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认知类型学视野下汉英表量结构的对比研究
作者:李勇忠 著
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6-01
ISBN:9787544676366
定价:¥47.00
第一章绪论
1汉英表量结构研究的主要阶段
2认知类型学视野
2.1语言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融合的可能性
2.2认知类型学的基本学科体系
2.3认知类型学视野与汉英表量结构对比研究
3本书内容提要
3.1基本框架
3.2语料来源
第一部分汉语表量结构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第二章汉语表量结构的原型与非原型嬗变
1引言
2表量结构原型
3量名常规关系与表量结构
3.1量名常规搭配与原型表量结构
3.2量名常规搭配与非原型表量结构
4量名非常规关系与表量结构
4.1量名非常规搭配与原型表量结构
4.2量名非常规搭配与非原型表量结构
5结语
第三章汉语表量结构与意象图式的共变研究
1引言
2表量结构的“部分整体”特征
3表量结构与意象图式
4表量结构成分间的映射关系
5非原型表量结构与意象图式建构
5.1量 名
5.2数(一) 量 名
5.3(一) 量 量 名
5.4数(复数) 量 名
6结语
第四章汉语表量结构中非常规名词的非范畴化研究
1引言
2汉语表量结构中的非常规名词
3非范畴化
4表量结构中非常规名词的非范畴化机制
4.1非常规名词与隐喻机制
4.2非常规名词与转喻机制
5结语
第五章以转喻为本的汉语表量结构变体研究49
1引言
2表量结构变体与转喻机制
2.1数 量 名
2.2数 量
2.3数 名
2.4名 数 量
2.5数 量 形
3表量结构变体与隐转喻机制
3.1数 量 名
3.2数 名 名
4结语
第六章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下“数 量 形”结构的
动态意义建构
1引言
2“数 量 形”结构分类
2.1分类标准
2.2分类的理论依据
2.3具体类别
3“数 量 形”结构的动态意义建构
3.1对概念隐喻理论的补充
3.2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3.3词汇概念和认知模型理论与“数 量 形”结构的动态意义
建构
4结语
第七章“V 一下”构式的认知新解
1引言
2“V 一下”的构式意义
3“V 一下”的语用功能
4“V 一下”的词汇化倾向
5“V 一下”的有界论与认知范畴机理
6结语
第二部分汉英表量结构的认知类型学研究
第八章汉英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修辞分析
1引言
2量名非常规搭配与隐喻性量词的分类
2.1量名非常规搭配
2.2隐喻性量词的分类
3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修辞分析
3.1认知修辞分析
3.2范畴化与再范畴化
3.3量名非常规搭配的再范畴化
4结语
第九章汉英形状表量结构界限灵活性的认知建构研究
1引言
2名词的有界与无界
3形状表量结构中赋界的灵活性
3.1形状表量结构
3.2形状表量结构中赋界的灵活性
3.3赋界灵活性的认知建构成因
4结语
第十章认知类型学视角下汉英表量系统的互补关系研究
1引言
2语言类型学
3汉英表量系统的对比
3.1个体量词: 汉语独特的认知观
3.2“数”的范畴标记: 英语的可数性系统
3.3汉英表量系统繁简辩证关系
4汉英表量系统的认知建构理据
4.1转喻隐喻连续统的互动机制
4.2具身认知机制
5结语
第十一章汉英跨类表量结构的认知类型学对比研究
1引言
2认知类型学视角
3汉英跨类表量结构对比
3.1跨类表量结构表征
3.2汉英跨类表量结构辩证关系
4汉英跨类表量结构现实化机制和认知机制探析
4.1现实化机制
4.2认知机制
5结语
第十二章汉英表量结构句构差异的认知类型学研究
1引言
2类型学中的汉英表量结构
3汉英句构中的表量结构
3.1指称性与述谓性
3.2意合与形合
3.3对举式与延伸式
4认知方式的不同: 空间思维导向与时间思维倾向
5语言类型学意义
6结语
第十三章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认知类型学阐释
1引言
2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构件
2.1量词
2.2数词
2.3名词
3汉英极性义表量构式的特点
3.1共性
3.2差异
4认知类型学阐释
4.1汉英认知类型共性
4.2汉英认知类型差异
5结语
第十四章语言类型学视角下汉英表量结构的认知翻译研究
1引言
2汉英表量结构的类型学特征
2.1汉英表量结构的外在形式
2.2汉英表量结构的内在语序
3认知推理与翻译的诗性效果
4汉英表量结构翻译的语言类型学原则与认知策略分析
4.1非原型表量结构的翻译
4.2原型表量结构的翻译
5结语
第十五章认知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量词重叠研究
1引言
2量词重叠的界定
3量词重叠式的两类语义
3.1语法意义
3.2附属意义
4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5汉语量词重叠式形义特征的认知理据
5.1量词重叠式语法意义的“中心边缘”图式
5.2量词重叠式语法意义与附属意义的认知关联
5.3量词重叠式表小称的认知语用归因
5.4量词重叠式的形义匹配理据
6结语
第十六章总结与展望
1本书研究性质
2本书研究概述
2.1基本内容
2.2成果价值
2.3不足之处
3本书研究今后的开掘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