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佛教(中文卷五辑)

中国佛教(中文卷五辑)

作者:中国佛教协会 编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5-01

ISBN:9787507558708

定价:¥9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该系列含中文卷五辑、英文卷五辑,总计十册。该系列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增补项目。同时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70周年献礼项目。《中国佛教》是一套全面介绍中国佛教概况的通识性著作,采用主题词条目的体例编写,旨在从中国佛教发展史、宗派、人物、经籍、教理、仪轨制度、佛教胜迹、佛教文化、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等方面,提供一个世界佛教的大图景。书稿内容源自建国初期国内知名佛教学者的宝贵思想成果。1955年,斯里兰卡为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两千五百年,发起编纂英文版的佛教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受斯里兰卡总理之托,由中国佛教协会组织编写、翻译。时任会长赵朴初居士担任主任委员,吕澂担任副主任委员,聘请国内佛教学者担任撰述、编辑和英译工作。英译稿的一些条目寄往斯里兰卡,部分被摘录、打散之后编入斯里兰卡版的《佛教百科全书》,分布于整个全书之中。百万字的英文稿至今尚未完整面世。2018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编委会,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演觉担任出版委员会主任。编委会组建整理校订委员会,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圣凯担任整理校订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范文丽担任副主任,组织了国内外40余位专业人员对当年的编译手稿进行整理、修订。至今日中英文卷得以首次完整呈现。作为中华文明与印度文明两大文明传统相遇、碰撞之后形成的文明成果,中国佛教在思想、信仰、文学、艺术、制度、戒律、礼仪、习俗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一代代优秀的佛教人物和经典著述,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佛教胜迹、佛教文化。今日,中国佛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文明融合的示范与表率,对当今世界不同文明间友好交流具有重 要借鉴意义。 《中国佛教》(中文卷)第一辑,内容分为中国佛教史略、中外佛教关系史略、中国佛教宗派三个部分。其中,佛教史略部分按历史沿革顺序,从后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开始,经历朝历代到明清时期;中外佛教关系史略,主要涉及中国与印度、斯里兰卡、日本等国家的关系;中国佛教宗派,涉及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各个宗派。《中国佛教》(中文卷)第二辑,主要内容为中国佛教人物与仪轨制度两个部分。其中,佛教人物部分按照历史沿革顺序,涵盖从公元二世纪开始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佛教人物,如安世高、朱士行、道安、鸠摩罗什、玄奘、弘忍、神秀、慧能等;仪轨制度部分按照佛教礼仪、节日、日常等,包含如度牒、课诵、浴佛、水陆法会、盂兰盆会等主题条目。《中国佛教》(中文卷)第三辑,内容为中国佛教经籍,泛指佛教全部经典,包括经、律、论等。《中国佛教》(中文卷)第四辑,内容为中国佛教经籍、中国佛教教理。中国佛教经籍泛指佛教全部经典,包括经、律、论等。中国佛教教理指佛教之教相义理。教理,又作教义、宗义、宗旨、宗乘。即佛陀之教示或由教示显现出来之真理,经由理论、客观性之整理所呈现出之义理教说。《中国佛教》(中文卷)第五辑,主要内容为佛教与中国文化、藏经、石窟、佛塔等,并附《中国佛教》系列作者小传。其中,佛教与中国文化部分包含佛教与中国哲学、文学、绘画、造像、建筑、音乐、医药等篇目;藏经部分先概述中国佛经翻译概况,再按照历史沿革顺序,介绍历代重要藏经;石窟部分涉及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天龙山石窟等;佛塔部分介绍了佛牙舍利塔、妙应寺白塔、临济寺青塔、应县释迦木塔、苏州虎丘塔、大雁塔等历代佛塔。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国佛教协会编写。中国佛教协会(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由虚云、喜饶嘉措、圆瑛、赵朴初等二十多位全国佛教界知名人士发起,于1953年在北京成立。会址设于北京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是中国大陆唯一的全国性佛教组织,各省市均设有地方性佛教协会。赵朴初,中国佛教学者、居士。安徽太湖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佛学院院长等职。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在国内外宗教界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广大佛教徒和信教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主要著作有《滴水集》《片石集》《佛教常识答问》等,其中《佛教常识答问》等著述深受推崇,流传广泛。吕澂,现代佛学家,早年研究美学,后热衷研学禅理,在佛学园地里辛勤耕耘70个春秋,撰写了大量论文和专著,是公认的具有卓越成就的当代佛学大师。曾任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名誉理事。主要著作有《美学概论》《美学浅说》《现代美学思潮》《佛典泛论》《佛教研究法》《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因明纲要》等。
目录
《中国佛教》第一辑
中国佛教史略 
一 后汉佛教 / 003 
二 三国佛教 / 010 
三 西晋佛教 / 013 
四 东晋佛教 / 017 
五 南朝佛教 / 027 
六 北朝佛教 / 039 
七 隋代佛教 / 052 
八 唐代佛教 / 060 
九 五代佛教 / 071 
十 宋代佛教 / 076 
十一 辽代佛教 / 085 
十二 金代佛教 / 091 
十三 元代佛教 / 098 
十四 明代佛教 / 107 
十五 清代佛教 / 117 
十六 西藏前弘期佛教 / 129 
十七 西藏后弘期佛教 / 139 
中外佛教关系史略 
一 中印佛教关系 / 155 
二 中斯佛教关系 / 171 
三 中尼佛教关系 / 175 
四 中日佛教关系 / 178 
五 中朝佛教关系 / 192 
六 中越佛教关系 / 201 
七 中柬佛教关系 / 204 
八 中缅佛教关系 / 207 
九 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关系 / 209 
十 中泰佛教关系 / 213 
中国佛教宗派源流 
一 成实师 / 217 
二 涅槃师 / 227 
三 毗昙师 / 234 
四 地论师 / 240 
五 摄论师 / 245 
六 俱舍师 / 250 
七 净土宗 / 255 
八 天台宗 / 262 
九 三论宗 / 268
十 律宗 / 274 
十一 慈恩宗 / 280 
十二 贤首宗 / 292 
十三 密宗 / 300 
十四 禅宗 / 306 
十五 沩仰宗 / 313 
十六 临济宗 / 316 
十七 曹洞宗 / 321 
十八 云门宗 / 329 
十九 法眼宗 / 334 
二十 杨岐派 / 337 
二十一 黄龙派 / 340 
二十二 三阶教 / 342 
二十三 格鲁派 / 350 
二十四 响巴迦举派 / 355 
二十五 萨迦派 / 357 
二十六 宁玛派 / 362 
二十七 迦当派 / 371 
二十八 迦举派 / 375
《中国佛教》第二辑
中国佛教人物 
一 安世高(约二世纪) / 003 
二 支娄迦谶(约二世纪) / 006 
三 支谦(约三世纪) / 009 
四 朱士行(约三世纪) / 012 
五 竺法护(约三、四世纪间) / 014 
六 竺佛图澄(232—348) / 017 
七 道安(312,一说314—385) / 020 
八 支遁(314—366) / 026 
九 僧伽提婆(约四世纪) / 029 
十 慧远(334—416) / 032 
十一 鸠摩罗什(344—413) / 037 
十二 法显(?—约422) / 043 
十三 道生(355—434) / 047 
十四 僧肇(384,一说374—414) / 051 
十五 昙无谶(385—433) / 054 
十六 求那跋陀罗(394—468) / 057 
十七 佛驮跋陀罗(359—429) / 060 
一八 菩提达摩(?—536,一说528) / 063 
十九 僧祐(445—518) / 067 
二十 慧光(约六世纪) / 071 
二十一 昙鸾(476—542) / 073 
二十二 菩提留支(约五、六世纪间) / 077 
二十三 慧可(487—593) / 080 
二十四 慧皎(497—554) / 083 
二十五 真谛(499—569) / 084 
二十六 慧文(约六世纪) / 089 
二十七 慧思(515—577) / 091 
二十八 智顗(538—597) / 094 
二十九 信行(540—594) / 097 
三十 吉藏(549—623) / 100 
三十一 法顺(557—640) / 103 
三十二 道绰(562—645) / 105 
三十三 法琳(572—640) / 108 
三十四 法融(594—657) / 111 
三十五 道宣(596—667) / 114 
三十六 玄奘(600—664) / 119 
三十七 智俨(602—668) / 126 
三十八 弘忍(602—675) / 129 
三十九 神秀(606—706) / 132 
四十 善导(613—681) / 135
四十一 圆测(613—696) / 139 
四十二 阿地瞿多(约七世纪) / 143 
四十三 怀素(625—698) / 146 
四十四 窥基(632—682) / 149 
四十五 普光(约七世纪) / 153 
四十六 义净(635—713) / 155 
四十七 李通玄(635—730) / 159 
四十八 善无畏(637—735) / 163 
四十九 慧能(638—713) / 166 
五十 法藏(643—712) / 170 
五十一 慧苑(约七、八世纪间) / 173 
五十二 慧沼(650—714) / 175 
五十三 实叉难陀(652—710) / 178 
五十四 智周(678—733) / 181 
五十五 菩提流志(?—727) / 183 
五十六 神会(668,一说686—760) / 185 
五十七 慧日(680—748) / 189 
五十八 一行(683,一说673—727) / 191 
五十九 鉴真(688—763) / 196 
六十 希迁(700—790) / 203 
六十一 莲华生(约八世纪) / 206 
六十二 不空(705—774) / 208 ·······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