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模糊多属性决策和风险的理论与方法

模糊多属性决策和风险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郝永花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10-01

ISBN:9787513084543

定价:¥7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组织忘却学习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学习模式,近年来逐渐受到企业家和学者的关注。本书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既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又探索了组织忘却学习能力的评价及提升建议,不仅丰富了组织忘却学习的研究成果,也为组织有效开展忘却学习、提升忘却学习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作者简介
  郭秋云,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学习、组织行为、领导力等。在国内核心期刊《研究与发展管理》《软科学》《中国科技论坛》等发表SSCI和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0余篇。近年来主持省级项目数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在国*级出版社主编出版学术著作一部。本书受到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2YD194)、山西省科技战略研究专项(202104031402123)、太原工业学院青年(后备)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2020XKRW02)、太原工业学院引进人才科研资助项目(2022KJ067)资助。
目录
第1 章 绪论
1. 1 研究背景………………………………………………………………… 1
1. 1. 1 实践背景………………………………………………………… 1
1. 1. 2 理论背景………………………………………………………… 3
1. 2 研究意义………………………………………………………………… 4
1. 2. 1 实践意义………………………………………………………… 4
1. 2. 2 理论意义………………………………………………………… 5
1. 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6
1. 3. 1 研究目标………………………………………………………… 6
1. 3. 2 研究内容………………………………………………………… 7
1. 3. 3 理论基础………………………………………………………… 9
1. 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1. 4. 1 研究方法………………………………………………………… 15
1. 4. 2 研究技术路线…………………………………………………… 16
第2 章 文献综述及概念研究
2. 1 组织忘却学习理论……………………………………………………… 18
2. 1. 1 组织忘却学习的概念…………………………………………… 18
2. 1. 2 组织忘却学习的模型…………………………………………… 21
2. 1. 3 组织忘却学习的结构和测量…………………………………… 25
2. 1. 4 组织忘却学习影响因素研究…………………………………… 28
2. 1. 5 组织忘却学习效能研究………………………………………… 31
2. 2 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 37
2. 2. 1 动态能力的内涵………………………………………………… 37
2. 2. 2 动态能力的维度………………………………………………… 39
2. 2. 3 动态能力的效用………………………………………………… 40
2. 3 知识治理的相关研究…………………………………………………… 41
2. 3. 1 知识治理的内涵………………………………………………… 41
2. 3. 2 知识治理的分类………………………………………………… 42
2. 3. 3 知识治理的效用………………………………………………… 43
2. 4 环境动态性的相关研究………………………………………………… 45
2. 4. 1 环境动态性的内涵……………………………………………… 45
2. 4. 2 环境动态性的测量……………………………………………… 46
2. 4. 3 环境动态性的效用……………………………………………… 47
2. 5 文献评述………………………………………………………………… 49
2. 6 本章小结………………………………………………………………… 50
第3 章 组织忘却学习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研究
3. 1 组织忘却学习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构建依据………………………… 51
3. 1. 1 组织战略层面———动态能力是组织忘却学习的战略保障…… 52
3. 1. 2 组织行为层面———知识治理是组织忘却学习的机制保障…… 53
3. 1. 3 组织情景层面———环境动态性是组织忘却学习的催化剂…… 54
3. 2 动态能力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关系假设…………………………… 55
3. 2. 1 环境洞察能力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 55
3. 2. 2 变革更新能力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 56
3. 2. 3 技术柔性能力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 57
3. 2. 4 组织柔性能力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 58
3. 2. 5 动态能力对知识治理的影响…………………………………… 59
3. 3 知识治理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关系假设…………………………… 61
3. 3. 1 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 61
3. 3. 2 正式知识治理的中介作用……………………………………… 61
3. 3. 3 非正式知识治理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 62
3. 3. 4 非正式知识治理的中介作用…………………………………… 62
3. 4 环境动态性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关系假设………………………… 63
3. 4. 1 环境动态性对组织忘却学习的影响…………………………… 63
3. 4. 2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 63
3. 5 组织忘却学习影响机制理论模型提出………………………………… 65
3. 6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68
3. 6. 1 问卷设计原则和思路…………………………………………… 68
3. 6. 2 变量题项设计…………………………………………………… 70
3. 6. 3 小规模测试程序和方法………………………………………… 76
3. 6. 4 小规模测试数据评价…………………………………………… 77
3. 7 本章小结………………………………………………………………… 82
第4 章 组织忘却学习影响机制模型检验
4. 1 数据收集与整理………………………………………………………… 84
4. 1. 1 数据收集………………………………………………………… 84
4. 1. 2 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85
4. 1. 3 数据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88
4. 2 回归分析与研究假设检验……………………………………………… 93
4. 2. 1 相关性检验……………………………………………………… 93
4. 2. 2 组织忘却学习的直接效应检验………………………………… 94
4. 2. 3 知识治理的中介效应检验…………………………………… 100
4. 2. 4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105
4. 3 结果分析与探讨……………………………………………………… 108
4. 4 本章小结……………………………………………………………… 114
第5 章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5. 1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评价意义………………………………………… 116
5. 2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思路……………………… 116
5. 3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118
5. 3. 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118
5. 3. 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19
5. 4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指标体系分析…………………………………… 122
5. 4. 1 知识分离能力………………………………………………… 122
5. 4. 2 知识运用能力………………………………………………… 124
5. 4. 3 知识丢弃能力………………………………………………… 125
5. 4. 4 组织动态能力………………………………………………… 126
5. 4. 5 组织辅助能力………………………………………………… 127
5. 5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评价方法选择…………………………………… 128
5. 5. 1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130
5. 5. 2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评价方法………………………………… 131
5. 6 本章小结……………………………………………………………… 135
第6 章 组织忘却学习能力评价应用及有关对策建议
6. 1 T 钢铁公司背景分析及数据收集…………………………………… 136
6. 2 T 钢铁公司忘却学习能力评价……………………………………… 140
6. 3 T 钢铁公司忘却学习能力提升建议………………………………… 147
6. 3. 1 加强知识治理, 提升知识分离、运用和丢弃能力………… 147
6. 3. 2 保持组织动态性, 创新和忘却“两条腿走路” …………… 149
6. 3. 3 增强领导承诺和激励, 塑造忘却导向文化………………… 151
6. 3. 4 加强人力资本建设, 提升忘却学习能力…………………… 152
6. 4 本章小结……………………………………………………………… 153
第7 章 结论与展望
7. 1 研究结论……………………………………………………………… 154
7. 2 创新性研究工作……………………………………………………… 156
7. 3 研究局限……………………………………………………………… 157
7. 4 研究展望……………………………………………………………… 159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