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去托尔斯泰的避难所:影响中文写作的100位文学大家

去托尔斯泰的避难所:影响中文写作的100位文学大家

作者:傅小平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03-01

ISBN:9787559469793

定价:¥9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一百位影响当代中国文学潮流的作家及翻译界大家:莫言、贾平凹、汪曾祺、阿来、余华、迟子建、马原、王安忆、托尔斯泰、彼得·汉德克、陈平原、戴锦华钱谷融……重点介绍了他们的主要经历、思想和代表作。读者循着文章给出的线索,可以对20世纪的文学图景有全景式的了解。这些文章意在深入浅出地刻绘出作家思想的肖像,艺术的肖像,精神的肖像。有助于读者拓展文学视野并提升文学趣味。而对于希望“遇见”这些作家的读者而言,循着文章给出的线索,或许就能对这些作家,乃至整体的现当代外国文学“了然于心”。
作者简介
  傅小平,祖籍浙江磐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报业集团文学报评论部主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兼职教授、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著有《四分之三的沉默》《时代的低语》《普鲁斯特的凝视》《角度与风景》《一米寂静》《夜莺复调》等作品。获文学类、新闻类奖项若干。
目录
自 序/ 1
 
 
 
海外篇
 
 
辑 一
 
列夫·托尔斯泰:他竭力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上寻求绝对的真理/ 4
 
安德烈·别雷:融合多种艺术技巧,使小说如复杂的交响乐/ 12
 
瓦西里·阿克肖诺夫:俄罗斯是他眷顾的心灵之乡,更是故事的源泉/ 18
 
伊利亚·爱伦堡:在任何时代,作家的重要使命都在于发现人的心灵/ 23
 
 
辑 二
 
若泽·萨拉马戈:重新学会“看见”,并让世界尽可能变得好些/ 30
 
塞尔玛·拉格洛夫:她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教科书”成了文学经典/ 40
 
克努特·汉姆生:文学选择了我,却让我如此纠结/ 43
 
 
 
约恩·福瑟:我探入未知,并带回了某种曾经未知的东西/ 48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应该相信碎片,因为碎片“创造”了星群/ 60
 
彼得·汉德克: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勇于探索歧异的观察方式/ 68
 
安妮·埃尔诺:找到最合适的词和句子,让来自回忆的感受都被看见/ 77
 
吕西安·博达尔:小说是解释世界,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唯一方式/ 88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好吧,让我们来谈谈怎样构建自己的避难所/ 92
 
伊夫林·沃: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创造一个自己的系统/ 101
 
D.M.托马斯:以元小说叙述,揭示人生失落和孤寂的本质/ 106
 
哈尼夫·库雷西:看到我作品深处,才能看清反讽背后无言的悲伤/ 109
 
阿娜伊斯·宁:她用写延续性日记的形式来创作“小说”/ 113
 
弗雷德里克·福赛斯:我只是用小说来描绘特定人群的生存状态/ 116
 
马克斯·弗里施:我通过写作展示在写作之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 121
 
伊塔诺·斯维沃:带着打开的“头颅”,写时代的复杂诗篇
/ 126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他以写作一网打尽社会污浊底层的暗流/ 131
 
 
辑 三
 
约翰·厄普代克:赋予庸常生活以其应有之美/ 138
 
阿瑟·米勒:悲剧让观众对人类前景抱有最光明的看法/ 144
 
露易丝·格丽克:“诗人”命名的是渴望,而非一种职业/ 153
 
 
史景迁:他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人物的传记/ 160
 
彼得·海斯勒:通过对普通人的观察和描写,透视深远的中国背景/ 164
 
 
辑 四
 
肖洛姆·阿莱汉姆:他在伤心故事里,把悲剧描画成了喜剧/ 172
 
伊斯梅尔·卡达莱:在知道自由时,我对文学已经很熟悉了/ 178
 
约瑟夫·罗特:他从不写诗,但他的每一本书都极富于诗意/ 186
 
卡勒德·胡赛尼:小说有一种将人们团结起来的特殊能力/ 195
 
 
辑 五
 
胡安·鲁尔福:写作是他与孤独对抗的唯一方式/ 200
 
埃内斯托·萨瓦托:艺术可以挽救社会不发疯/ 209
 
 
辑 六
 
纳丁·戈迪默:写作时不要考虑后果,就当自己已经“死”了/ 218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以新的眼光回望故乡/ 226
辑 七
 
三岛由纪夫:超越道德界限,展示纯美的存在/ 234
 
远藤周作:我写小说、讲故事,是为了传达神学思考/ 248
 
新井一二三:旅行在她笔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259
 
 
渡海篇
 
 
 
辑 八
 
傅雷:文学翻译必须是有文学性、有艺术性的再创造/ 266
 
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271
 
许渊冲:文学翻译,让一个国家的美成为全世界的美/ 279
 
草婴:我所做的只是在读者与托尔斯泰之间架一座桥/ 288
 
钱春绮:多读多写是提高翻译水平的唯一途径/ 295
 
高莽:他把翻译当成比写作更重要的事情/ 299
 
傅惟慈:生活好比一场牌戏,就看你怎么打好这手牌/ 303
 
李文俊:真正的译者必须要有“手段”,还原出完美的原图/ 307
 
叶廷芳:文学翻译有着太多的艰辛和奥秘/ 311
 
周克希:在翻译里,追寻逝去的时光/ 315
 
蓝英年:只有永恒的著作,没有不朽的译文/ 320
 
江枫:只要汉语不变,译诗自然流传/ 325
 
任溶溶:给孩子看的书,还是让美好多一些吧/ 330
 
郭宏安:传达原作风格,才是最高境界/ 338
 
马振骋:生活是独一无二的“原著”,有阅历才能如哲人般思考/ 342
 
余中先:等待贝克特的路上,遇见萨冈的“忧愁”/ 346
 
袁筱一:翻译是全心的交付与投入,对原作,也是对自己/ 350
 
万之:高难度的翻译,是挑战,是诱惑,也是探险/ 353
 
 
辑 九
 
哈金:难就难在写作“成功”之后仍能不断地写下去/ 358
 
张翎:理性的审美距离,让我完成“文学救赎”/ 365
 
陈河:能远离喧嚣,只按自己的冲动写作,感觉真好!/ 370
 
张北海:“侠”是个快意恩仇的美梦/ 374
 
黎紫书:我不愿意让读者看出我在书写过程中的挣扎/ 380
 
 
张彤禾:只有从个人发展中,才能看到国家的真实面貌/ 391
 
张惠雯:原地起飞,呈现丰富宽阔的生活/ 398
 
 
海内篇
 
 
辑 十
 
汪曾祺:我必须用笔写,这样我可以触摸每一个字/ 406
 
黄永玉:世界因为有了我,可能会变得好玩一点/ 421
 
王蒙:他不曾告别的“青春”写作,始终有着温暖的色调/ 429
 
冯骥才:当下知识分子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觉/ 437
 
 
张贤亮:自言“最有争议的作家”,不落俗套,也不曾落伍/ 450
 
 
陈忠实:创作是最孤苦伶仃也是最诚实的劳动/ 454
 
 
 
辑 十 一
 
 
莫言:作家即使写的别处,实际上也是在写故乡/ 462
 
贾平凹:所谓现代意识,也是从真实的生活中长出来的/ 471
 
 
王安忆:写作就是给那些无可命名的事物一个准确的表现/ 479
 
阿来:文学写作理当对语言有追求,对现实世界有超越/ 484
 
余华:不要想着超越自己,需要做的是不重复自己/ 494
 
张炜:唯有诗与真合成的力量才能抵达人性深处/ 511
 
 
韩少功:思想能力怎么会是个贬义词?/ 517
 
 
迟子建:写下文字,让沉默的生灵发出声音/ 523
 
毕飞宇:任何时候,离开世态人情,小说必死无疑/ 531
 
 
辑 十 二
 
马原:不是“小说已死”,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已经死了/ 536
 
王朔:我从来不认为这世上存在高级知识分子/ 545
 
刘震云:文学界的阿基米德?这也不在话下/ 555
 
刘庆邦:最大的技巧是真诚/ 562
 
欧阳江河:写作不仅仅是修辞,还要包含更深的呈现,更深的聆听/ 572
 
雪漠:“我”只是一个出口,流出了比现实更巨大的世界/ 579
 
 
 
辑 十 三
 
 
徐则臣:在海拔以下写作,眼光就没法高过地平线/ 584
 
李修文:我写散文的本意,是想促使自己更加贴近周边人事/ 591
 
冯唐:我所求不过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自在境界/ 596
 
 
 
赵本夫:写作有时就像在一片大雾里行走,走到哪算哪/ 599
 
阎真:“与真实零距离”中,追问人的生存困境/ 606
 
 
辑 十 四
 
吴兴华:游荡在中西文学之间,指示给他人奇异的梦/ 612
 
陈平原:文学教育切忌太功利,它是“润物细无声”的/ 619
 
戴锦华:向下看,向下流,向下走,我会比较踏实/ 628
 
余秋雨:要建立起对文化的信念/ 639
 
夏坚勇:坚守,行走,抒写“湮没的辉煌”/ 650
 
王尧: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感性与知性的融合/ 663
 
徐风:他的写作让我们看到地方文化的源头和流向/ 676
 
 
 
辑 十 五
 
 
曹文轩:我宁要“浅显”的审美,也不要做作的“深刻”/ 690
 
赵丽宏:我还可以非常真实地,用少年的眼光观察世界/ 695
 
黄蓓佳:以孩子的视角,表达对这个世界温柔的批判/ 701
 
毛尖:你说,他说,看看“我”会怎么说/ 705
 
周云蓬: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带我去远方流浪/ 711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