑肿胞烂,拳毛倒睫。努肉扳睛,赤筋贯瞳,翳膜遮睛,垂帘翳障。冲风出泪,漏睛脓出,伤寒流毒,乌珠下陷。乌珠突出,偷针时发,胞肉生胶,风牵斜。雀目凝睛,撞破生翳,血灌瞳神,飞尘伤目。时发有根,睑硬肿胀,瞳神胀痛,时发瘅涩。小眦赤涩,大眦赤涩。冰轮翳,梅花翳,旋螺翳,浮翳,实翳,湿翳,干翳,钉头翳,白翳,红翳,青翳,黄翳,黑翳,时发时散翳。里急外弛,跌扑损伤。外障治法世谓眼病属火,然非外受风邪,眼必不病。因腠理为风邪所束,内火不得外泄,挟肝木而上奔眼窍,血随火行,故患赤眼。及时调治,自获全愈。倘日久不治,及治而无效,为粗工所误,遂成外障等症。外障者,风凝热积血滞也,法当除风散热,活血明目,须用加减金液汤主之,外点玉华丹自愈。如患翳膜遮睛者,用仙传紫金膏点之,此膏能开瞽,或武当、人龙、此君亦妙。金液汤治外障等症。软前胡一钱白桔梗八分直防风一钱川独活三分京芍药一钱肥知母五分荆芥穗五分苏薄荷六分蔓荆子七分,炒研北柴胡一钱,炒片黄芩五分,炒咀片水煎热服。如受风寒重者,初二剂加羌活五分小川芎二分白芷梢二分后服仍去。如泪多者,加北细辛二分家园菊五分如肿胀者,加葶苈子三分如痛甚者,加厚黄柏三分如红甚者,加连翘三分桑白皮四分牡丹皮六分红花三分如翳膜者,加木贼四分白蒺藜八分如翳障努肉者,加石决明一钱,煅如昏懵者,加密蒙花八分,家白菊五分如大眦红者,加栀仁七分,炒黑如小眦红者,加酸枣仁一钱,炒远志肉甘草煎水浸软,去骨炒,一钱麦冬一钱,去心家白菊三分生地黄一钱当归尾三分熟地黄一钱如初发赤眼,服药六七剂可愈,目无后患。外点药如屡发者,风邪积热,入在经络,遇寒即发,服金液汤十余剂后,或作散,或作丸服,调理三十四日,外用玉华丹日点一次,即愈。如体虚者,须用加减地黄丸,空心服,饭后用金液散,此法最妙。如服金液汤,须饭后热服,每日止服一剂,不可骤进,恐伤胃气。服至六七日,自愈。如外障等症,多是有余,不可妄投补剂,恐助邪,为害不浅。如内热甚者,大便闭结兼以体旺年少之人,加大黄一二钱,通后除去,此病北京最多,汤用五龙。五龙汤治暴赤肿痛,如北地体旺者,宜服。陈麻黄荆芥穗白桔梗牛蒡子庄大黄咀片各一钱三分,作一剂,生姜五钱,葱头二两为引,服后肿消红退,仍用金液汤三四剂,外点玉华丹。玉华丹治眼患外障,红肿羞涩,昏懵翳膜等症。芦甘石二两,取白而轻者如云片及羊脑髓样川黄连一两,去芦切碎,水一盅浸半日,隔汤煮汁童便一盅,取男半岁无病者同连汁和作一碗将甘石置倾银罐内,炭火煅成碧色取起,以连汁、童便淬之,如此煅淬七次,加朱砂三钱,同研为末,水飞去脚,候干又研,极细如尘,收贮听用,名曰丹头。另制珍珠,将珠钱许,置豆腐内,碗盛蒸一时久,研极细,收贮听用。丹头一钱,加珠末一分,旋研,冰片三分和匀,入磁罐封固。凡一切外障眼,以银簪或象牙簪沾药,点两眦内,闭一饭久,仍以簪拨出药屑,每日早饭后点一次,或夜点亦可。仙传紫金膏真黄丹五两,研细水飞,候干,用厚绵纸盛锅内炒熟取起,地上候冷,又炒又冷,如此九次,去尽铅气,又研如尘,听用川黄连去芦净,二两,切碎石燕一雌一雄,大者如槟榔,与石蟹等分,捣末水飞,听用石蟹不拘一个二个,与石燕雌雄等分,捣末水飞诃子十二个真熊胆三钱或五钱,多则效速,试法尘撒水面取粟许,滴水上,其尘分开,方真,此眼药神品冬白蜜滤净,八两先将连、诃用井水三碗,煎至一碗半,以蟹、燕为细末,水飞过,调和药汁同蜜,银锅慢火煎三五沸后,入丹再煎,取柳条或桃槐条,不住手顺搅,用水一盆在旁。如沸起,即抬锅放水盆内,待药有丝为度,入熊胆,再旋百余旋,勿令鸡犬生人妇人见之。此方专治男妇一切眼疾,双目不见十余年者,竟能还明,但用两蛤许,每日点五七九次,不用双点,初点七日,停三五日,又点七日,用灯草搌其翳膜,眼自明矣。如重者不过三七日,神效。七宝膏去诸翳障。珍珠三钱琥珀三钱水晶三钱龙齿一钱石决明三钱熊胆三钱龙脑旋加五分上捣碎研细,水五升,砂锅内煎至一升,去粗,用银锅熬至一盏,入净白蜜五钱,和为膏,每夜卧后点之,旦不可点。武当秘授仙方武当山上一仙方,泄漏天机不可当,巴豆蕤仁和制石,硇砂龙骨白丁香,不论远年翳膜障,管教一点便开光。制石二钱巴豆一钱,去壳蕤仁一钱,二味同煎水去渣,以水入制石内,候干听用硇砂,用田螺一个,漂二日,泥净开口时,以硵砂三四分入内,候其化水,以银铫煎干收贮,每用二厘。龙骨火煅为极细末,二分白丁香取两头尖者,端午取用,甘草汤浸一宿,晒干研细收贮,旋加少许点翳膜努肉人龙散治红肿翳膜。人龙一条,取壮大色白者,以线系首尾,入长流水洗净,将磁尖破开,滴白浆,入制石内,点目亦效。一去努肉,用杏仁百粒,捣烂取汁,调制硇砂点,或又用白丁香亦可。此君丹治翳。淡竹壳不拘多少,用布拭去毛,烧灰存性,每药一钱,加麝香三五厘,同擂细末,点在翳上亦妙。凡治外障眼,切不可用刀针钩割,恐伤眼血,后成痼疾,不可治疗。经曰:眼得血而能视,则血何可损也。但用金液、玉华等方,自愈。一凡飞丝入眼,用盐一粒,在口噙化,其丝自出,或用香草子一粒入眼,其子在眼走动,搌丝拨出,自愈。一凡嘴眼歪斜,服去风药数剂,脉平又服温补,外用鳝鱼血磨白芨涂面一边,立见其貌端正矣。本书前言前言曹炳章(1877~1956),字赤电,近代浙江鄞县曹妙乡人,商人曹显卿之子。炳章幼承庭训,学习经商,拜师于绍兴方晓安门下。时年尚少,即志在医,料理业务之余,则诵读医经,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其师见其可造,赠以《内经》、《金匮》及历代医书。自此,益刻苦自励,晨夕研求,历七载而妙悟医理,声誉鹊起。年二十余,应聘任春成及致大药栈经理,兼行医。此时,财力稍裕,则广收医药孤本秘籍,揣摩研读,学术益精。光绪癸卯(1903)年,浙江名医何廉臣,创办《绍兴医药月报》,邀请炳章任编辑,遂得以问业于何氏,并钻研叶、薛、吴、王四家温暑治法,医道乃大行。先后应诊于同善、同义药局,并创办“和剂药局”,日治近百人,皆应手奏效,危险大症,无不药到病除,名望日隆,病家争先延致。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成立,炳章出任绍兴分会评议,首倡改良药品,并创办医药卫生报,订正丸散方及炮制药物法,以身作则,旨在振兴中医,造福病家。1920年废止中医事起,炳章被公举为绍兴医药学会会长,与裘吉生等代表中医界赴南京请愿,并组织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南京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在此期间,他面对海禁开放,西学东渐,中医衰落之情状,应大东书局之请,奋而约集名医,遍览群书,精选中医典籍中的珍本、孤本、抄本,进行整理,共同批校圈注,补阙正谬。历三十年,于万种古籍中,精选出365种,编成巨帙,名曰《中国医学大成》。炳章不仅汇编此书,其自著医书亦甚多,除《霍乱寒热辨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刊行外,尚有22种未梓,其手稿仍存。炳章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为中医古籍的保存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在当时倍受中医界的推崇,认为此书是“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原书共计365种,分13类,曰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以及痘疹、推拿、疑难杂症等。每书均写有提要,以明此书之来历、内容之要点;每一类之中均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以便考证。可惜此书刊行未半,日本人侵入,印刷被迫中断,仅有136种问世。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岳麓书社均将曹氏所刊之书影印出版。之后,岳麓书社又将曹氏已列书目而未刊的医书,稍作调整增补,作“续编”影印刊行,完成了曹氏未完成的大业。《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整理保存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秘籍。是书搜求博采秦汉至清末的海内孤本、珍本、抄本,殆有万余种,约集名医,精校圈点,厘订精选365种。其所选之书,皆医籍中之精华,如医经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本草类有《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雷公炮制药性解》等;伤寒金匮类有《伤寒贯珠集》、《伤寒补例》、《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温病类有《温热逢源》、《瘟疫论》等;通治类有《医学心悟》、《周慎斋医书》、《医学源流论》等;医案医话类有《柳州医话》、《吴鞠通医案》等;此外尚有临床各科、生理、病理、诊断等重要书籍。其次,系统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曹氏将其所选医籍分为13类,每一类之中则按朝代先后为序,每一种书之前有提要,简介全书要点,这样,尽管全书博大,但条理清晰、系统连贯,阅一书则遍览历代医论,窥一类则尽知各家学说,中医精论全在此书之中。再次,普及推广了中医学术理论。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使整个中医界振奋起来,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就对提高整体中医素质,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而言,此书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凡治医者,非博览存书,无以阐明医术,医术不精,何谈着手成春?然秦汉至今,医书逾万,即使毕生考校,犹恐不能,况且一般人所购医书,版本不良,校勘不精,错误百出,怎能精通医理?此书一出,实为业医之准绳,医门之法律,而被称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即使现在也同样如此!鉴于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重新对此书(仅限于曹炳章厘定刊行的136种)进行点校整理出版,以满足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需要。此次整理,在尽量维护原书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必要地调整,以方便当今读者阅读,几点原则,简述如下:1.全书以现代简化字,标点符号横排;2.由于版式的变更,原方位词“左”、“右”一律径改为“下”、“上”;3.出于今人的用字习惯,原书“已上”、“已下”一律径改为“以上”、“以下”,量词“钟”径改为“盅”;4.中药名称除将“黄耆”径改为“黄芪”外,一律不作改动;5.凡属书名,一律加书名号,不出注;6.如明显系由刊刻,抄写等所致的错误,则径予改正。如“灸甘草”改为“炙甘草”等等;7.原书眉批内容,移于相应章节中,前加“眉批”二字,不出注。限于我们的整理水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整理者1997年6月
-
悟真篇浅解(宋)张伯端撰;王沐浅解道家内炼功夫,从现存文献考证,成周时期已有系统记载。汉末魏伯阳着《参同契》,义理精深,包罗广泛,被称为「万古丹经王」,实非虚誉。北宋张伯端根据魏所述奥义,进一步将丹诀加以发挥,着《悟真篇》。《四库提要》云:「是书专明金丹之要,舆魏伯阳《参同契》,道家并推为正宗。」清董德宁《悟真篇正义自序》云:「畅发金丹之妙,详明内养之机。其修丹虽为幽深之道,得魏公倡之于前,而张君和之于后,自可循流以达源,见标以知月。」自北宋以来,穴悟真篇》历受学者推重。但传至后世,流派芜杂,多加曲解,甚至臆改本文,以致各本真伪并存,文字颇多出入,从未有人加以校勘,读者莫知适从。今不揣鄙陋,试作校注。但微力绵薄,思考难周,仅贡愚者之一得而已。
-
男性病李湛民,温梦春主编暂缺简介...
-
中医治则学周超凡主编;金玲[等]编写中医治则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对保持健康、祛除疾病、恢复健康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防病治病规律,是预防、养生、治疗都必须遵循的准则。它上承诊断、下启治法,联系临床,是理论与临床密切联系的桥梁。中医治则导源于《内经》、《难经》诸书,历代医家对其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为中医治则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其他内容相比,仍处于滞后状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是一言难尽的。有鉴于此,希望有关主管部门重视中医治则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尽快改变目前滞后的状况。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自1985年秋建立治则治法研究室以来,一直致力于中医治则理论的整理与系统研究。在1991年夏出版了《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一书,对中医治则研究产生了较大的推进作用。先后主持召开了1~4届全国中医治则治法研讨会,促进形成了一支中医治则治法研究的队伍,培养了20多名中医治则治法的研究生、进修生。通过他们的工作使中医治则基本理论问题得以阐明,中医治则理论体系日趋完善。随着中医治则研究的日益广泛深入,治则学正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和不可忽视的价值。为了促进中医治则理论早日自成体系,我组织国内有关治则研究人员编写了这本《中医治则学》。本书力求从中医治则的理论问题研究、治则学基本内容研究、辨证治则研究、临床治则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出发,对中医治则理论进行阐发,使其独立成篇,自成体系,以期促进中医治则早日从中医基础理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作为中医药大学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本书与《历代中医治则精华》为姐妹篇。《历代中医治则精华》属于文献整理研究,对历代中医治则文献进行全面整理,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本书重点在于建立中医治则理论体系,并用治则治法指导临床实践。
-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原辑;吴少祯主校《神农本草经》提要《本草经》三卷,传为神农所作,故曰《神农本草经》。但《汉书·艺文志》不录。考《汉书》平帝纪则云: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沼传遣诣京师,《楼护传》称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始见本草之名。或曰:上古未有文字,师学相传,谓之本草。两汉以来,名医渐多,张华辈始就古学,附以新说,编述成书,由是本草乃见于经录。寇宗爽曰:《汉书》虽言本草,不能断自何代所作。《淮南子》虽言神农尝本草以和药,亦无本草之名。惟《帝王世纪》云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则本草之名,实自黄帝始。韩保升曰:药有玉石草木鸟兽虫鱼,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李时珍曰:《神农本草》药分三品,计三百六十五种,以应周天之数。上品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久服不伤人,能轻身益气者;中品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下品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书为魏吴普增辑,再由孙星衍等博采《名医别录》、《太平御览》及经史诸子百家而辑述之。关于药物学说,虽已完备,其所引据,于性味功用,实无所发明。盖孙氏非知医者,亦无足怪,其于名物形状,罗列富有,惟莫辨是非。如水萍与藻菽并列,柳华和柽杞同种,均有未合。兹备录各家考证,以待来哲之攻究。今所以舍顾本而从孙刊者,取其征引之丰富耳。至于名家之是非,功用之变化,在善读者之自得之矣。片断:云母味甘平。主身皮死肌,中风寒热,如在车船上,除邪气,安五脏,益子精,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云珠,一名云华,一名云英,一名云液,一名云沙,一名磷石,生山谷。《名医》曰:生太山,齐卢山,及琅邪,北定山石间,二月采(此录《名医》说者,即是仲景元化,及普所说,但后人合之,无从别耳,亦以补普书不备也)。案《列仙传》云:方回,炼食云母。《抱朴子》仙药篇云:云母有五种,五色并具,而多青者,名云英,宜以春服之。五色并具,而多赤者,名云珠。宜以夏服之。五色并具,而多白者,名云液,宜以秋服之。五色并具,而多黑者,名云母,宜以冬服之。但有青黄二色者,名云沙,宜以季夏服之。晶晶纯白名磷石,可以四时长服之也。李善文选注:引异物志,云母一名云精,人地万岁不朽,说文无磷字。《玉篇》云:磷薄也,云母之别名。玉泉味甘平。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御览》引耐字多作能,古通),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御览》引作玉浓,《初学记》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御览》又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则杜疑当作桃),生山谷。吴普曰:玉泉,一名玉屑,神农岐柏雷公,甘;李氏,平。畏冬华,恶青竹(《御览》),白玉杜如白头公(同上,事类赋引云,白玉体如白首翁)。案《周礼》玉府:王斋,则供食玉。郑云: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斋,当食玉屑。《抱朴子》仙药篇云: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炲,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国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界中玉,及日南,卢容水中玉,亦佳。石钟乳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节,利九窍,下乳汁(《御览》引云,一名留公乳,大观本作一名公乳,黑字)。生山谷。吴普曰:钟乳,一名虚中,神农辛,桐君黄帝医和甘,扁鹊甘无毒(《御览》引去李氏,大寒)。生山谷。(《御览》引云,太山山谷)。阴处岸下,溜汁成(《御览》引作溜汁所成聚),如乳汁,黄白色,空中相通,二月三月采,阴干(凡《吴普本草》,掌禹锡所引者不复注,惟注其出《御览》诸书者)。名医曰:一名公乳,一名芦石,一名夏石,生少室及太山,采无时。案范子计然云:石钟乳出武都,黄白者善(凡引计然,多出《艺文类聚》,文选注,《御览》及《大观本草》)。《列仙传》云:卬疏,煮石髓而服之,谓之石钟乳,钟当为潼,说《云乳汁》也,钟假音字。涅石(旧作矾石,据郭璞注,《山海经》引作涅石)味酸寒。主寒热泄利,白沃阴蚀,恶创,目痛,坚筋骨齿。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增年。一名羽涅,生山谷。吴普曰:矾石一名羽涅,一名羽泽,神农岐伯酸,扁鹊咸,雷公酸,无毒,生河西,或陇西,或武都,石门。采无时,岐伯,久服伤人骨(《御览》)。《名医》曰:一名羽泽,生河西及陇西,武都,石门,采无时。案:《说文》无矾字,《玉篇》云:矾石也,涅,矾石也。《西山经》云:女床之山,其阴多涅石。郭璞云即矾石也,楚人名为涅石,秦名为羽涅也,《本草经》亦名曰涅石也,范子计然云:矾石出武都。《淮南子》俶真训云:以涅染缁。高诱云:涅,矾石也,旧,涅石作矾石,羽涅作羽涅非。消石味苦寒。主五藏积热,胃张闭,涤去蓄结饮食,推陈致新,除邪气。炼之如膏,久服轻身(《御览》引云一名芒硝,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吴普曰:消石,神农苦,扁鹊甘(丹出掌禹锡所引,亦见《御览》者,不箸所出)。《名医》曰:一名芒硝,生益州,及五都,陇西,西羌,采无时。案范子计然云:硝石出陇道,据名医,一名芒硝,又别出芒消条,非;北山经云:京山,其阴处有元石肃,疑石肃,即硝异文。朴消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吴普曰:朴硝石,神农岐伯雷公无毒,生益州,或山阴,入土,千岁不变,炼之不成,不可服(《御览》)《名医》曰:一名消石朴,生益州,有盐水之阳,采无时。案:《说文》云:朴,木皮也,此盖消石外裹如玉璞耳,旧作硝,俗字。滑石味甘寒。主身热泄澼,女子乳难,癃闭。利小便,荡胃中积聚寒热,益精气。久服,轻身,耐饥,长年。生山谷。《名医》曰:一名液石,一名共石,一名脱石,一名番石,生赭阳,及太山之阴,或掖北,白山山,或卷山,采无时。案范子计然云:滑石,白滑者善;南越志云:膋城县出膋石,即滑石也。石胆味酸寒。主明目,目痛,金创,诸痫痉,女子阴蚀,痛,石淋,寒热,崩中下血,诸邪毒气,令人有子。炼饵服之,不老,久服,增寿神仙。能化铁为铜,成金银(《御览》引作合成)。一名毕石,生山谷。吴普曰:石胆神农酸,小寒;李氏,小寒;桐君辛有毒;扁鹊苦无毒(《御览》引云,一名黑石,一名铜勒,生羌道或名青山,二月瘐子辛丑采)。《名医》曰:一名黑石,一名棋石,一名铜勒,生羌道,羌里,句青山,二月瘐子辛丑日采。案范子计然云:石胆出陇西羌道;陶宏景云:《仙经》一名立制石,《周礼》疡医,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云: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孜,置石胆丹沙,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著,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破骨则尽出,《图经》曰:故翰林学士杨亿尝笔记直史馆杨嵎,有疡生于颊,人语之,依郑法合烧,药成。注之疮中,遂愈。信古方攻病之速也。空青味甘寒。生眚盲,耳聋。明目,利九窍,通血脉,养精神。久服,轻身延年不老。能化铜铁铅锡作金。生山谷。吴普曰:空青,神农甘,一经酸,久服,有神仙玉女来时,使人志高(《御览》)。《名医》曰:生益州及越巂山有铜处,铜精熏则生空青,其腹中空,三月中旬,采,亦无时。案《西山经》云:皇人之山,其下多青;郭璞云:空青曾青之属;范子计然云:空青出巴郡;司马相如赋云丹青。张揖云:青,青雘也;颜师古云:青雘,今之丹青也。本书前言前言曹炳章(1877~1956),字赤电,近代浙江鄞县曹妙乡人,商人曹显卿之子。炳章幼承庭训,学习经商,拜师于绍兴方晓安门下。时年尚少,即志在医,料理业务之余,则诵读医经,禁膏继晷,孜孜不倦。其师见其可造,赠以《内经》、《金匮》及历代医书。自此,益刻苦自角,晨夕研求,历七载而妙悟医理,声誉鹊起。年二十余,应聘任春成及致大药栈经理,兼行医。此时,财力稍裕,则广收医药孤本秘籍,揣摩研读,学术益精。光绪癸卯(1903)年,浙江名医何廉臣,创办《绍兴医药月报》,邀请炳章任编辑,遂得以问业于何氏,并钻研叶、薛、吴、王四家温暑治法,医道乃大行。先后应诊于同善、同义药局,并创办“和剂药局”,日治近百人,皆应手奏效,危险大症,无不药到病除,名望日隆,病家争先延致。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成立,炳章出任绍兴分会评议,首倡改良药品,并创办医药卫生报,订正丸散方及炮制药物法,以身作则,旨在振兴中医,造福病家。1920年废止中医事起,炳章被公举为绍兴医药学会会长,与裘吉生等代表中医界赴南京请愿,并组织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南京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在此期间,他面对海禁开放,西学东渐,中医衰落之情状,应大东书局之请,奋而约集名医,遍览群书,精选中医典籍中的珍本、孤本、抄本,进行整理,共同批校圈注,补阙正谬。历三十年,于万种古籍中,精选出365种,编成巨帙,名曰《中国医学大成》。炳章不仅汇编此书,其自著医书亦甚多,除《霍乱寒热辨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刊行外,尚有22种未梓,其手稿仍存。炳章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为中医古籍的保存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在当时倍受中医界的推崇,认为此书是“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原书共计365种,分13类,曰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以及痘疹、推拿、疑难杂症等。每书均写有提要,以明此书之来历、内容之要点;每一类之中均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以便考证。可惜此书刊行未半,日本人侵入,印刷被迫中断,仅有136种问世。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岳麓书社均将曹氏所刊之书影印出版。之后,岳麓书社又将曹氏已列书目而未刊的医书,稍作调整增补,作“续编”影印刊行,完成了曹氏未完成的大业。《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整理保存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秘籍。是书搜求博采秦汉至清末的海内孤本、珍本、抄本,殆有万余种,约集名医,精校圈点,厘订精选365种。其所选之书,皆医籍中之精华,如医经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本草类有《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雷公炮制药性解》等;伤寒金匮类有《伤寒贯珠集》、《伤寒补例》、《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温病类有《温热逢源》、《瘟疫论》等;通治类有《医学心悟》、《周慎斋医书》、《医学源流论》等;医案医话类有《柳州医话》、《吴鞠通医案》等;此外尚有临床各科、生理、病理、诊断等重要书籍。其次,系统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曹氏将其所选医籍分为13类,每一类之中则按朝代先后为序,每一种书之前有提要,简介全书要点,这样,尽管全书博大,但条理清晰、系统连贯,阅一书则遍览历代医论,窥一类则尽知各家学说,中医精论全在此书之中。再次,普及推广了中医学术理论。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使整个中医界振奋起来,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就对提高整体中医素质,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而言,此书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凡治医者,非博览存书,无以阐明医术,医术不精,何谈着手成春?然秦汉至今,医书逾万,即使毕生考校,犹恐不能,况且一般人所购医书,版本不良,校勘不精,错误百出,怎能精通医理?此书一出,实为业医之准绳,医门之法律,而被称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即使现在也同样如此!鉴于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重新对此书(仅限于曹炳章厘定刊行的136种)进行点校整理出版,以满足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需要。此次整理,在尽量维护原书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必要地调整,以方便当今读者阅读,几点原则,简述如下:1.全书以现代简化字,标点符号横排:2.由于版式的变更,原方位词“左”、“右”一律径改为“下”、“上”;3.出于今人的用字习惯,原书“已上”、“已下”一律径改为“以上”、“以下”,量词“钟”径改为“盅”;4.中药名称除将“黄耆”径改为“黄芪”外,一律不作改动;5.凡属书名,一律加书名号,不出注;6.如明显系由刊刻,抄写等所致的错误,则径予改正。如“灸甘草”改为“炙甘草”等等;7.原书眉批内容,移于相应章节中,前加“眉批”二字,不出注。限于我们的整理水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整理者1997年6月
-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原辑;芮立新主校《眉寿堂方案选存》提要清·叶桂撰。桂字天士,又字香岩,吴县人。郭维濬纂。维濬字闻升,吴县人。是编乃郭维濬萃录眉寿堂天士真案。上卷列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下卷列女科、幼科、痘疹、外科,精选各类险恶症候,施以严密经验,方治始终完备,各列一例,无重复杂乱之弊。症证不同,方方可法。且与指南不同。《叶案存真》详于内伤虚劳,是书备于时症妇儿痘疹。《存真》例言云:家藏复有女科数卷,现在编校未成,容俟续出云。或即此类欤。惟杂症多未备,疑非金璧耳。书系古旧抄本,炳章重值购得,其议病议药,如老吏断狱,切中病情,嘉惠后学,实非浅鲜。爰刊本集,以供参考。片断:鲜地骨皮大沙参生甘草嘉定天花粉炒川贝金银花风温不解,早凉晚热,舌绛口渴,热邪未清,阴液衰也;胃汁耗则不知饥。宜生津和阳以苏胃。淡黄芩乌梅青蒿生白芍橘红鳖甲温邪内伏,潮热自利。暮甚于昼者,稚年阴气浅也。仲景于暮春瘟病,内应肝胆例,黄芩汤为主。黄芩杏仁淡竹叶白芍甘草木通温邪深入,咽阻,心中热闷,自利,三焦咸病,恐热极欲厥。淡黄芩川连杏仁生白芍乌梅淡竹叶风温入肺,肺气失降,郁蒸热聚,咳痰,卧不安静。高年积劳之体,最宜甘寒清燥,所谓风温得润而解。桑叶甜杏仁麦冬蔗梨汁沙参玉竹竹叶左大空搏,阳不潜伏,咳吐涎。陈阿胶炒麦冬生白芍鸡子黄生地炭炙甘草脉大咽干,痰多咳频,食下腹闷,此风温日久,劳倦内热,津伤液燥。冬桑叶甜杏仁麦门冬蔗浆大沙参玉竹生甘草梨汁风温入肺,咳嗽,脉坚搏,夜卧汗出。阴分先亏,最多失血,大忌发散苦辛,从温邪当甘润而解。桑叶甜杏仁炒麦冬白沙参玉竹生甘草元米汤煎。风温不解,肺气不利,寒热汗出;吐血,更有恼怒肝逆。内外两因之症,为左右立法。芦根汁杏仁丹皮黑栀皮生米仁郁金钩藤瓜蒌仁肺痹,脘中及腹痛,自利清谷,是风温邪热相搏,诸气失于宣降,拟进开手太阴法,以滋气化,得小便利可安。芦根汁桑叶瓜蒌皮枯芩杏仁桔梗郁金汁橘红风温入肺,肺郁失降,气窒上焦清空之地,发散则犯温邪劫津,故口渴气逆不已,腹痛而呕,胃络受伤耳。桑叶杏仁蔓荆子象贝马勃牛蒡子面浮咽痛,温邪未解,轻剂苦辛泄降。桑叶大沙参通草连翘大力子滑石温邪上混,头痛气喘,治在手太阴肺。酒客痰热素盛,苦降为宜。杏仁花粉连翘枳实汁橘红黄芩白芍郁金汁风温入手太阴,气郁热聚,喘逆口渴,营卫失和,周身掣痛。脉右搏,防失血。桑叶杏仁生米仁苏梗栀皮郁金风温不解,顿嗽呕吐,宜淡渗以利热清胃。芦根杏仁滑石米仁桑叶通草风温阳逆呕噫。批把叶白杏仁金石斛桑叶大沙参获苓外寒内热,温邪气逆为呕。嫩苏梗杏仁黄芩冬桑叶橘红厚朴温邪呕逆。淡黄苓竹茹半夏曲川石斛郁金钩藤茯苓广皮白风温轻恙,误汗表疏,形寒自汗。先进建中法以和营卫,继当以参苓补剂,则表里平和可安。昨进建中法,因表气不固,形寒汗泄,主乎护阳理营。今继进《金匮》麦冬汤,以苏津液,得胃阴稍振,然后商进峻补,庶为合宜,不致偏胜之弊。炒麦冬生甘草甜梨浆北沙参生白芍甘蔗汁久嗽失音,岁暮用参芪益气得效。春令风温,燥熏其汗,亦如火劫逼阳同例。但仲景救逆,在太阳少阴,此证气泄肺伤互异,从风温汗出不解,藏蕤汤主之。咳嗽二年,形瘦减谷。冬季喉垂渐痛,已见水亏,阳气不藏。春月气升日盛,皆阴乏上承,阳结于上,为喉痹矣。近日寒热,风温客气;脉小数,为阴伤,忌用辛散。桑叶玉竹川贝母大沙参麦冬生甘草背寒复热,发于晡时,暮夜寐多惊惕,食入欲呕,此肝阴久虚,阳独上炽。风温乃是客气,多延渐为本虚矣。泡淡黄芩生牡蛎乌梅肉生白芍桂枝木大枣又人参炒阿胶煅牡蛎获神炒白芍炒乌梅冬月温邪内伏,入春寒热咳嗽,身痛渐汗乃解。与温疟同法。桂枝白虎汤。风温如疟烦倦,乃内热水亏。犀角地黄汤加知母、泽泻。风温上受,气郁热生,咽痛嗽频,震动痰血。以清肃上焦,薄味调理。桑叶花粉大力子杏仁大沙参射干连翘仁象贝风温上郁,是冷暖侵肺使然。轻剂清解,忌发散。杏仁黑桅皮瓜篓皮象贝桑叶嫩苏梗郁金汁气逆痰升,呼吸不爽,仍宜清解。杏仁象贝白沙参滑石桑叶橘皮郁金汁紫菀风温郁热上升,支饮亦令上泛,渴烦咳涎。下虚上实,仍宜轻剂清理。桂枝木获苓白芍石膏米仁甘草又小青龙汤去麻、辛、半、甘,加石膏。面赤足冷,脉沉弦细,吸短有声,昏昏欲寐,下焦淋带不断,此下虚不摄;饮浊上泛,咳无止期。从来饮家咳逆,当治其饮。仲景谓饮家短气倚息,以外饮属脾,用苓桂术甘,理脾阳以运行;内饮属肾,进肾气以收摄固纳,仿此为法肾气丸,淡盐汤送下。又熟地炭获苓淡苁蓉五味子白芍胡桃肉左坚数甚,舌喑不言,得饮渐呛渐呢,此温邪内伏,少阴水亏,液燥,热气上冒,乃中厥之象。老年最怕面赤神昏,为衰脱耳。生地知母炒远志梨汁天冬川石斛石菖蒲蔗汁久虚劳损,几年不复。当春深阳气发泄,温邪乘虚入阴,寒热汗出,不纳谷食,脘中痞闷不舒,胃乏气运,侧眠咳痰。病热险笃,恐难万全。人参旋覆花木瓜获苓赭石炒粳米此因惊忧内伤肝藏,邪热乘虚内陷,直走厥阴,消渴渐呕,汗大泄,胸腹胀。次第论证端,都属在里,半月以外之病。左脉坚搏如刃,耳聋昏躁不静,岂是脉证相合?议以镇逆一法,冀其神清勿躁,不致厥脱。生牡蛎生白芍桂枝木生龙骨乌梅肉阳亢阴虚,烦躁妄言无寐,苟非镇静,焉得神清。议乙癸同治,熄内风、和阳扰为近理。水制熟地获苓生白芍磁石泽泻山药丹皮辰砂本书前言前言曹炳章(1877~1956),字赤电,近代浙江鄞县曹妙乡人,商人曹显卿之子。炳章幼承庭训,学习经商,拜师于绍兴方晓安门下。时年尚少,即志在医,料理业务之余,则诵读医经,焚膏继晷,孜孜不倦。其师见其可造,赠以《内经》、《金匮》及历代医书。自此,益刻苦自励,晨夕研求,历七载而妙悟医理,声誉鹊起。年二十余,应聘任春成及致大药栈经理,兼行医。此时,财力稍裕,则广收医药孤本秘籍,揣摩研读,学术益精。光绪癸卯(1903)年,浙江名医何廉臣,创办《绍兴医药月报》,邀请炳章任编辑,遂得以问业于何氏,并钻研叶、薛、吴、王四家温暑治法,医道乃大行。先后应诊于同善、同义药局,并创办“和剂药局”,日治近百人,皆应手奏效,危险大症,无不药到病除,名望日隆,病家争先延致。上海神州医药总会成立,炳章出任绍兴分会评议,首倡改良药品,并创办医药卫生报,订正丸散方及炮制药物法,以身作则,旨在振兴中医,造福病家。1920年废止中医事起,炳章被公举为绍兴医药学会会长,与裘吉生等代表中医界赴南京请愿,并组织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南京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在此期间,他面对海禁开放,西学东渐,中医衰落之情状,应大东书局之请,奋而约集名医,遍览群书,精选中医典籍中的珍本、孤本、抄本,进行整理,共同批校圈注,补阙正谬。历三十年,于万种古籍中,精选出365种,编成巨帙,名曰《中国医学大成》。炳章不仅汇编此书,其自著医书亦甚多,除《霍乱寒热辨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刊行外,尚有22种未梓,其手稿仍存。炳章一生致力于中医事业,为中医古籍的保存和普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在当时倍受中医界的推崇,认为此书是“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原书共计365种,分13类,曰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以及痘疹、推拿、疑难杂症等。每书均写有提要,以明此书之来历、内容之要点;每一类之中均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以便考证。可惜此书刊行未半,日本人侵入,印刷被迫中断,仅有136种问世。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岳麓书社均将曹氏所刊之书影印出版。之后,岳麓书社又将曹氏已列书目而未刊的医书,稍作调整增补,作“续编”影印刊行,完成了曹氏未完成的大业。《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整理保存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秘籍。是书搜求博采秦汉至清末的海内孤本、珍本、抄本,殆有万余种,约集名医,精校圈点,厘订精选365种。其所选之书,皆医籍中之精华,如医经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本草类有《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雷公炮制药性解》等;伤寒金匮类有《伤寒贯珠集》、《伤寒补例》、《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温病类有《温热逢源》、《瘟疫论》等;通治类有《医学心悟》、《周慎斋医书》、《医学源流论》等;医案医话类有《柳州医话》、《吴鞠通医案》等;此外尚有临床各科、生理、病理、诊断等重要书籍。其次,系统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曹氏将其所选医籍分为13类,每一类之中则按朝代先后为序,每一种书之前有提要,简介全书要点,这样,尽管全书博大,但条理清晰、系统连贯,阅一书则遍览历代医论,窥一类则尽知各家学说,中医精论全在此书之中。再次,普及推广了中医学术理论。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使整个中医界振奋起来,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就对提高整体中医素质,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而言,此书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凡治医者,非博览存书,无以阐明医术,医术不精,何谈着手成春?然秦汉至今,医书逾万,即使毕生考校,犹恐不能,况且一般人所购医书,版本不良,校勘不精,错误百出,怎能精通医理?此书一出,实为业医之准绳,医门之法律,而被称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即使现在也同样如此!鉴于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重新对此书(仅限于曹炳章厘定刊行的136种)进行点校整理出版,以满足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需要。此次整理,在尽量维护原书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必要地调整,以方便当今读者阅读,几点原则,简述如下:1.全书以现代简化字,标点符号横排;2.由于版式的变更,原方位词“左”、“右”一律径改为“下”、“上”;3.出于今人的用字习惯,原书“已上”、“已下”一律径改为“以上”、“以下”,量词“钟”径改为“盅”;4.中药名称除将“黄耆”径改为“黄芪”外,一律不作改动;5.凡属书名,一律加书名号,不出注;6.如明显系由刊刻,抄写等所致的错误,则径予改正。如“灸甘草”改为“炙甘草”等等;7.原书眉批内容,移于相应章节中,前加“眉批”二字,不出注。限于我们的整理水平,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整理者1997年6月
-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原辑;樊正伦主校《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在当时倍受中医界的推崇,认为此书是“寿世宝藏,医林观”。原书共计365种,分13类,曰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以及痘疹、推拿、疑难杂症等。每书均写有提要,以明此书之来历、内容之要点;每一类之中均按年代先后次序排列,以便考证。可惜此书刊行未半,日本人侵入,印刷被迫中断,仅有136种问世。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岳麓书社均将曹氏所刊之书影印出版。之后,岳麓书社又将曹氏已列书目而未刊的医书,稍作调整增补,作“续编”影印刊行,完成了曹氏未完成的大业。《中国医学大成》的编纂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整理保存了大量的中医经典秘籍。是书搜求博采秦汉至清末的海内孤本、珍本、抄本,殆有万余种,约集名医,精校圈点,厘订精选365种。其所选之书,皆医籍中之精华,如医经类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等;本草类有《神农本草经》、《本草衍义》、《雷公炮制药性解》等;伤寒金匮类有《伤寒贯珠集》、《伤寒补例》、《伤寒来苏集》、《金匮要略心典》等;温病类有《温热逢源》、《瘟疫论》等;通治类有《医学心悟》、《周慎斋医书》、《医学源流论》等;医案医话类有《柳州医话》、《吴鞠通医案》等;此外尚有临床各科、生理、病理、诊断等重要书籍。其次,系统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曹氏将其所选医籍分为13类,每一类之中则按朝代先 后为序,每一种书之前有提要,简介全书要点,这样,尽管全书博大,但条理清晰、系统连贯,阅一书则遍览历代医论,窥一类则尽知各家学说,中医精论全在此书之中。再次,普及推广了中医学术理论。当时正值废止中医案起之时,中医学术低迷衰微,此书的出版无疑是一支兴奋剂,使整个中医界振奋起来,叹为观止。不仅如此,就对提高整体中医素质,使之立于不败之地而言,此书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凡治医者,非博览存书,无以阐明医术,医术不精,何谈着手成春?然秦汉至今,医书逾万,即使毕生考校,犹恐不能,况且一般人所购医书,版本不良,校勘不精,错误百出,怎能精通医理?此书一出,实为业医之准绳,医门之法律,而被称为“寿世宝藏,医林巨观”。即使现在也同样如此!鉴于此,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下,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学者,重新对此书(仅限于曹炳章厘定刊行的136种)进行点校整理出版,以满足广大中医工作者的需 要。此次整理,在尽量维护原书风格的同时,进行了必要地调整,以方便当今读者阅读,几点原则,简述如下:1.全书以现代简化字,标点符号横排;2.由于版式的变更,原方位词“左”、“右”一律径改为“下”、“上”;3.出于今人的用字习惯,原书“已上”、“已下”一律径改为“以上”、“以下”,量词“钟”径改为“盅”;4.中药名称除将“黄耆”径改为“黄芪”外,一律不作改动;5.凡属书名,一律加书名号,不出注;6.如明显系由刊刻,抄写等所致的错误,则径予改正。如“灸甘草”改为“炙甘草”等等;7.原书眉批内容,移于相应章节中,前加“眉批”二字,不出注。
-
健身调理汤谱黎秋婵,何国樑编著本书以中医理论为主,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观点,着重介绍既有一定疗效、且美味可口并较普及的健身食疗汤品,所选汤品皆根据历代各家的精华及民间传统验方,并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最新的科研成果编写而成,全书分为健美廷寿,儿童保健,妇女调理和男士调理等四部分,共约350余款汤品,为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的需要,每款的汤品还分别介绍其用料、制作、功效、适应证、配伍意义和使用注意等项。
-
常见病手法治疗丛英杰,乐杨,卢慧卿编著内容提要本书介绍手法治疗的作用机理及常用手法。以手法治疗、足手按摩、全息疗法中的按摩或针刺法为纲,详细介绍200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同时附有典型病例。介绍传统及家传宝贵经验,并融会近年新发展的有效方法,简便易学。可供医务工作者参考及患者家庭内操作。
-
民间治病小绝招振中,刘静宇主编《民间治病小绝招》以民间单方验方与奇难怪症治验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民间医生的科学思路和治学特色,以便读者玩味体验,指导临床。同时也是融实用性、科学性、可读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编写尝试。我们希望,通过《民间治病小绝招》能使许多散失于民间的治病小绝招、小经验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造福于人类。我国的民间医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它蕴藏着中医学极其丰富的经验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良方妙法俯拾皆是,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祖国医学基本理论和经验的源泉。数千年来,民间名医辈出,他们均以独特的创见和医技著称于世。古有赵学敏、张从正、朱丹溪等以始于民间诊疾问病而登上医学的名贤大堂;今有朱汉章、杨文水等从一个民间医学的执著探索者,一跃而成为当代中医杰出的发明家。推广他们的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光大民间医术,正是《民间治病小绝招》编写的初衷,也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民间医学爱好者和广大家庭医疗保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