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无机化学(第二版)

无机化学(第二版)

作者:刘捷,赵东欣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10-01

ISBN:9787122438089

定价:¥49.8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第二版)共18章,包括气体、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原理、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和元素化学等内容。本教材编写时注意突出应用,体现工科教材的特点。为方便学习及拓展,本书设有重难点讲解、课件、学习要点、科学家简介、化学视野等模块,读者可扫码观看。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轻工、环境、生物、材料、应化、制药等各专业本科生的无机化学教材,也可供相关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刘捷,河南工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教学工作,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曾获河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发表SCI论文多篇,出版著作两部。
目录
第1章气体1
1.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1
1.2混合气体的分压定律2
1.3实际气体3
1.4气体扩散定律5
1.5气体分子运动论6
第2章化学热力学基础9
2.1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9
2.1.1体系、环境和相9
2.1.2状态和状态函数10
2.1.3过程和途径10
2.2热力学 定律10
2.2.1热和功10
2.2.2热力学能11
2.2.3热力学 定律11
2.2.4焓和焓变12
2.3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2
2.3.1化学计量数和反应进度13
2.3.2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14
2.3.3热力学标准状态和热化学反应方程式15
2.3.4Hess定律16
2.3.5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变的计算17
2.4化学反应的方向19
2.4.1化学反应的自发性19
2.4.2焓变与化学反应的方向19
2.4.3熵变与化学反应的方向19
2.4.4吉布斯自由能变与化学反应的方向21
2.5化学反应的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m)的计算23
2.5.1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ΔrGm)的计算23
2.5.2非标准态下摩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25
第3章化学动力学基础31
3.1化学反应速率31
3.1.1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31
3.1.2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32
3.2化学反应速率理论32
3.2.1碰撞理论32
3.2.2过渡状态理论33
3.3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34
3.3.1浓度(或压力)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5
3.3.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6
3.3.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37
第4章化学平衡40
4.1化学平衡40
4.1.1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40
4.1.2化学平衡常数41
4.1.3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42
4.2化学平衡的移动45
4.2.1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5
4.2.2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6
4.2.3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48
4.2.4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50
第5章酸碱解离平衡54
5.1酸碱理论54
5.1.1电离理论54
5.1.2质子理论54
5.2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56
5.2.1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和解离常数56
5.2.2解离度和稀释定律57
5.2.3一元弱酸(弱碱)溶液中相关离子浓度的计算57
5.2.4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59
5.2.5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及相关计算60
5.3缓冲溶液61
5.3.1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61
5.3.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理62
5.3.3缓冲溶液pH的计算62
5.3.4缓冲溶液的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63
5.3.5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制64
5.4盐类的水解平衡65
5.4.1水解平衡和水解常数65
5.4.2分步水解66
5.4.3盐溶液pH值的近似计算66
5.4.4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67
第6章沉淀-溶解平衡71
6.1溶解度和溶度积常数71
6.1.1溶度积常数71
6.1.2溶度积常数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72
6.2沉淀的生成和溶解73
6.2.1溶度积规则73
6.2.2沉淀的生成73
6.2.3沉淀的溶解74
6.2.4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75
6.3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77
6.3.1分步沉淀77
6.3.2沉淀的转化79
第7章氧化还原反应81
7.1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81
7.1.1氧化值81
7.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82
7.2电极电势83
7.2.1原电池84
7.2.2电极电势的产生85
7.2.3电极电势的测定85
7.2.4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能斯特方程式87
7.3电极电势的应用89
7.3.1比较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89
7.3.2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90
7.3.3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次序91
7.3.4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93
7.4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94
第8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00
8.1近代原子结构理论100
8.1.1原子结构模型100
8.1.2氢原子光谱100
8.1.3玻尔理论101
8.2量子力学原子模型102
8.2.1微观粒子运动的特性102
8.2.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04
8.3多电子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110
8.3.1鲍林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110
8.3.2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111
8.3.3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112
8.3.4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113
8.3.5元素周期系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116
8.4元素性质的周期性117
8.4.1原子半径117
8.4.2电离能119
8.4.3电子亲和能120
8.4.4电负性121
第9章共价键理论和分子结构125
9.1现代价键理论125
9.1.1共价键的形成与本质125
9.1.2价键理论的基本要点126
9.1.3共价键的特征126
9.1.4共价键的类型126
9.1.5配位共价键128
9.1.6共价键参数128
9.2杂化轨道理论129
9.2.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30
9.2.2杂化类型与分子几何构型130
9.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133
9.3.1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基本要点133
9.3.2共价分子结构的判断133
9.3.3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应用实例135
9.4分子轨道理论135
9.4.1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136
9.4.2分子轨道的形成137
9.4.3分子轨道的能级138
9.4.4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139
0章晶体结构142
10.1晶体与非晶体142
10.1.1晶体的特征142
10.1.2晶体的内部结构143
10.2分子晶体和分子间力143
10.2.1分子的极性和变形性143
10.2.2分子间力145
10.2.3氢键146
10.2.4分子晶体148
10.3离子晶体和离子键148
10.3.1离子键的形成和特征148
10.3.2离子的特征149
10.3.3离子晶体150
10.4离子极化152
10.4.1离子极化的概念152
10.4.2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154
10.5原子晶体156
10.6金属晶体156
10.6.1金属晶体的内部结构156
10.6.2金属键157
10.7混合型晶体157
10.8四种晶体类型的比较158
1章配位化学基础161
11.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61
11.1.1配位化合物的定义和组成161
11.1.2配位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原则和命名164
11.1.3配位化合物的分类165
11.1.4配位化合物的异构现象166
11.2配位化合物的化学键理论168
11.2.1价键理论168
11.2.2晶体场理论171
11.3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177
11.3.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77
11.3.2稳定常数的应用177
2章氢和稀有气体183
12.1氢183
12.1.1氢气183
12.1.2氢化物184
12.2稀有气体185
12.2.1稀有气体的发现185
12.2.2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186
12.2.3稀有气体化合物187
3章碱金属和碱土金属189
13.1概述189
13.2金属单质190
13.2.1物理性质190
13.2.2化学性质191
13.3化合物191
13.3.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191
13.3.2盐类195
4章卤素和氧族元素199
14.1p区元素的通性199
14.2卤素199
14.2.1概述199
14.2.2卤素单质201
14.2.3卤化氢和氢卤酸205
14.2.4卤化物207
14.2.5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208
14.2.6拟卤素212
14.3氧族元素213
14.3.1概述213
14.3.2氧和臭氧213
14.3.3过氧化氢215
14.3.4硫及其化合物217
5章氮族、碳族和硼族元素228
15.1氮族元素228
15.1.1概述228
15.1.2氮气228
15.1.3氮的重要化合物229
15.1.4磷及其重要化合物235
15.1.5砷、铋的重要化合物239
15.2碳族元素240
15.2.1概述240
15.2.2碳及其重要化合物240
15.2.3硅及其重要化合物243
15.2.4锡和铅的重要化合物245
15.3硼族元素247
15.3.1概述247
15.3.2硼及其重要化合物247
15.3.3铝的重要化合物249
15.3.4对角线规则250
6章d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254
16.1过渡元素概述254
16.1.1原子的结构特征254
16.1.2单质的物理性质255
16.1.3单质的化学性质255
16.1.4氧化值257
16.1.5非整比化合物257
16.1.6过渡元素离子的颜色257
16.1.7催化作用258
16.1.8过渡元素离子的生物学效应258
16.2钛族和钒族259
16.2.1钛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259
16.2.2钒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263
16.3铬族元素264
16.3.1铬族元素单质264
16.3.2铬的重要化合物265
16.3.3钼和钨的重要化合物268
16.4锰270
16.4.1锰的单质270
16.4.2锰的重要化合物270
16.5铁系和铂系元素272
16.5.1概述272
16.5.2铁、钴、镍的重要化合物274
7章ds区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281
17.1铜族元素281
17.1.1概述281
17.1.2铜的重要化合物282
17.1.3银的重要化合物284
17.2锌族元素285
17.2.1概述285
17.2.2锌的重要化合物286
17.2.3汞的重要化合物286
8章f区元素和核化学291
18.1概述291
18.1.1价层电子结构和氧化值292
18.1.2原子半径和镧系收缩293
18.1.3离子的颜色294
18.1.4金属的活泼性295
18.2稀土元素295
18.2.1稀土元素的资源295
18.2.2稀土元素的提取和应用296
18.3核化学298
18.3.1原子核的结构298
18.3.2放射性衰变298
18.3.3放射性同位素在医药中的应用300
附录302
附录1本书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符号302
附录2SI制和我国法定计量单位及 标准303
附录3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值304
附录4标准热力学数据(298.15 K,100 kPa)304
附录5弱酸、弱碱解离常数(298.15 K)306
附录6溶度积常数(298.15 K)307
附录7标准电极电势(298.15 K)309
附录8配位化合物的稳定常数311
附录9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定方法314
参考文献318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