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
-
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1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编《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2021》报告正文共分为五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总体情况分析。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专题分析,分别就不同法人类型新型研发机构、不同区域和重点城市群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报告》正文共分为5章。其中,第一章为新型研发机构总体情况,汇总梳理了我国新 型研发机构的总体规模和特征、人才队伍、经营发展、研发创新和产业化活动的开展等情 况。第二章至第四章为新型研发机构专题分析,分别就不同法人类型、不同区域和重点城市 群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第五章为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建议,主要结合统计数据及各地工作开展情况,对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 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另外,在附件部分对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 计划单列市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进行了汇编,对国内外新型研发机构典型案例 的发展状态、运行特色进行了总结归纳。以下是报告的重点揭示。①新型研发机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十三五”以来,在我 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需求拉动下,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合力推动下,我国新型研发 机构进入快速发展期,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根据调查数据,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共有新 型研发机构2140家,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业人员20.78万人,研发人员13.32万人。2020年, 在研科研项目总数3.45万项,专利申请受理量3.55万件;2020年度实现总收入1925.33亿 元。数据表明,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新生力量。②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产业开展研发和服务,充分发挥了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的作用。 我国大部分新型研发机构都是基于产业和应用目标导向集成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 转化、创业孵化和创新创业投资等活动。根据调查数据,2020年,有75.98%的新型研发机 构开展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65.98%的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了产业前沿技术研发;2020 年,新型研发机构承担的来自企业的科研项目占当年承担科研项目总量的51.94%;2020年 度总收入构成中,有65.23% 的收入来源于企业;通过合作研发、委托研发、技术转让等形 式服务企业11.9万家;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孵化科技企业近2万家。这充分说明新型研 发机构在为企业提供高质量技术供给和研发服务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对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③新型研发机构积极探索科研组织新型模式和运行机制,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探索新路 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在体制建设和运行机制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 索,为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经验。根据调查数据,我国88.51%的新型 研发机构已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理制度,具有自主决策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 构,为新型研发机构独立决策、面向产业和市场开展运营奠定了基础;近一半新型研发机构 的投入主体涉及两种及以上类型(包括企业、地方政府、高校院所等),且有超过一半新型 研发机构的投入主体包含了企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构成,奠定了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多方创 新要素面向产业和市场开展运营的基础;有57.99%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了“兼聘、双聘”等柔性用人机制,以灵活的机制提升了对高层次人才资源的吸纳能力。
-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目录刘剑君、魏强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National Pathogen Resource Center, NPRC)是依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中国疾控中心”),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等国家级病原微生物保藏中心组建而成。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参建单位均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定的,依法承担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资源保藏任务的保藏单位。作为保藏机构,适时、及时的向社会发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保藏目录,一方面可以向公众展示资源库保藏的资源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面,就是为领域内专家以及需要获取相应菌(毒)种信息的有关单位提供资源清单,为促进资源的共享应用,查询利用有效数据资源提供便利。资源的共享,包含了实物资源与信息资源两方面内容。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实物资源共享的前提与依据。做好资源库保藏目录发布,正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和重要体现。 依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424号令)的规定,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本资源目录收录的是目前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保藏的危害程度分类为三类的病原微生物。 资源目录内容以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数据描述通则》(T/CPMA 011-2020)为依据,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三大类,细菌目录内容包含了细菌的保藏编号,中文名称,外文名称,分类学地位,生物危害程度分类,分离时间,分离地址,分离基物,致病名称等;病毒目录包含了病毒的中文名称,英文或拉丁文名称,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保藏编号,分类学地位,自然宿主以及联系方式等内容;真菌目录内容包含了真菌的中文名称,英文或拉丁文名称,生物危害程度分类,保藏编号,来源历史,分离基物,分离时间,分离地点,致病对象等内容。
-
胚胎分裂(美)武彬(Bin Wu)著,吴方贵 等译暂缺简介...
-
奥托超声心动图学(美)凯瑟琳·M.奥托著;王浩,舒先红,江勇主译《奥托超声心动图学:原书第6版》共18章。第1~7章,对超声物理学基础理论、经胸和经食管切面的正常声像图、心腔内血流模式、超声心动图检查适应证,以及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评估,进行了框架式的描述。其中,第4章是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的章节,介绍了三维超声心动图、心肌力学、超声造影和心腔内超声心动图的基本概念,这些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会整合在后续章节中,按照与临床心脏病学实践相一致的疾病种类分别进行了描述。第8~17章对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瓣膜疾病、瓣膜反流、人工瓣膜、心内膜炎等疾病做了陈述,每一章都总结了基本原理、超声心动图操作方法、鉴别诊断、技术注意事项,同时提出诊断方法,示意图解说明了核心概念;超声心动图图像和多普勒数据显示了每个疾病过程的典型表现。经胸和经食管图像、多普勒数据、三维图像及其他新颖的成像方式贯穿《奥托超声心动图学:原书第6版》,反映了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最后一章讲述了心外科和介入术中超声心动图的内容。《奥托超声心动图学:原书第6版》体系新颖完整,实用性强,既突出了临床与基础的衔接,又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附有病例演示及分析,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书籍。
-
健康服务与管理概论吴宗辉本书是西南大学校级规划教材系列之一,全书分总论篇、健康服务篇、健康管理篇三个部分,总论篇介绍健康服务与管理概念、理论基础及政策法规,健康服务篇详细讲解健康服务战略、健康服务质量以及健康服务产业,健康管理篇对健康风险评估、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健康管理信息化、健康保险以及健康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等展开介绍。该教材囊括健康服务与管理主体内容,立足现实与发挥特色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兼顾,专业性与可读性并重,既可以用作学生教材使用,又能指导居民健康意识养成。
-
介入手术护理配合流程及评分标准陈秀梅 张靖 李燕 著本书为“中华医学会基层卫生人才培训工程”丛书之一,邀请全国各大医院从事介入护理和具有丰富手术护理配合经验的护士参与编写,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心血管疾病、神经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肿瘤疾病和儿童疾病五大版块的介入手术护理配合流程,每
-
维甲酸类药物皮肤科应用张锡宝 马鹏程本书由广州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张锡宝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马鹏程教授联袂编写。图书系统阐述了维甲酸类药物在皮肤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内容涵盖维甲酸类药物的发展、分类、作用机制及在皮肤科临床中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监测及预防等。同时作者也分析了维甲酸类药物治疗多种皮肤病的临床案例,内含精确的用药剂量、治疗周期、病程变化等,并配备近80幅图片加以辅助说明,内容丰富具体、可操作性强,对广大临床皮肤科医生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其他相关的临床科医师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院前急救实用教程刘家良 著为加快培养高素质的院前急救专业人才,建设一支作风过硬、技术精湛、稳定高效的院前急救队伍,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院前急救品牌,济南市急救中心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倾力组织数十位资深院前急救专家,全面总结自身院前急救工作经验,充分整合国内外先进的急救理念和技术,紧密结合院前急救工作实际和特点,编写完成了本培训教材。本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创新性、理论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仅为广大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了内容翔实的培训教程,也可为急救、急诊从业人员学习、考核、晋升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陈丽霞临证笔录金艳 等著,金艳,陈丽霞 编本书汇集了陈丽霞教授多年的临床经验,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陈丽霞教授学术精髓,系统分析了陈丽霞教授的学术思想渊源、学术思想探析、临证经验研究及诊疗特点。第二部分为陈丽霞教授的临床医案,分为肾系疾病部分、心系疾病部分和内科其他疾病部分。为了使其理论、见解、经验都落实到具体运用的实处,每一部分都精选了体现她匠心独运的临床医案,对其辨证用药所以然之理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第三部分展示了陈丽霞教授近些年的部分学术成果,包括论文、科研项目等。
-
铁死亡王福俤铁死亡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铁依赖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其特征是脂质过氧化物和活性氧簇的过量蓄积,已成为生命医学领域的十大国际前沿热点。大量研究表明,铁死亡不仅在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不同的疾病背景下扮演不同角色。《铁死亡》汇聚了铁死亡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系统论述了该领域经典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铁死亡》分为五篇,分别为铁死亡概念及基本理论、铁死亡生物学调控、铁死亡关键因子、铁死亡与疾病诊治,以及铁死亡研究方法及模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