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作者:杨松菊,刘图其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2-01

ISBN:9787513085274

定价:¥6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高校“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是指以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中心任务,以德才兼备、教学能力突出、学术造诣深的教授为带头人,以学缘结构各异、年龄不同、知识和能力互补的教师组成的教学群体。该团队具有立德修业、铸魂育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讲四大功能。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明确的建设目标、合理的建设定位、德才兼备的成员、完善的建设措施和切实可行的建设效果评估方案。团队建设必须坚持“四个互相结合”的原则,即教学、科研与理论宣讲团队建设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教学团队建设与“四个服务”团队建设与成员的个人发展互相结合的原则。“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具有深刻的背景和深厚的基础。首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变化,是“概论”调查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时代背景。其次,高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备受关注和思政课教学改革成就显著是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基础,教学发展理论、教师终身教育理论、合作与竞争理论和团队建设理论则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最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苏联等社会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刻镜鉴和西方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借鉴启迪是“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历史基础。“概论”课教师团队成长与责任担当机制的构建,必须坚持:以“六个要求”为依据,建立“概论”课教师团队准入与退出机制;以“讲好、讲深、讲透”“概论”课为标准,完善“概论”课团队教师培训与提升机制;以增强“概论”课“展现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责任担当为目的,构建“概论”教师团队的责任担当机制。针对当前“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机制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提高“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要性的思想自觉,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教学的创造性,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加强概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核心的质量监管体系。完善以提升“概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机制,必须立足于学校和学院已有实践教学平台,一是完善管理与考核办法;二是建立“概论”课教学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联动机制;三是明确“概论”课教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实践指导的职责和要求,逐步形成协调配合工作机制。构建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机制方法,必须建立以面向理论宣讲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健全思政课教师考核与管理、奖惩与晋升、培训与教学竞赛等激励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必须创造和具备比较完善的保障机制,才能真正取得教学实效。
作者简介
  杨松菊,法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教授。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硕士点负责人。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与执政党建设方面的研究工作,已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和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优秀团队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0项,在《探索》、《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与编写《毛泽东研究报告》、《党内政治文化怎么看 怎么办?》等著作共10部,参与编写教材2部。 主要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湖南省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1项,获得全国第二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竞赛二等奖、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竞赛二等奖,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二等奖(排名第2)、湖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课堂”竞赛三等奖,两次获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个人,获得湖南省“好声音讲坛”微宣讲优秀指导老师。
目录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目 录
第一章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
二、教学团队的主要构成要素/
三、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含义/
第二节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的功能定位/
一、立德修业功能/
二、铸魂育人功能/
三、理论研究功能/
四、理论宣传功能/
第三节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明确的建设目标/
二、合理的建设定位/
三、德才兼备的成员/
四、完善的建设措施/
五、切实可行的建设效果评估方案/
第四节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教学、科研与理论宣讲相互促进的原则/
二、团队建设规划与学校发展规划互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学团队建设与“四个服务”互相结合的原则/
四、团队建设与成员的个人发展互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构建高质量概论课教学团队的背景与基础
第一节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构建的时代背景/
一、国际背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国内背景: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变化/
第二节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建设基础/
一、高校教育改革如火如荼/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备受关注/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成就显著/
第三节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教师发展理论/
二、教师终身教育理论/
三、合作竞争理论/
四、团队理论/
第四节 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历史基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
二、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深刻镜鉴/
三、对西方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经验的借鉴启迪/
第三章 构建概论课教师团队成长与责任担当机制
第一节 教师的成长与责任担当是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力量之源/
一、概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二、概论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高校概论课教师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作用/
四、概论课必须推进改革创新/
第二节 当前概论课教师成长与责任担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概论课教师成长与责任担当面临的机遇/
二、概论课教师成长与责任担当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构建概论课教师团队成长与责任担当机制的思路/
一、以“六个要求”为依据,建立概论课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
二、以“讲深、讲透”概论课为标准,完善概论课教师的培训与提升机制/
三、以增强概论课教师责任担当为目的,构建“概论”教师的学习与研究制度/
四、以完善课程教学管理机制为主要手段,构建概论课教师责任担当机制/
第四章 探索以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机制
第一节 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与马克思主义真理传播的重要关系/
一、提升概论课教学质量对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是概论课改革创新的理论基础/
三、概论课改革创新能更好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高校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现状/
一、十八大以来概论课教学改革取得的重要成就/
二、当前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节 探索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机制的重要路径/
一、提高对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要性的思想认识/
二、实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创造性/
三、以学生为本进行教学设计,增强学生学习概论课的获得感/
四、要加强概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五、完善以“课堂教学管理”为核心的质量监管体系/
第五章 完善以提升概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机制
第一节 实践教学是概论课教学团队“传递21世纪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重要舞台/
一、实践教学展现了立足实践的本质/
二、实践教学彰显了勇于创新的特征/
三、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概论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第二节 当前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亟待完善/
二、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升/
三、概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社会实践育人需协同发展/
第三节 完善实践教学机制的主要思路/
一、立足于学校和学院已有实践教学平台,完善管理与考核办法/
二、建立概论课教学实践、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社会实践联动机制/
三、明确概论课教师、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实践指导的职责和要求,逐步形成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第六章 构建概论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机制
第一节 构建概论课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机制的理论概述/
一、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机制的内涵及要素/
二、构建概论课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机制的价值意蕴/
第二节 构建概论课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机制的现状及成因/
一、高校概论课教学团队在教学、科研、理论宣讲方面的优势开始彰显/
二、高校概论课教学团队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依然面临诸多问题/
第三节 构建教学团队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机制的主要思路/
一、压实党委构建“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育人体系的责任/
二、构建“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协同育人体系/
三、建立“教学—科研—理论宣讲”共生发展的激励机制/
第七章 构建概论课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第一节 完善的保障机制是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基础/
一、教学保障机制的内涵/
二、教学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构建完善的教学保障机制的意义/
第二节 构建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保障机制面临的问题/
一、构建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取得的成效/
二、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第三节 构建概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
二、建立科学的规章制度/
三、建立合理的物质支持保障机制/
四、建设稳定的师资队伍保障/
五、进一步完善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后 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