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蒋红玉,刘安国编著暂缺简介...
-
伤寒论(汉)张仲景著;厉畅,梁丽娟点校医道源自炎黄,经方兴于伊尹。未入其门,而自认为升堂,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袭异学,杂糅臆说,取法乎下,乃得其反。故非彻悟轩岐问对、仲景论辨,断难以会通阴阳、穷极变化、彰显玄冥、洞析幽隐。后汉张仲景(名机,南郡涅阳人),发微《素问》,用广《汤液》,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伤寒卒病论》十六卷(约成书于公元205年左右)。西晋太医令王叔和编次外感热病部分,并经宋代林亿校正,而为现存之《伤寒论》十卷。共二十四篇,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二方。其论言精而奥,法简而详,一证一方,万选万中,被称为群方之祖。(伤寒论》以三阳三阴六病为纲,辨阴阳虚实寒热表里之脉证,施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之治法,从而立辨证论治之大则,树理法方药之楷模。如太阳虚实之解肌发汗,少阴寒热之扶阳育阴,汗后恶寒以芍甘附子顾其虚,汗后发热以调胃承气改其实,皆为虚实寒热之辨析。又虚则先治其里,实则先解其表,四逆之救里,桂枝之救表,麻附辛之于太少合病,大青龙之于表实里热,均是表里缓急之权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求其所属,伏其所因,导其势以使气和。凡寒热虚实之态势,表里开合之趋势,六病传变之时势,纵横相作,化不可待。务必审时度势,从反利导,谨守病机,无失气宜,始得仲景之心法。金代成无己,术业精通,而有家学,首注《伤寒论),皆引《内经》,旁牵众说,方法之辨,莫不允当。现存明嘉靖二十四年汪济川刻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本,为《伤寒论》原文较早之版本。而明万历赵开美刻《伤寒论》,近年已有排印出版,故选成本为底本。为保存古籍版本原貌,且依照《中医古籍名著丛书》统一体例,删去注释,只留原文。并参校赵本、医统正脉本等。
-
中药理化鉴定徐祝封,陈振武,朱晓主编内容提要传统的中药性状鉴别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中药市场发展的需要,用物理、化学方法对中药进行定性分析,科学可靠,是鉴别中药真伪和纯度的重要方法。本书总论部分概述了中药化学成分的种类、特性及理化鉴定常用方法。各论收载了369种常用中药的理化鉴别方法,并将各药材的易混品、掺伪品的内容以附注的方式列正文之后,便于对照鉴别。各药的鉴别方法包括试管法、纸层析法、薄层层析法等。各药项下介绍了其所含有效成分及主要成分,为鉴别方法提供依据。本书收集资料广泛,方法切实可行,适于从事中药科研、教学、质检及生产、经营的工作者和中药专业学生使用。
-
最有效食疗汤谱方志荣编暂缺简介...
-
证治准绳(明)王肯堂著内容提要本书为明代著名医家王肯堂所撰。全书包括《杂病》八卷、《类方》八卷、《伤寒》八卷、《疡医》六卷、《幼科》九卷、《妇科》五卷,共计六种、四十四卷。其中《杂病》与《类方》两种内容相关,前者专论杂病证治,后者专载所用方药,二者实为姊妹篇。其余四种均独立成篇,分述了伤寒及外、妇、儿科疾病的脉因证治。由于该书详论各科证治,条分缕析;博采众家所长,平正公允。故本书自问世以来,颇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是一部中医临床治疗学的重要著作。此次整理以明万历间刊本及清金坛虞氏补修本为底本,以清乾隆间敬修堂刻本为校本精校而成。该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及广大中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
现代中成药程兆盛等主编片断:(三)中成药的发展历史中成药的应用在我国已有悠久历史。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书中现存医方为283首,并且见到了丸、散等古老的成药剂型。《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书中不仅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概念,而且还记载了13首方剂,其中有9种是成药,包括了丸、散、膏、丹、药酒等剂型,说明中成药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编撰《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分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两书实收269首,收载成药60余种,所用剂型有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熏剂、滴耳剂、灌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等10余种,说明中成药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四卷,其药方多为廉价有效易得之品,其中成药有数十种。南北朝,齐人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在的最早外科专书,载内服、外用方药140多首,其中外用成药所占比例较大,用治痈疽的外用软膏、膏药已广泛应用。唐代孙思邀集唐以前医方5300首,撰写成《备急千金要方》。王焘著《外台秘要)载方六千余首。两部书中都收载了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病的大量成药,其中紫雪丹、磁朱丸、乞力伽丸(即苏合香丸)等,至今仍是常用的中成药。宋代著名的方书有《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前者载方16834首,后者载方近二万,其中收集了大量中成药。特别是当时出现了由国家设立的太医院熟药所,后改名为“和剂局”,专门制售中成药。国家还诏令名医裴宗元、陈师文等将官药局所收的成药处方进行校正,编成《和剂局方》,后经多次增补,最后定名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颁行全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刊行的成药典,也是世界最早的国家药局方之一。继宋之后,金、元四大医家的兴起,明、清温病学派的创立,都对方剂学和中成药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明代朱棣著《普济方)载方61739首,为群方书之冠,是研究中成药的宝贵资料。特别是李时珍编纂的《本草纲目》,载方一万余首,记载成药制剂40余种,几乎包括了除注射剂以外的现代全部剂型。明、清时期我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私人开办的药店也很兴盛,使中成药得以广泛使用和发展。解放后,在党的中医中药政策照耀下,中成药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全国各地都建立了中药成药的科研、生产、经营的专业机构,对其发掘、整理和提高,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科研方面无论是中成药的方剂、传统剂型、新剂型、新品种、新辅料、新工艺、新技术,还是中成药的质量控制和检测方法、中成药的药理和成分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育方面全国设有高等中药专业的校系近30家,除中药专业外,还设置了中药制药专业。生产方面中药制药工业体系已经形成,全国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药制药工厂有960余家,生产的中成药品种达4000余种,1995年中成药总产值达185亿元。中成药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倍受各国朋友的欢迎,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主要物质基础。本书前言前言中医以方药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即载方13首,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有314方,唐代孙思邈著(千金要方》记载方剂5300余首,宋代王怀隐等所著《太平圣惠方》载方16834首,至明代朱棣等编著的《普济方)已达61739首。如此众多的方剂,总结了我们祖先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罕见的。中成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我国历代医药家经过千百年来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有效方剂加工而成。它疗效显著,服用方便,副作用小,不仅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而且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许多国家都在广泛地使用中成药防治疾病。我国中成药生产体系已经形成,根据1995年统计资料,我国目前有中成药厂964家,其中大型企业160余家。1995年中成药工业总产值185亿元(不包括西药厂生产的中成药产值),生产各类中成药40多种剂型,4000多个品种。中成药的产品结构正在改善,名牌产品300余种,单品种产值过亿的十多个,名优产品市场占有率近40%。中成药新剂型如胶囊、口服液、冲剂、气雾剂、溶丸的产量占总产量60%以上,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剂型在不断更新,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快生活节奏的需求。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运用现代药理学、药效学、临床医学研究中成药,阐明其作用及作用机理,探索临床应用疗效及其规律性,已经有许多研究资料和专题报告文章,这些资料和文章大多散在各种报刊杂志中,有必要加以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为了更系统全面地整理研究中成药,更好地发挥中成药的治疗作用,促进中成药的生产与临床应用更紧密地结合,推动我国中成药事业的发展(这是中医药研究方面一个重要的课题),为此,我们组织编写了《现代中成药)这本书。全书分绪论、各论及附录三部分,共收载中成药1350种。收载品种以国家权威性中成药信息资料(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制剂品种目录》为主要依据,本着命名的科学性,组方的合理性,临床的实用性,病证治疗的代表性的原则,所选中成药均为正式出版物有确切记载者。每个收载中成药包括处方来源、药物组成、功用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现代研究等项内容。本书属工具书,具有全面系统、科学权威、简明扼要、方便实用等特点。全面系统就是较全面而系统地收集全国目前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临床常用的中成药1350种,然后按中医的治疗原则,分门别类,编汇成书;科学权威就是体现当代中成药研究的最高水平,资料来源出自国内外权威的著作或杂志,数据确切,表述科学,尽量包括当代中医药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具有明显的特点和独创性;简明扼要就是文字表述简洁明了,精炼确切,尽量避免重复和冗长空洞;方便实用就是要求该书适应性和读者面要非常广泛,既有专业性,适应广大专业工作者,又要有一定的普及性,适应广大患者和自我防治保健的人们。由于国内外研究中成药的文献和著作浩如烟海,资料分散,编写者水平和掌握资料所限,很难全部收入,遗漏和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和专家提出宝贵意见。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江中制药厂、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中美贵州神奇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江西科技出版社的热情帮助,各位编写作者的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程兆盛1996年9月于南昌
-
颈椎病中医防治张长江等著内容提要本书重点介绍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特别是中医手法、针灸、理疗等,对于西医的诊断、鉴别诊断、相关疾病、检查方法、治疗方法,以及中医的病因、病理、预防等,也都作了简洁实用的论述。全书通俗易懂,实用性强。
-
中国针灸学史肖少卿主编这部专著共分十章,历述自春秋时代以前直至当代的历代针灸发展的历史。系统介绍了解放以前的历代针灸学家120余位,评述了现在尚存的历代针灸学专著200余种;介绍了解放以后至现在的针灸学家120余位,阐述了解放后的主要针灸学著作102种,针灸图谱9种,介绍现代针灸学家治验各种病症的医案、医话100家;并介绍了历代针灸教育、管理及中外交流和历届国际针灸学术会议;收有针灸实物照片30余幅。本书也堪称是一部最全面、最丰富、最新颖的针灸史专著。其显著特点是:一、肖教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学工作多年,对于历代的针灸学家、针灸专著、针灸学派与流派的特点了然于胸,由于是行家里手,所以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进行阐述;二、肖教授多次参与高等院校中医药教材的编审工作,多次出国讲学,见多识广,兼收并蓄,又有陶航、黄晔等学者对于针灸学的各种新进展的深入研究,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三、本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涵盖面广,不仅可以做为中医院校针灸专业的参考书和教学用书,而且可以做为广大读者了解当代的一些针灸专家治病的特点,具有按照疾病去寻找专家的具有权威性的一部专著,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针灸学史研究方面的空白。
-
皮肤病妙用中药祝君逵,魏跃钢,王晓华编著暂缺简介...
-
济世神验良方(清)佚名撰;广诗,文正点校济世神验良方,撰人未详。全书分为32门,约9万字,内容丰富,诸科皆备。各门之前列有总论。首论病因、病机及症状;次论诊法、法则与适应症。每门结尾附余论。作者善于将内经、千金、金匮、河间等历代医家的主要学术思想,融汇其主治原则之中,并畅其文义。全书博采众家之长,自制成方或兼搜古代名方及民间经验良方。常在主要方剂之后,随症之变化而加减用药,每证之方下,详录炮炙修治;又于若千方中,阐述其临床体会。医论多用歌赋形式,叙理至明,通俗易懂。故一册在手,医者可辨证施治,病者可依方自救,甚至在缺少药少药之地,亦可救危急于俄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