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工业
-
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作战能力仿真与评估池建军,罗小明 著《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作战能力仿真与评估》共6章。第1章绪论。给出了复杂电磁环境、组网雷达、作战能力的基本概念,对复杂电磁环境、组网雷达研究应用情况做了阐述,对作战能力评估方法进行了概括,建立了该书研究的逻辑起点。第2章战场电磁环境复杂性内涵分析。从物理维、认知维、效果维角度,对战场电磁环境复杂性内涵进行诠释,分析了“三维”复杂性的构成内容及作用机理,指出战场电磁环境复杂性的本质是认知维与物理维联动作用在效果维上的涌现结果,给出了战场电磁环境各维复杂度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第3章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作战能力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探测能力、定位能力、识别能力、跟踪能力和“四抗”(抗干扰、抗隐身、抗反辐射攻击、抗低空突防)能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各项能力的指标体系,构建了指标模型。第4章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作战能力仿真与评估模型构建。基于MAS的组网雷达作战能力仿真模型定义了雷达的属性、行为规则,以及雷达与雷达之间、雷达与电磁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建立了反映雷达与电磁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基于云模型的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探测能力评估模型,提出了电磁环境干扰强度和雷达抗电磁干扰能力对雷达探测能力输出影响的二维云推理规则,根据总结出的9条定性评估规则,通过云模型生成器对复杂电磁环境下雷达探测能力进行评估。构建了体现雷达与雷达交互关系的基于加权网络的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融合概率模型,给出了根据组网关系计算组网雷达中雷达权重分配的方法,综合复杂电磁环境对雷达数据通信的影响,列出了组网雷达融合概率计算方法。第5章仿真实现与评估分析。通过NetLogo仿真平台,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作战能力模型进行了仿真实现。通过构建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探测能力评估模型,设定仿真想定方案和参数,对复杂电磁环境下不同组网方案探测能力进行了仿真与评估。设计了由4部地面雷达和1部空中预警雷达组成的组网雷达,在受敌方干扰机干扰情况下,探测敌方隐身战斗机突防雷达警戒网的红蓝对抗想定,设置仿真方案,运用构建的相关指标模型和交互模型对复杂电磁环境下组网雷达目标定位能力、识别能力、跟踪能力和“四抗”能力进行仿真与评估。根据仿真与评估结果,分析了组网雷达受复杂电磁环境干扰后作战能力发挥情况、影响原因,以及降低电磁环境影响、提高复杂电磁环境下作战能力发挥可采取的有效方法。第6章总结与展望。对全书工作进行归纳总结,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限于作者水平和实际工作的局限性,书中难免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
炮射箔条干扰弹技术童继进 等 著本书共由6章组成。第1章介绍了舰载远程无源干扰装备和炮射箔条干扰弹的研究现状。第2章介绍了炮射箔条干扰弹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案。第3章介绍了炮射箔条干扰弹的抗高过载技术和试验验证。第4章介绍了炮射箔条干扰弹的开舱抛撒技术和RCS预估方法。第5章介绍了炮射箔条干扰弹的使用方法,并做进一步展望。
-
先进自由空间光通信[美] 阿伦·K·马修达 著《先进自由空间光通信》是一部关于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基本原理、典型系统和新进展的书籍,是对作者《自由空间光通信:原理和进展》(Arun K.Majumdar and Jennifer C.Ricklin,Springer,2008)一书的补充和配套。该书主要分两大部分内容:一是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基本原理部分,简洁明了地介绍了自由空间光通信的信道特性、调制检测编码技术以及大气影响抑制技术三大方面的内容,为第二部分内容的论述提供基础(第2-4章)。二是先进自由空间光通信技术部分,是该书的核心内容,从系统的角度分别介绍了非视距紫外光通信、室内自由空间光通信、无人机自由空间光通信、移动平台自由空间光通信、基于混沌的自由空间光通信、太赫兹自由空间光通信、基于调制回射器的非对称自由空间光通信、混合自由空间光/射频通信以及自由空间大气量子通信9大类具体的自由空间光通信系统,基本涵盖了该领域目前的所有系统、应用及新进展(第5~10章)。《先进自由空间光通信》作者从事自由空间光通信领域的研究多年,是该领域较为著名的专家,研究成果丰硕。该书内容充实、层次分明、特色鲜明,书中涉及了自由空间光通信的基本概念、信道特性、调制解调技术以及大气抑制技术等基础知识,同时还涉及各种实际系统的原理、关键技术和相关实验结论、新进展,特别适合于自由空间光通信领域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使用,既可以作为研究生和相关领域本科生的指导用书,又可以作为本领域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
-
空军信息作战综论秦洪涛,王鹏,沈迪,张婧,李煜 著《空军信息作战综论》共8章,主要内容有:信息作战的基本概念;空军信息作战的产生、发展、地位作用与影响;空军信息作战的战场网络电磁环境;空军信息作战五种作战样式的作战力量、主要装备及其运用方式与方法;空军信息作战对指挥的要求,指挥体系及指挥的主要活动;空中进攻作战、防空作战、空降作战中的空军信息作战行动,以及典型信息作战战例分析。《空军信息作战综论》可供部队、院校及科研机构的理论研究人员、相关专业学生及其他关注国家安全、信息作战的人士参阅。
-
燃气轮机设计、部件和系统设计集成[美] 梅恩哈德·T·斯科贝里 著,岳国强,姜玉廷,孙兰昕 译本书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设计领域的**专著,内容涵盖了压气机、燃烧室、涡轮、进排气和管道系统的设计及整机和部件的数值仿真。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的气动热力学设计理论;第二部分包括了叶栅和级效率相关理论以及损失的测定方法、攻角和落后角的计算、压气机和涡轮叶片的设计过程以及径向平衡方程理论;第三部分完全致力于描述叶轮机械部件和系统的设计状态、非设计状态和动态性能。本书可供从事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设计研发、计算以及教学的工业公司、研究机构、高校中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和研究生等使用。
-
疲劳损伤[法] 克里斯蒂安·拉兰内 著《疲劳损伤》是《机械振动与冲击分析》丛书的第四卷,系统介绍了材料/构件的疲劳行为及随机振动下的疲劳损伤计算方法,涵盖了大多数疲劳损伤模型。首章介绍了材料疲劳的基础知识;第2章详细介绍了常用的疲劳模型和损伤累积方法;第3章介绍了随机载荷计数方法;第4章给出了单自由度系统疲劳损伤累积计算方法;第5章讨论了随机载荷下疲劳损伤的标准差:第6章介绍其他的疲劳寿命一应力模型及非线性损伤累积模型;第7章阐述了低周疲劳的概念、应力一应变响应及低周疲劳下的损伤模型;第8章从裂纹扩展的角度,介绍了断裂力学的相关概念及其在疲劳寿命预测中的应用。该书内容全面,结构合理,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无论对于材料疲劳的初学者,还是从事振动疲劳研究的工程技术人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感兴趣的地方并有所收获。
-
机械振动与冲击分析[法] 克里斯蒂安·拉兰内 著,李传日,吴飒,叶建华 译单自由度系统是非常简单非常基本的力学模型,单自由度系统的自由振荡是正弦振动这种非常单纯非常简洁的动态运动形式。正弦振动作用在单自由度系统上会产生运动的变化,这种变化规律对于复杂运动作用在复杂系统上同样适用,并由此最终衍生出变化无穷的运动。古老东方文明和现代西方科学的世界观竟如此神奇地一致,真是令人感叹。作为《机械振动与冲击分析》丛书的首卷,《正弦振动》从基本力学原理入手,介绍单自由度系统的组成要素和数学模型,并给出多自由度系统集总参数力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即如何将力学系统化繁为简,再由简及繁。纵观全书,既有严谨翔实的理论推导过程,也有简单形象的应用示例,无论对于振动试验的初学者,还是从事振动环境研究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能在《正弦振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有所收获。
-
规范制定[法] 克里斯蒂安·拉兰内 著凝聚着师生心血与期望的译著《规范定制》是基于原著更新至第三版而进行的翻译工作。该书是《机械振动与冲击分析》丛书的终卷,着重介绍了试验规范的制定准则与方法,不同于前几册正弦振动、随机振动、机械冲击的分析和疲劳损伤的计算,《规范制定》旨在为工程师与试验技术人员提供系统全面的试验设计与实施专业指导方法,这是李传日教授翻译该书的初衷。《规范制定》侧重实践应用,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振动与冲击试验方案的制定策略,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和培训实用参考书,值得专业工作者学习研究和借鉴。原作者从事多年振动和冲击方面的研究,发表过多篇学术水平极高的文章,丛书将其一生工作的总结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著关于正弦振动、随机振动、机械冲击各种极限响应谱和疲劳损伤谱的概念,以及各国标准规定的剪裁思想综述、学术观点对专业技术领域的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和积极的促进作用。译者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理解与经验,力求将书中的思想与理论精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
封锁机场跑道的SEA建模与评估方法李新其 著本书以评判常规导弹对机场目标的封锁效能为应用背景,通过探索解决常规导弹打击作战效能分析时需要解决的:体系能力如何度量、多属性性能量度如何选取、需求指标与系统指标映射关系如何定量化描述等重点难点问题,运用SEA效能分析理论,较为规范地建立导弹武器封锁机场跑道作战效能分析的框架结构及作战效能分析的解析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该效能模型在常规导弹武器系统效费分析、作战方预案评估、耗弹量计算及打击效果预测等方面的应用。
-
机械振动与冲击分析[法] 克里斯蒂安·拉兰内(Christian Lalanne) 著,李传日,李志强 译《力学振动和冲击分析》Mechanical Vibration and Shock Analysis是一套内容经典实用的“小而精”的丛书,由5个分册——《正弦振动》《机械冲击》《随机振动》《疲劳损伤》《规范制定》组成。原丛书作者Christian Lalanne在振动和冲击方有30多年的丰富工作经验,是该领域的GUO际专家,长期致力于将优选的技术应用到标准中,在业界具有很高的造诣,并且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丛书2002年英文版出版,本引进版是2014年修订第三版,经过10多年结合理论与工程实际,内容进一步充实与完善,可谓是动力学环境适应性方面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