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中医随笔姜宏军著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将近15年临床工作中的真实记录,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其中包含有20个我和患者的故事,27篇药论,57篇医论,18个医案。
-
经方三部六病应用黎崇裕编著三部六病学派由山西刘绍武先生所创立,目前该流派和胡希恕先生、叶橘泉先生等流派被大众所熟知,研习者众多。其中《仲景证治观》是刘老关于三部六病学说的集中概括,为了便于理解和应用,收集了三部六病流派的相关书籍及附自己多年来对三部六病的体悟和运用,对刘老的《仲景证治观》进行重新编排整理,整体思路是以三部六病的学术思想为主导,对三部六病进行简述,并且将《伤寒论》115方以及《金匮要略》中大部分的方剂,全部纳入到三部六病体系内。寒热虽为整体,但是刘绍武先生未结合三部再进一步细分,笔者提出热虽为整体,表热时虽里亦热,但表实热时,恶寒发热而不渴,无便秘即为表实热太阳病,太阳病热化后若出现不恶寒而渴、发汗已身灼热、不便秘则为少阳病,少阳病进一步热化出现便秘则为阳明病,因此热虽为整体,然亦有迹可寻,可进一步从三部细分。虚而热、实而寒之剂,按照刘老对于六病的阐述,三阳病必实热,三阴病必虚寒。虚而热、实而寒之剂横跨阴阳,按照三部六病的理论无法归类到六病之内。笔者认为“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胡希恕先生认为反而为阳,笔者认为当更进一步,断此为少阳,因虚者补之,热者寒之,一补一寒谓之和,病为半表半里,未离表亦未离里,因此方证似阴似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胡希恕先生认为反而为阴,笔者认为当往前一步,判此为少阴,因实者攻之,寒者热之,一攻一热谓之和,病为半表半里,未离表亦未离里,因此方证似阴似阳,而太阴和厥阴明确了是不可以攻下的,如《伤寒论》原文太阴病提纲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伤寒论》原文厥阴病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唯有少阴可泄可下可攻可散可消,故而归实而寒为少阴。笔者对《伤寒论》的相关条文和方剂反复进行研读,对于伤寒论中的方剂进行逐篇进行统计后发现,《伤寒论》其实有一百一十七首,缺方二首,实为一百一十五方。缺少的方剂为禹余粮丸和土瓜根方,此二方有方名,无具体的药物和用法。可见传统的认识不一定就是金科玉律,读书要独立思考,善于思考!
-
谈心聊郁佟博然著佟博然中医师在本书解密中医心理治疗:身心双调的五行针灸。五行针灸,一种非常古老而神奇的针灸方法,其历史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可追溯到六世纪,由中国传到朝鲜、日本等地。后因社会动荡,在国内逐渐失传。直到21世纪,我们才寻找到远游海外的五行针灸传承人。后经诺娜·弗兰格林(英)、龙梅、刘力红等人共同努力才将五行针灸迎回祖国。离开母亲怀抱1400余年,五行针灸不但没有”变味”,反而因此保持了中国古典针灸的原始风貌。五行针灸,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中医心理”科,不但能够治疗各种身体疾病,而且能调整人的心神,在调整各种心理不适,如悲伤、易怒、焦虑、烦躁、苦闷、压抑、迷茫、绝望……甚至是精神疾病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五行针灸与普通针灸不同,不是针对具体“症状”或“证候”,而是把人分成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每一行人都有相对应的穴位.....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核心五行属性?五行针灸在治疗中又有哪些特色理念与方法?五行针灸的疗效真的如传说中一般立竿见影吗?得自英国五行宗师诺娜亲传的佟博然医生在本书畅聊“身心双调的五行针灸”,为大家解密中医心理治疗的神奇!
-
李普临床肝胆病要旨传心录李素领本书是在李普老中医原有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40余年临证体会,并将过往李普老中医手书、已出版的书籍、发表的杂志内容逐一归类、凝练、升华而成。全书以病为纲。其后附大量详实医案,系统总结了李氏二代人治疗急慢性肝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脂肪肝、胆系疾病的临床经验,每种疾病均以概述、病因病理、中医病机、治疗原则、辨证论治、验方治疗、饮食宜忌、食疗、病案举例予以分项说明。有心者若能仔细品读,当能一窥李氏二代人治疗肝病的独特用药经验和治病思路。其内容通俗易懂,科学实用,适合广大中医医师、热爱中医的读者、社区医师阅读参考。
-
扶阳全道吴文笛,姜莉云主编吴荣祖教授为目前中医扶阳学术流派重要代表性人物,至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一部关于吴荣祖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总结性著作。该书的出版将填补这一空白。并且吴荣祖教授的扶阳学术思想是具有特色,在全国多次扶阳论坛上众多业界人士均表达了希望早日读到吴荣祖教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的著作。
-
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孙申田,王军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是在头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颅刺激技术,是把针刺入头皮下脑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域,应用强化的、有一定规范要求的针刺捻转手法,积累有效刺激量,产生刺激信号直接作用于脑及与脑联系的相应结构,达到治疗效果的针刺技术。本书共分五章。章介绍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的概念及特点。第二章介绍穴区的相关神经解剖生理学基础。第三章详细介绍穴区的定位、主治及如何选择,并在头针疗法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拓展。第四章介绍经颅重复针刺刺激疗法的规范手法和提高疗效的技巧。第五章介绍本法在二十四类三十余种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并附有典型案例供读者借鉴。后,附上“头皮针刺运动诱发电位的研究”及“头部腧穴经属与主治”,供读者参考。
-
免疫性疾病沈氏中医治疗学沈丕安免疫性疾病是一类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了免疫性风湿病、免疫性皮肤黏膜血管病、各系统免疫病、过敏性免疫性皮肤病以及其他类型的免疫性疾病等。沈丕安教授是上海市名中医、国内中医界治疗免疫性疾病的权威专家。本书综合了沈丕安教授 60 年来运用中医方法治疗免疫性疾病的经验。全书系统介绍了 70 多种免疫性疾病的病名、分类、诊断、临床用药和治疗方法。本书不同于一般的临床学术专著,它从临床实践中总结而来,既有传统理论,又有医者经验;既有中医治疗方法,又有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既有对成功案例的总结,又有对不成功案例的反思。本书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临床价值,可供从事免疫性疾病的临床、科研以及教学人员阅读参考。
-
人体阴阳实质论何复东, 刘美, 严兴海本书从理论层面全新阐释中医阴阳理论的现代观,认识到了阴阳的物质基础即为“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将中医理论中抽象的阴阳概念与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从全新视角认识和理解传统中医学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临床实践及研究,
-
针灸临床经典用穴荟萃杨朝义 编著书汇集了作者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心得,既有每个疾病之特效(单穴)用穴,也有特效对穴,这些皆为临床运用之精华,精穴疏针之典范,所用皆为作者之临床实践经验。而且每个疾病还有特效精典组方用穴,可针对于各种不同的患者,是针灸临床非常实用的治疗用书,可作为针灸治疗之宝典,临证查阅,适合针灸临床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本书包括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急慢性病选穴配方;外科常见病的选穴配方,内容涵盖诸运动系统常见疾病以及临床常见皮肤病的选穴配方;妇科(男科)临床常见疾病的选穴配方;儿科临床常见疾病的选穴配方;五官科系统疾病,涵盖了耳鼻喉科以及眼科临床常见疾病的选穴配方;诸脏腑疾病辨证分型后的选穴配方;常用针灸临床经络腧穴歌诀,此部分有助于辅助临床医生快速选穴配方。
-
医方图解金锐著中医中药的生命在于临床疗效,而临床疗效的载体之一,就是一张张中药处方。为什么有的处方有效,有的处方无效,有的处方效果好,有的处方效果不好呢?答案就在于组方配伍。何为组方配伍?君臣佐使是也。何为君臣佐使?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是也。但是,君臣佐使只是一个配伍框架,真正的组方配伍还需要更为精确的信息,例如全方共多少药、组方选哪个药、药性怎么分布、用量怎么协调等。所以,一个优秀的中药组方,一定要在整体顶层设计下,完成一个精准的用药配伍,而不应该是任意合方和随意加减。那么,怎样实现这种精准的组方配伍呢?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一张古图中,名为“汤液经法图”。“汤液经法图”从散佚到再现,可谓惊心动魄,其间至少有三劫。劫,“汤液经法图”相传是商·伊尹所著《汤液经法》的关键原理图。但《汤液经法》原书早已散佚,无法得见,这个图是通过梁·陶弘景所著《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的转引而保留下来。第二劫,《辅行诀》本身也非传世医书,而是敦煌遗书,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数量众多的各种经卷、绢画、佛像等文化瑰宝中,未被国外强盗掠走的那一小部分。根据史料,此书曾为法国人伯希和所看中,但在装垛起运时被道士王圆箓暗中扣下,并于1918年卖于医家张偓南。第三劫,张偓南将《辅行诀》装裱后作为家学世袭传承,但于1966年被毁,其孙张大昌2次将手抄本寄赠至中国中医研究院,经过王雪苔、马继兴、钱超尘等医史文献学家的考证校注和不懈努力,此图才得以再现。“汤液经法图”的实质,就是一幅在阴阳五行理论框架下中医诊病用药的原理图。但是,与现有的辨证论治理论有所不同的是,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八纲辨证中的虚实,以五脏虚实确定病因病机。在组方用药方面,“汤液经法图”侧重于药性理论中的五味,以五味补泻确定治则治法。而就某一脏腑的病证来说,虚证当补之,实证当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辅以化味调之,以此来综合配伍组方。例如,肝应风应木,风邪外感引起的恶风、头痛、汗出属于肝虚为主的虚实夹杂病证,于是以辛味补肝(桂枝和生姜)为主,以酸味泻肝(芍药)和甘味调肝缓肝(甘草和大枣)为辅,即成桂枝汤,用以祛风解表,配伍结构为“二辛一酸二甘”。如遇到“项背强几几”的患者,则增加辛味药麻黄辛温疏风,增加甘味药葛根柔筋缓急,即成葛根汤,用以解表舒筋,配伍结构为“三辛一酸三甘”。由此可见,运用“汤液经法图”原理识方解方,精准有效,一目了然。著名中医训诂学家钱超尘教授认为,“汤液经法图”是解开中医经方配伍之谜的钥匙,张仲景是在《汤液经法》基础上博采众方而成《伤寒杂病论》。但由于目前国内研究热情不高,遂一直未能有效的诠释其中的配伍原理。本团队深耕“汤液经法图”研究数年,发表了学术文章10余篇,科普文章10余篇,基本理清了常见百余首方剂的五味配伍原理和脏腑补泻定位,为还原中医组方配伍之谜提供了学术支持,现将前期结果集结成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