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新问题,适应和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做出的重要决策。制造企业作为供给侧的供给主体之一,多数仍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低端,不能有效解决“消费升级与高端制造不充分”的矛盾。因此,本专著在“互联网 ”背景下,研究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实施路径,以提升制造企业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匹配,促进制造企业由大转强,深入解决制造企业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本专著依据“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的研究逻辑,以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目标分类—改革可行路径确定—改革关键路径识别—改革关键路径实施—政策策略提出”为总体研究思路,通过网络爬虫技术、问卷调研和数据库查询获得研究样本和相关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证明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显著提高盈利水平,其中国有企业盈利水平提升更为明显,奠定了改革可行路径和关键路径存在的实践基础。改革关键路径确定方面,首先将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分为脱困和供需匹配两类,以这两类改革目标为导向,确定改革可行路径。对改革强度、改革可行路径实施程度和盈利水平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去产能路径和补短板路径中介作用显著,确定了去产能路径和补短板路径是实现脱困目标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制造企业价值共创对供需匹配的影响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了价值共创对供需匹配有正向促进作用,且“互联网 ”调节作用显著,揭示出在“互联网 ”背景下,去产能路径、补短板路径和价值共创路径是改革关键路径。去产能路径实施方面,实证研究证明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产能转移、产能升级比简单去过剩产能更优。国际产能转移方面,应用引力模型探明了承接地的顺序,东南亚地区是我国制造业产能转移重点目的地。国内产能转移方面,采用DEA-VRS 模型测算28 个细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和投入要素冗余量,并应用引力模型确定产能转移路径,经过测算,国内产能转移既能保证承接地产能利用率提升,又能保证整个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提升,有效地解决了产能转移中转移路径的选择难题。在“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在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下,可优先进行国际产能转移,没有国际产能转移能力的企业,可通过国内产业分工、联盟或并购进行产能转移,或构建承接地与转移地的双向产能转移路径,实现供需匹配前置。补短板路径实施方面,主要补高价值制造短板和绿色竞争力短板。首先,高价值制造既是去产能路径中产能升级前后阶段的重要补充,又是补短板路径的重要途径。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用户—企业开放式创新模式、培育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重塑制造企业品牌等举措,来升级落后产能和补高价值制造短板。其次,发挥绿色竞争力空间集聚效应,可作为制造企业补绿色竞争力短板的新途径。将互联网应用水平指标和电子商务发展指标引入区域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评价体系,应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法证明了“互联网 ”背景下新评价指标的合理性和实用性。通过对我国区域制造企业的绿色竞争力进行评价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我国制造企业绿色竞争力有显著集聚效应,指明了合力提升绿色竞争力短板,比单个省份或单个制造企业的提升方式更高效。价值共创路径实施方面,对价值网络下制造企业的价值共创水平进行测算研究,依据互补性资源整合程度和服务化程度,将价值共创水平分为双低、服务化领先、资源互补领先和双高4 个阶段,通过实证研究阐明了制造企业价值共创水平的判断标准,制造企业可在判定当前价值共创水平基础上,通过不同升级路径提升价值共创水平,实现更高程度的供需匹配。基于以上分析,本专著在对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路径确定的基础上,从政府视角提出深化“互联网 ”对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作用,从企业视角提出深化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策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实践指导,并指出了本书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互联网 ”增强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可行性,“互联网制造”是现在和未来制造企业改革必经之路。相关研究结论和提出的策略建议丰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相关理论,对深化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形成都具有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意义。本专著撰写工作由西安邮电大学李刚,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赵丽维及西安邮电大学陈娅安、赵娜、卢梦雨、赖森和曹江等完成。李刚和赵丽维负责全书调研、结构和内容设计,以及主要章节写作和统稿工作。具体分工:李刚和赵丽维负责前言、绪论、理论基础、“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共创路径、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优化及策略建议、结论与展望、附录和程序开发;陈娅安负责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与可行路径和部分“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路径;赵娜负责“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路径;卢梦雨负责部分“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路径;赖森负责“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短板路径;曹江主要负责前期调研、部分章节写作和全书统稿、修订等工作。
1 绪论 1
1 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1
1 2 研究意义 15
1 3 研究内容 17
1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9
1 5 研究创新 21
2 理论基础 22
2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的概念与内涵 22
2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来源 25
2 3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 29
2 4 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依据 30
3 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与可行路径 36
3 1 改革目标 36
3 2 改革可行路径确定原则与依据 41
3 3 改革可行路径 52
4 “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
路径 60
4 1 短期脱困目标下的关键路径识别 60
4 2 长期供需匹配目标下的关键路径识别 77
4 3 改革的三大关键路径 92
5 “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
路径 94
5 1 产能退出路径 94
5 2 产能转移路径 95
5 3 产能升级路径 139
6 “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补短板
路径 141
6 1 “互联网 ”背景下补高价值制造短板路径 141
6 2 “互联网 ”背景下补绿色竞争力短板路径 151
7 “互联网 ”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价值共创
路径 177
7 1 价值网络视角下的价值共创 177
7 2 “互联网 ”背景下价值共创水平测量 178
7 3 制造企业价值共创水平实证分析 184
7 4 “互联网 ”背景下价值共创升级路径 190
8 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优化及策略建议 194
8 1 政府优化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建议 194
8 2 制造企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策略建议 199
9 结论与展望 205
9 1 主要结论 205
9 2 研究不足及展望 210
附录 212
附录1 爬取企业公告示例及文件梳理 212
附录2 “数字经济”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
方向 220
附录3 爬虫程序 234
附录4 价值共创对供需匹配影响问卷 244
附录5 制造企业价值共创水平测评问卷 247
参考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