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
-
沈舒文临床治法与制方实践沈舒文沈舒文教授系全国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带头人。本书以中医治法原创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制方的疗效性为导向,积长期临床实践制方经验,阐发中医治法指导下的临床遣药制方的理论与技术,反映了沈舒文先生40余年的思考与探索。本书上篇二章,探讨临床治法的作用与特点以及构建脏腑临床治法的原理与方法,下篇十二章,阐述个人临床常用十二法制方用药心得,临床特色鲜明,对中医临床工作者有重要参考价值。
-
景岳全书(明) 张介宾撰《景岳全书》为明-张介宾(号景岳)著。全书64卷。《传忠录》3卷,论述中医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气味,以及辨证、诊法、治则等,明辨前人得失,畅发己见,尤对"命门"学说的独到见解,颇有影响。《脉神章》3卷,精选先贤著作脉法、脉义精华,并提出对脉诊的看法,切合临床实际。《伤寒典》2卷,辨析伤寒诸证,论述各家经验,很有新义。《杂证谟》29卷,论述内科杂病及眼、耳、鼻、喉、齿等70余种疾病的症因脉治,每病证列经义、论证、论治、述古、辨古、新案等内容,论述全面、缜密,溯本求源,有论有案,述古不泥古,对有些疾病的认识颇有创见。
-
白话肘后备急方(东晋)葛洪 著;易良杰,郭春茂, 廖承建 译《肘后备急方》是中国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东晋葛洪著。该书共8卷,73篇。本书以《肘后备急方》明万历刘自化刊本为底本,惠州中医院易良杰、郭春茂、廖承建将全书内容翻译成白话文,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并加以充分运用,具体内容严格遵循原著。
-
穿越古今的中医器具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组编;高栋 主编本书主要介绍从古至今的中医器具,分为中医药用器物、中医医用器物和中医场所器物三个部分。首先,章分别介绍了药铲、药镰、药篓、药臼、药刀、药盆、药流等药用器物,并配以图片,方便读者对照阅读。第二章重点介绍了医用器物,如砭石、针具、刮痧工具、火罐、串铃、熏炉等。第三章重点介绍场所器物,如经络图、针灸铜人、医学经典书籍、牌匾、招幌等。书稿整体阅读起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于弘扬我国传统中医文化具有很好的作用
-
十四经发挥滑寿元代滑寿著。滑寿,元代医学家。字伯仁,祖籍襄城(今属河南)。《十四经发挥》将经脉与腧穴结合阐述,着重发挥任、督二脉蕴义,以与十二经相提并论称作“十四经”,对后世针灸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书作为中医针灸经络学著名的古典著作,被视为“习医之根本”而“世所传诵”。
-
悬壶济世的杏林圣手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 组编;高栋 主编本书主要介绍从古至今的中医名医,共计五章,分别是上古名医、汉晋时期名医、隋唐两宋时期名医、晋元明清时期名医和近代京城四大名医,介绍不同时期名医的生平、行医的经历等。首先,章分别介绍了上古时期的名医神农、黄帝、扁鹊。第二章重点介绍了汉晋时期外科鼻祖华佗、医圣张仲景、脉学人王叔和、针灸鼻祖皇甫谧、急救专家葛洪、宰相医家张仲景。第三章介绍了隋唐两宋时期的名医巢元方、孙思邈、王焘、钱乙等。第四章分别介绍了李时珍、张景岳、王肯堂、吴又可等晋元明清时期名医。第五章介绍近代京城的四大名医: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施今墨。每章都配有名医的图片、照片,以供作者阅读,书稿整体阅读起来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对于读者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的名医有一定的帮助。
-
经方祖药通释吕志杰内容提要和特点:仲景书之经方是“众方之宗,群方之祖”,而方由药组成,中药学的典籍是《神农本草经》,《本经》是中药学之祖。研究经方必须研究《本经》。《经方祖药通释与应用》在潜心经典、博览群书的基础上,立足于两个基本点:一是理论研究,即致力于仲景书经方运用规律之研究与《本经》精华之提炼;二是临床应用,即在广收博采的基础上,精选古今名家之经方医案与应用祖药良方之经验。如此选题,意在纠正只是空谈理论与仅仅满足临床经验两种倾向。 本书是将对经方与祖药两大方面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应用,根据侧重点的不同而分解为5个分册:一、经方祖药通释; 二、经方医案与药理研究; 三、祖药良方治验录; 四、经方用药拾遗19味治验录; 五、仲景方药临证思辨录。
-
中医内科学核心考点与习题张珊珊,滕荣欣暂缺简介...
-
杨震名中医学术经验集郝建梅本书介绍了杨震名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从成才之路、学术主张、临床经验、经典验案、师徒对话五个方面对杨震主任医师的学术特色进行了总结。成才之路主要讲述作者学医、从医的艰辛历程;学术主张主要讲述作者的医学观点和理念;临床经验主要讲述作者的从医过程中遇到的病症以及临床处理方法。全书收集、整理、精选了杨震主任医师验案,并加以点评。本书主要从肝病辨治经验、出血热辨治经验、 钩端螺旋体病辨治经验、脾胃病辨治验案等方面进行总结,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
芳香中药学王有江,李思婷.芳香中药学》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芳香健康产业分会基础理论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分会专家团队团结奋斗的结晶,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多方协助、支持的结果。 本书在继承中医药传统的基础上,注重结合后疫情时代中医药面临的新课题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提出了未来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本书在选取芳香类中药时主要是从近年来出版的《中药学》《中药大辞典》《中国芳香植物资源》及论文中标明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中选录。 全书分三大部分:绪论部分尽量高瞻远瞩、着眼全球、权威、超前;总论部分紧紧围绕“挥发油”与芳香药材种植、生产、加工、文化及畜禽健康进行论述,对于传统的成型科研成果介绍较少;各论部分在吸收传统中医药书写法前提下,破例在挥发性成分、得油率、现代科研主要成果及资源状况、开发前景方面侧重进行阐述。 本书在科学传播推广知识的同时,注重芳香健康产业发展,对中医药市场也有所介绍;与此同时,在关注人用芳香类中药时,也适当关注畜禽健康养殖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探索。 书中各论按植物学分类方法进行分章,按药性进行分节,这是开创性举措。但是,这里的分类方法并不是科学意义上分类,而是为查找及写作时方便、顺畅。芳香类中药是一类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肺、脾两经。临床常用的有以下几类:一类是芳香化湿类药物,具有健脾化湿、芳香化浊功效;一类是芳香理气类药,具有芳香行气、解郁散结功效;还有芳香开窍类药物,具有芳香开窍、醒神宁心的功效。由此可见,芳香类中药可以归到很多治则治法中,相应的方剂也较多,是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类中药。目前有些国家开展芳香疗法,挥发油治疗更是将芳香药推广到养生保健。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芳香健康产业分会组织编著的《芳香中药学》,总结了芳香类中药的历史文献、临床应用和养生保健作用。是以中医药界专家学者为主的精英们共同奋斗的结晶,开拓了中医药研究的新方向,丰富了中医药研究内容,值得借鉴和学习。 实践证明,芳香中药文化已将中医治疗、治未病、养生等诸多方面融为一体。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命和生活质量,芳香中药文化在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将越来越被重视。芳香中药文化作为不可或缺的古典而时尚的文化,它将为各个行业“添香”“加油”,增加魅力,带动芳香中医药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此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虽然有些内容尚有待严谨推敲和缺乏循证依据,但不失为芳香中药科普教育的一部教材,也是弘扬与传播中医药文化、芳香中药文化的载体,有利于芳香类中药的研究深入和普及推广,也望芳香类中药在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瘥后康复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