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作者:许丹丹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0-01

ISBN:9787513084352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公共精神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现代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本书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系统分析法与历史分析法, 在界定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核心要素的基础上, 细致描摹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公共精神实然现状, 归纳其深刻本质与基本特征, 明晰关于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过程中要遵循的价值、目标和原则, 探索培育其公共精神的关键方法与可靠保障, 最终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环境氛围的营造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以提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培育实效。
作者简介
  许丹丹,1988年生,女,汉族,山东菏泽人,法学硕士,暨南大学讲师,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201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2014年硕士毕业于中山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曾荣获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硕士论文一等奖,2021年度广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论文一等奖。先后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6篇,主持教育部等省部级项目3项,参与国*级、省级、厅局级项目5项。
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系统分析法
四、历史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五节 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含义的阐释
一、公共精神概念的梳理
二、公共精神与相关概念的关联
三、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核心要素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人的本质理论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必然性
二、需求层次理论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了深刻启示
三、个人品德生成规律决定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过程
第三节 我国公共精神培育的历史溯源
一、思想萌发———近代中国社会关于公共精神的艰难尝试
二、曲折前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公共精神培育
三、步入正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
四、蓬勃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
第四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诉求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建设有序校园公共生活的需要
三、发挥大学生行为示范作用的需要
四、促进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
一、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当代大学生独立人格精神现状
三、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精神现状
四、当代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现状
五、当代大学生公共规则意识现状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本质与基本特点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本质
二、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的归因分析
一、积极影响因素分析
二、消极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价值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个体价值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目标
一、公共精神的认知目标
二、参与公共事务的情感目标
三、理性的公共行为目标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二、方法论原则: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
三、根本性原则: 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动力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方法与保障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关键
一、把握培育的时间节点
二、强化培育的主客互联
三、保证培育的过程可控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一般方法
二、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体方法
第三节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保障
一、提供有效资源保障以夯实培育基础
二、加强思想文化保障以锚定培育方向
三、完善制度法规保障以顺应时代要求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立足于高校德育的完善
一、提升公共精神认知水平, 增强“主渠道”教育实效
二、充实德育内容, 契合大学生公共精神核心要素
三、强化自我教育, 养成个体理性
四、正视多元冲突, 培育公共理性
第二节 立足于环境氛围的营造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公共精神
二、依托舆论宣传, 营造社会公共精神氛围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校园公共精神氛围
四、优化网络环境, 增强网络责任意识
第三节 立足于实践活动的开展
一、整合各类公共资源, 拓展大学生公共生活空间
二、鼓励参与公共事务, 促发大学生理性公共行为
三、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 养成大学生自觉服务意识
结 语
附录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后 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