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日本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戴昭宇说到汉方医学与中医学,有人认为目前日本的汉方医学就是中国的中医学;但是也有与此截然不同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在今天的日本已经不存在中医学,不应该将汉方医学与中医学在概念上相互混淆、等同视之;还有第三种观点,认为二者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的关系,尽管各自的体系已经分立,但是彼此还存在相当多的相互包涵并且不断交融的部分。其实,所谓汉方医学,也常被表述为“源自中国传统医学体系而经过日本化的医学”,主要是指运用生药(中药原料)的诊疗体系。鉴于汉方医学与中医学“同源异流、同根异枝”的关系,本书主要借鉴发生学与比较医学手法,以汉方医学“证”的学术研究轨迹作为一条主线,着重就汉方医学体系形成以来各个主要流派的诊疗特点及其演变加以考察。本书首先对汉方医学体系形成前日本有关“证”的研究进行回顾。继而将理论上和临床上与“证”相关的研究通过各流派代表人物典型医案的分析,以点带面地对汉方后世派、古方派、考证派和折衷派等主要流派进行考察。最后对处在发展变革中的日本现代汉方医学流派与临床特点进行考察。本书目的是探讨汉方医学各个流派在临床诊疗中所反映出来的思路与方法,并与中医学加以比较,与读者一同对汉方医学与中医学在临床中所存在的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的诊疗方法论加以探讨,并试图挖掘二者在学术上有关法则或规律性的内容。
-
儿童轻抚无痛刺法刘长青 著小儿轻抚无痛刺法,特别适合治疗儿童类疾病的治疗,无痛苦,疗效快。传立人刘长青,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本科导师,明医工作室特聘专家。学术思想上注重元气,以培元为本,以放生的心态给邪气以出路,使生命原有的一气周流回归本有的有序化。师承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首席针灸专家闫国霞主任,大学期间即随师应诊,通读校内图书馆所有中医类书籍,追随恩师参加各科疑难会诊。毕业后独立应诊10年,亲手施治十余万人次,其中疑难杂症颇多,擅长针药并用以及针灸与经方相互转换,尤擅快速治疗疼痛等常见病。
-
任之堂师徒问答录董雪峰编著本书为任之堂系列医学图书之一,是在任之堂学习中医的弟子的跟师心悟,记录了任之堂师徒的临床实践与思辨,以期读者能够分享任之堂师徒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新的思考、收获和认识。受民国名医祝味菊和徒弟陈苏生师徒质难之作《伤寒质难》的启发,本书采用师徒问答的写作形式,将弟子们平时跟诊所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思考、老师的解答,融合在一问一答之中。语言文字平实易懂,内容贴近临床,通过实际病案,解读中医理论,对很多问题的阐释更为深入透彻。
-
筋针疗法刘农虞,刘恒志,陈小砖本书共分4章和附篇进行论述。第一章介绍筋针疗法的由来、筋针命名的含义。第二章详述经筋的生理特性,经筋病的病因病机、病候特征、辨证分型、诊查方法、治疗法则等。第三章介绍筋针疗法的特点、作用机制、取穴原则、取穴方法、操作方法等。第四章介绍64种筋病的筋针治疗方案。附篇阐述“调形针法、调气针法、调神针法”“卫气学说”“卫皮学说”“卫跷学说”等,提出“跷为筋海”的学术观点。书末附有16幅十二经筋彩图。
-
中医之问陈广源作者以一个从事中医数十年的老中医身份,围绕中医,进行了一系列思考。本书稿主要想问、想说以下十个问题:中医是什么?中医面临着什么?中医的出路在哪里?中医肩负着什么?为什么学中医?怎么学中医?为什么还是要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者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创造和迎接中医的明天?为中医者,为什么要仰望星空?这十个问题,每个问题一章,共七十五问。虽然以问开头,但作者也做了相应思考、回答,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坚定自信,传承中医,创造和迎接中医的明天,促进中医药事业复苏、振兴。
-
内毒论吴深涛著本书是探索中医传承与创新的首部专论内毒病之学术研究成果。主要内容首先系统阐述吴深涛教授所创内毒理论及各种解毒法方诊治内毒病的学术思想,详细论述了其 的内毒理论之气-血-脉络辨证法诊治各种疑难病证的诊疗特点、病机认识、具体治则、治法、调护等,相关理法可能会成为中医学认识和辨治疾病的一种思维方式。本书以现代疾病谱中,因环境染污之毒和当今人类的不良生活方式等导致各种内因性毒素于体内渐进性蓄积为病,内毒致病已成为当今难治性慢病、疑难杂症难不断增多之主因为核心。经多年探索在明确了内毒的定义、性质、表现、分类及产生机制,以及辨治大法方药基础上,指出“内毒蓄损”已渐成为现代病证的核心病机之一,且“内毒不只是附生于火、痰、湿、瘀等邪气之毒, 是独立而客观存在之邪气。将内毒据其毒源不同分为“附生之毒”和“本原之毒”,从病性上分为阴、阳之毒。认为内毒不只是一个病因学概念,也是客观存在的病理产物,强调本原之毒是当今内毒之疾病谱由急危重症转向慢性病证之基础,其病机演变具有由浊致毒,由内而外,循气-血-脉络之传变之规律,总结出以气-血-脉络辨证为基础结合脏腑辨证施治的论治体系。整理出大量诊治内毒导致各种疑难杂病的病案。并结合其多年浊毒相关系统的基础研究成果,深入研究以界定其科学内涵,并探索建立系统的内毒之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临床意义。
-
灸法秘传(清) 雷丰重编《灸法秘传》由清代金镕抄传,雷丰重编,成书于光绪七年(1881)。全书共一卷,首列五条灸法凡例;次列常用穴正面图、背面图、指节图、灸盏图;再列灸药神方、针灸时间禁忌等;继而载述中风、眩晕等70种病证的灸治用穴,在每一病证名下,先议病,后列应灸之穴,言简意赅,切合实用;卷末增附太乙神针和雷火针法,太乙神针依次列述药方、用针法、穴道取寸法、正背面穴道证治、太乙神针正面背面穴道诗;雷火针法包括处方、制备方法、应用方法等内容,涵盖了清代特色灸法。该书首载银盏隔姜灸法,是体现清代针灸学术特色的艾灸专著,可资借鉴。本次校注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清光绪九年(1883)刘氏刻本乐善堂藏板为底本。
-
楼英中医药文化江凌圳, 丁立维主编楼英是元末明初萧山楼塔人,是中国医学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其耗时30年,作成《医学纲目》40卷。楼英医德高尚,“惠天下”是楼英行医济世的核心精神。除了行医,楼英还与当时善音律的文人墨客、富家贤士演奏各种古典曲目,诞生了经久不衰的“细十番”雅乐。楼塔作为楼英的家乡,已经成为了国家级“非遗”金名片。全书共五章,200多张照片及释文,全面论述楼英文化学派的发展史迹,向世人展示“浙派中医”名店名厂名牌的绚烂历程。该专著的出版,将产生极好的社会效应、经济效益和学术反响。
-
实用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徐凤芹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共十八章八十八节。上篇为总论,分别从中西医老年医学发展史、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及干预、老年心理、老年康复等方面介绍了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的发展源流及关键技术。下篇为各论,按照老年器官系统疾病,从老年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与代谢系统、老年泌尿系统、老年风湿免疫系统、老年血液系统、老年骨关节等对常见老年病的中西医诊疗方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本书不但保留了中医老年医学的学术精华和诊疗特色,而且还吸纳近几十年来中西医老年病学发展的优秀成果,比较全面、系统、客观地反映了目前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的**水平,是一部既能体现传统又极富时代特色的实用中西医结合老年医学专著。
-
中国肾茶李光, 王金辉主编肾茶为特色傣药品种,为唇形科肾茶属肾茶(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 (Thunb.) C. Y. Wu)全草,主要分布于云南、海南、福建等热区,在我国南方地区的应用历史悠久,澜湄流域也有食用记录。肾茶在傣医中应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傣医书“档哈雅”、“贝叶经”中记载其用以治疗小便热、涩、疼痛等泌尿系统疾病,用于治疗各种急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具有特殊疗效。民间常以其入药或代茶饮,具有清火解毒,利尿排石,凉血止血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肾茶的主要活性成分有迷迭香酸、熊果酸、黄酮类及肌醇等成分,具有消炎、抗菌、排石利尿、抗氧化、免疫调节、健肾、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降糖等药理作用。随着对肾茶的不断深入研究,其产品开发亦愈来愈收到人们的关注,我单位做为技术依托单位也申报了“西双版纳肾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但由于对肾茶宣传不到位,并不能让人们所熟知。本书书基于多年从事肾茶研究的成果积累和文献资料分析,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编著,拟包括肾茶品种选育、种苗繁育规程、规范化栽培规程、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开发前景、傣医选方等方面内容。面向的读者包括相关研究人员、肾茶企业种植户、政府人员及普通群众,即可作为相关研究及技术推广参考书,又可作为科普读物及政府政策制定参考书籍,受众面较广。本著作可对肾茶深入研究及产品开发提供理论支撑,能够促进肾茶产业发展,同时由于肾茶栽培技术相对成熟,适宜种植区域较广,通过产业发展能够为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