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5版)
作者:王璟,熊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01
ISBN:9787117349659
定价:¥52.00
绪论/1
一、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1
二、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2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3
四、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4
五、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5
上篇四诊
第一章望诊/8
第一节全身望诊/8
一、望神/8
二、望色/10
三、望形/11
四、望态/12
第二节局部望诊/12
一、望头面/13
二、望五官/14
三、望躯体/16
四、望四肢/17
五、望二阴/18
六、望皮肤/19
第三节望排出物/20
一、望痰涕涎/20
二、望呕吐物/20
三、望大便/21
四、望小便/21
第四节望小儿指纹/21
一、正常小儿指纹/21
二、异常小儿指纹/22
第五节舌诊/22
一、舌诊基础/22
二、舌诊的方法与注意事项/23
三、舌诊的内容和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24
四、望舌质/25
五、望舌苔/28
六、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的临床意义/29
第二章闻诊/32
第一节听声音/32
一、正常声音/32
二、异常声音/32
第二节嗅气味/35
一、病体之气/35
二、病室之气/36
第三章问诊/37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37
一、问诊的意义/37
二、问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37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38
一、一般情况/38
二、主诉/38
三、现病史/38
四、既往史/39
五、个人生活史/39
六、家族史/39
第三节问现在症/40
一、问寒热/40
二、问汗/42
三、问疼痛/43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45
五、问耳目/46
六、问睡眠/46
七、问饮食口味/47
八、问二便/48
九、问妇女/49
十、问小儿/50
第四章切诊/52
第一节脉诊/52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52
二、诊脉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53
三、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56
四、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57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61
六、诊妇人脉和小儿脉/64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及脉症从舍/64
第二节按诊/66
一、按诊的方法与意义/66
二、按诊的主要内容/66
中篇辨证
第五章八纲辨证/70
第一节八纲基本证候/70
一、表里辨证/70
二、寒热辨证/71
三、虚实辨证/73
四、阴阳辨证/74
第二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76
一、证候相兼/76
二、证候转化/77
三、证候真假/78
第六章病因辨证/80
第一节外感病因辨证/80
一、六淫辨证/80
二、疫疠辨证/82
第二节内伤七情辨证/83
第三节劳伤辨证/84
第四节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85
第五节外伤辨证/86
第七章气血津液辨证/87
第一节气病辨证/87
一、气虚证/87
二、气陷证/88
三、气虚不固证/88
四、气脱证/88
五、气滞证/89
六、气逆证/89
七、气闭证/89
第二节血病辨证/90
一、血虚证/90
二、血瘀证/90
三、血热证/90
四、血寒证/91
第三节津液病辨证/91
一、津液亏虚证/91
二、津液内停证/92
第四节气、血、津液兼病辨证/94
一、气血两虚证/94
二、气虚血瘀证/94
三、气不摄血证/94
四、气随血脱证/95
五、气滞血瘀证/95
六、气虚津泄证/95
七、气随津脱证/96
八、气滞津停证/96
九、津血俱亏证/96
十、痰瘀互结证/96
第八章脏腑辨证/98
第一节心与小肠病辨证/98
一、心气虚证/98
二、心阳虚证/98
三、心阳暴脱证/99
四、心血虚证/99
五、心阴虚证/99
六、心脉痹阻证/100
七、心火亢盛证/100
八、痰蒙心神证/101
九、痰火扰神证/101
十、瘀阻脑络证/101
十一、小肠实热证/101
第二节肺与大肠病辨证/102
一、肺气虚证/102
二、肺阴虚证/102
三、外邪袭肺证/102
四、寒痰阻肺证/103
五、肺热炽盛证/103
六、痰热壅肺证/103
七、大肠湿热证/104
八、肠热腑实证/104
九、肠燥津亏证/104
第三节脾与胃病辨证/105
一、脾气虚证/105
二、脾虚气陷证/105
三、脾不统血证/106
四、脾阳虚证/106
五、寒湿困脾证/107
六、湿热蕴脾证/107
七、胃气虚证/107
八、胃阳虚证/108
九、胃阴虚证/108
十、寒滞胃脘证/108
十一、胃热炽盛证/108
十二、食滞胃脘证/109
十三、胃脘气滞证/109
第四节肝与胆病辨证/110
一、肝郁气滞证/110
二、肝血虚证/110
三、肝阴虚证/110
四、肝火炽盛证/111
五、肝阳上亢证/111
六、肝风内动证/111
七、寒凝肝脉证/113
八、肝胆湿热证/113
九、胆郁痰扰证/113
第五节肾与膀胱病辨证/113
一、肾阴虚证/114
二、肾阳虚证/114
三、肾精不足证/115
四、肾气不固证/115
五、肾虚水泛证/115
六、膀胱湿热证/115
第六节脏腑兼病辨证/116
一、心肾不交证/116
二、心肾阳虚证/116
三、心肺气虚证/116
四、心脾气血虚证/116
五、心肝血虚证/116
六、脾肺气虚证/117
七、肺肾气虚证/117
八、脾肾阳虚证/117
九、肺肾阴虚证/117
十、肝肾阴虚证/117
十一、肝火犯肺证/117
十二、肝郁脾虚证/118
十三、肝胃不和证/118
第九章其他辨证方法/119
第一节六经辨证/119
一、太阳病证/119
二、阳明病证/120
三、少阳病证/121
四、太阴病证/121
五、少阴病证/122
六、厥阴病证/122
第二节卫气营血辨证/123
一、卫分证/123
二、气分证/123
三、营分证/124
四、血分证/124
第三节三焦辨证/125
一、上焦病证/125
二、中焦病证/125
三、下焦病证/126
下篇综合运
第十章诊断临床综合应用/128
第一节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方法/128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128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129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程度/129
四、明确病情资料的主症、次症和兼症/129
五、辨别病情资料的属性/130
第二节辨证的思维法则、思维方法和内容/131
一、辨证的思维法则/131
二、辨证的思维方法及要点/132
三、辨证的基本内容和步骤/134
第三节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135
一、疾病诊断的一般方法和途径/135
二、病名诊断的方法与正确运用/136
三、辨病的诊断学意义/137
四、辨证与辨病相结合/138
第十一章病案书写/140
第一节病案的内容和书写要求/140
一、中医病历书写基本规范/140
二、中医病案书写的重点内容/143
第二节中医病案书写格式/144
一、住院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144
二、门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148
三、急诊病案格式及书写要求/148
实习项目/150
实习一观看望诊、舌诊录像及舌象模型/150
实习二舌诊训练与体验/150
实习三问诊方法训练/151
实习四切脉方法训练及常见脉象的体验/151
实习五八纲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2
实习六病因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3
实习七气血津液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3
实习八脏腑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4
实习九六经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5
实习十卫气营血辨证病案分析与讨论/156
实习十一综合运用诊断知识进行病案分析和讨论/156
实习十二病历书写训练/157
附录一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160
一、发热/160
二、异常出汗/162
三、抽搐/163
四、出血/163
五、咳嗽/164
六、呕吐/164
七、泄泻/165
八、便秘/165
九、小便不利/166
十、疼痛/166
附录二常见相似证候的鉴别诊断/169
一、心血虚证与心气虚证/169
二、痰蒙心神证与痰火扰神证/169
三、血虚生风证与肝血虚证/169
四、肾阴虚证与肝阴虚证/169
五、肝阳上亢证与肝阴虚证/170
六、脾气虚证与脾虚气陷证/170
七、燥邪伤肺证与肺阴虚证/170
八、肾精不足证与肾气不固证/170
九、肾不纳气证与肾气不固证/170
十、心脾气血虚证与心肝血虚证/171
十一、心火亢盛证与心肾不交证/171
十二、肝肾阴虚证与心肾不交证/171
十三、痰热壅肺证与肝火犯肺证/171
十四、肾精不足证与肝肾阴虚证/171
十五、痰火扰神证与胆郁痰扰证/171
十六、肝胆湿热证与胆郁痰扰证/172
十七、大肠湿热证与膀胱湿热证/172
十八、心火亢盛证与膀胱湿热证/172
主要参考书目/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