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省份碳排放:模型、特征与驱动因素

中国省份碳排放:模型、特征与驱动因素

作者:潘晨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5-01

ISBN:9787522816692

定价:¥1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中宣布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碳减排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期待。然而,在作出国际承诺的同时,中国的减排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困难。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二氧化碳排放的迅速增加,而较大的国土面积也使得各地区发展状况差异显著,加之区域间经济联系复杂多变,使得减排工作具有较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在此现实背景下,本研究利用涵盖中国大陆所有省份、产品部门及其之间经济联系的多年定量模型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特征、省际转移及区域平衡,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而探讨所得结论的政策内涵。研究发现,(1)中西部省份与东部沿海省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年间的中西部向东部大量转移,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中西部省份与东部省份之间的相互转移;同时,2007-2012期间,中国省际碳排放转移由2002-2007期间的出口、投资共同主导转变为投资主导。(2)特定的价值链参与方式决定着出口对中国省区碳排放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就业。时间上,这种不平衡呈扩大态势;空间上,这种不平衡在中西部省区更为突出。(3)中国碳排放的主导需求由2002-2007年间的出口和投资共同驱动,转变为2007-2012年间的投资主要驱动;资源型的高碳排放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改善,然而一些终端排放强度较小但产业链排放较高的部门的生产结构却呈现高碳化趋势。(4)从消费视角来看,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增长始终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而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的下降则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原因;未来,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能源结构的低碳化或将成为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抑制碳排放的增长具有重要结构性意义。
作者简介
  潘晨,1990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区域低碳发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等。 参与项目(部分): (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重大项目, 19ZDA062, 中美经贸博弈的经济影响及我国对策研究, 2020-01 至 2023-12, 80万元, 在研, 参与; (2)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 咨询项目, -, 中国从拉丁美洲农产品进口消费法碳核算研究, 2020-06 至 2021-03, 75万元, 结题, 参与; (3) 国家统计局, 招标项目, -, 基于贸易增加值数据的中国省级贸易格局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20-01 至 2020-06, 4万元, 结题, 参与; (4) 商务部, 咨询项目, -, 国内有关省份贸易增加值核算咨询项目, 2018-09 至 2019-09, 30万元, 结题, 参与; (5) 挪威研究理事会, 国际合作项目, 235523/E10, Transforming China onto a Low Carbon Pathway, 2014-07 至 2017-06, 800万元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模型与方法基础

一投入产出模型

二结构分解分析

三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经验与国内现状

第三章中国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研究现状

一生产视角与消费视角碳排放

二中国区域碳排放及其结构研究

三中国区域碳排放驱动因素研究

四研究现状评述

第四章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一引言

二中国省级MRIO模型的构建原则

三数据基础

四省级MRIO模型构建方法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中国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的核算

一引言

二数据基础

三省份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

四省份二氧化碳排放特征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中国省份碳排放结构演变特征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三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的结构变化

四省际碳排放转移的结构变化

五结果讨论和政策启示

六本章小结

第七章区域平衡视角下的中国省份碳排放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五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省际贸易视角下的中国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

三碳排放驱动因素的结构分解分析

四结果讨论和政策启示

五本章小结

第九章消费视角下的中国省份碳排放驱动因素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数据

四实证研究结果

五结论与讨论

第十章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省级单区域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名称

附录2省级能源终端消费数据的估计途径

附录32002~2017年分省份分部门碳排放估计结果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