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戏海拾贝:戴平戏剧评论选(2012—2021)

作者:戴平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01

ISBN:9787313270382

定价:¥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一本戏剧评论集,收录了作者近十年来所撰写的部分戏剧评论文章。这些文章主要发表在上海、北京等各大主流媒体和戏剧专业杂志上,计170余篇,涉及话剧、儿童剧、滑稽戏、广播剧和京、昆、越、沪、淮、粤、晋、秦腔、黄梅、评弹等戏曲、曲艺剧种。这些剧评大都从戏剧美学的高度,对戏的剧本、导演、表演、布景、灯光、音乐、人物造型等方面,做了综合的或有重点的透视和评介。文章有作者自己独到的见解,充分肯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并指出其不足,有热情的表扬鼓励,也有诚恳的批评建议。作者把它们比为在戏剧的大海中捡拾到的若干多姿多彩的贝壳,并做了认真的鉴赏和精细的打磨。
作者简介
  作者戴平,是上海著名的文艺评论家,戏剧界的学术权威,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1981—1982年被选派到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进修,师从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杨辛。回校后,开设美学、戏剧美学、现当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撰写评论、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雏鹰的记忆——上海戏剧学院培养少数民族戏剧人才纪事》《聆听戏剧行进的足音》等。主编的大型画册《中国民族发饰》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主编的《戏剧美学教程》被我国教育事业部门评为部颁教材。
目录

一、旧中出新,新而有根 / 1
旧中出新,新而有根——评京剧《大唐贵妃》/ 2
情与义、爱与恨的博弈——评京剧《春秋二胥》/ 9
自励、自信和自由——评《大唐贵妃》中史依弘的表演 / 12
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关注“史依弘现象”/ 14
独领风骚史依弘——评京剧《新龙门客栈》/ 17
在敌人心脏里腥风血雨地战斗

——评现代京剧《红色特工》/ 20
戴副眼镜看京戏——看3D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 23
当代戏曲界碑式作品的电影展示——评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 25

从《贞观盛事》到《廉吏于成龙》/ 28
重看尚言版京剧《曹操与杨修》/ 31
死学而后活用——评历史京剧《贞观盛事》青春版 / 34
南派京剧武生一绝——评翁国生主演新编历史京剧《飞虎将军》/ 37

仁者归来兮——欣赏京剧《大面》/ 40

二、景阳钟声震剧坛 / 43
从寂寞到闹热——贺上海昆剧团 40岁生日 / 44
景阳钟声震剧坛 / 48
身临其境地“看戏”——欣赏昆剧电影《景阳钟》/ 52
戏曲电影拍成后,别放在仓库里 / 55
瞻仰昆曲先祖的朝圣之旅——评昆剧《浣纱记传奇》/ 58
别出新意解“红楼”——品昆剧《红楼别梦》/ 61
一张桌子四条腿——评现代昆剧《自有后来人》/ 64

七步吟又谱新曲——昆剧《川上吟》印象 / 67
超越时空的生死情怀——评原创昆曲《春江花月夜》/ 69
看昆曲演员练功 / 72
穿中装听昆曲 / 75
戏曲演员是否都要大学本科毕业? / 78
论昆曲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人才接续 / 81
培养昆曲人才的对策 / 86
好演员是舞台上演出来的 / 89
一个甲子的辉煌 / 92
似有形,却无痕——读沈斌《品兰探幽——昆剧导演之路》/ 95
论丑角之美 / 98

三、一样的悲怆,不一样的情愫 / 119
一样的悲怆,不一样的情愫——赞方亚芬唱“三嫂”/ 120
唱不尽的玉卿嫂——欣赏越剧电影《玉卿嫂》/ 125
光明颂——看当代越剧《燃灯者》/ 127
看越剧电影《西厢记》,为何台下响起掌声? / 130
情深义重,唯美清纯——欣赏越剧《双飞翼》/ 132
不写爱情故事,一样好看动人——评越歌剧《山海情深》/ 135
道观中的爱情轻喜剧——看越剧《玉簪记》/ 137
王文娟:永远的“林妹妹”/ 140
从诸暨走来的贾宝玉 / 143
戏剧界的一位“挑山女人”/ 147
对布莱希特戏剧观的一次致敬——试评新概念越剧《江南好人》/ 152
他是一位敢于“犯规”的导演 / 155
诗化的《柳永》/ 160
弱女不服命,伤痛自己抚——评新编越剧《风雪渔樵记》/ 162
期待上海越剧再出新的“六大经典”/ 165
十年琢得玉成器——喜看越剧第十代演员登台 / 170
喜看越剧男演员后继有人 / 175
男小生在越剧舞台上并不寂寞——评越剧《铜雀台》/ 178
看越剧、评越剧、写越剧——评《李惠康戏剧评论创作与剧作选》/ 181
袁雪芬四改《祥林嫂》成精品 / 185
论越剧的守正创新 / 189


目录3

宅在家里的日子 / 201

喜听斯人曲,欣闻范派传 / 203

四、八年磨一戏 / 207
四十年琢玉成大器 / 208
《敦煌女儿》本是上海女儿——评原创大型沪剧《敦煌女儿》/ 212
八年磨一戏——回望《敦煌女儿》创作历程 / 215
人在文库在,待尔凯旋归——评大型沪剧《一号机密》/ 219
上海屋檐下的悲情与暖流 / 222
解派艺术非寻常——纪念解洪元先生百岁诞辰 / 225
家长里短都有戏——看沪剧《小巷总理》/ 228
向崇高的精神境界攀岩的苦痛——看沪剧《邓世昌》/ 230
努力打造沪剧史上的高峰之作——再看沪剧《邓世昌》/ 232
小小钥匙重千斤——评沪剧《51把钥匙》/ 236
一曲《紫竹调》,唤起多少情?——欢迎第三届上海(浦东)沪剧艺术节 / 239
一台充满青春气息的好戏——评沪剧《回望》/ 242
不忘战争是为了和平——上海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戏剧演出述评 / 245

漕宝路七号桥的一段悲壮历史——评沪剧现代戏《飞越七号桥》/ 250
上海人民心中永远的丰碑——评原创大型沪剧《陈毅在上海》/ 253
地铁里的大爱——评广播剧《五号线上的马拉松》/ 255

五、漫长的卑微中透出不朽的崇高 / 261
漫长的卑微中透出不朽的崇高——评梁伟平成功主演《武训先生》/ 262
寒夜中透出的一缕春光——评人文新淮剧《半纸春光》/ 265
淮剧的“春天”到了 / 268
《大洪流》演活了小人物 / 272
淮剧筱派旦腔之美 / 274
一幅画惹出的祸——漫议小剧场淮剧《画的画》/ 276
圣手弄胡琴,旧曲翻新声——欣赏程少樑“淮音”演出 / 279

六、姚慕双,世无双 / 283
姚慕双,世无双 / 284
听姚勇儿讲上海史 / 287

为中国滑稽戏诞生 110周年“做生日”——漫评中国滑稽戏展演 / 290
笑点不断,唱段不多——评滑稽戏《皇帝勿急急太监》/ 293
滑稽界的一块“活化石”——周艺凯 / 295
龚仁龙的肉里噱 / 297
一台观众大笑二百余次的滑稽戏——评滑稽戏《以心攻毒》/ 300
80后的“马天明”——评滑稽戏《今天他休息》/ 302“冷面滑稽”的艺术魅力——评滑稽戏《一念之差》/ 304
活生生的口述历史——评滑稽戏《上海的声音》/ 307
滑稽戏的一个新“宝宝”——评《舌尖上的诱惑》/ 309
俗中见雅 笑中含悲——评滑稽戏《 GPT不正常》 / 311
传统滑稽戏的现代拓展——评贺岁喜剧《四大才子》/ 314
用好戏把滑稽戏观众重新请回剧场 / 316
《汤团王》,张文龙的眼睛 / 319
讲好“民国女神”的故事——评新创中篇评弹《林徽因》/ 322

七、《深海》中的深情 / 325
《深海》中的深情——评话剧《深海》/ 326
《等待戈多》中国首演在上海 / 329
陈明正点燃了中国探索性话剧的火把——评话剧《黑骏马》/ 331
重温斯坦尼,致敬契诃夫——欣赏话剧《万尼亚舅舅》/ 334
大爱也有声——看话剧《国家的孩子》/ 336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看话剧《韩文公》/ 338
有情之人做无情之事——评原创历史剧《大清相国》/ 341
中国话剧的高地——欣赏北京人艺的七台演出 / 344
一幅古画背后的历史故事——评话剧《富春山居图》/ 347
历史留给后人,更多的是沉思——看大型历史话剧《大明四臣相》/ 350
一台学院派色彩浓重的好戏——欣赏《护士日记》/ 353
喜怒哀乐众生相——评话剧《盛夕楼》/ 355
让生命有尊严地逝去——评话剧《生命行歌》/ 358
正能量的梦幻诗——评诗化话剧《漫长的告白》/ 361
此美唯独上海有——看话剧《永远的尹雪艳》/ 363
淡淡的,却充满了温情——看话剧《桃姐》/ 366
若即若离 不即不离——观小剧场话剧《留守女士》/ 369


目录5

患难相助是双向的——看实景音乐话剧《苏州河北》/ 371
在每一台戏里寻找“创新的珍珠”/ 373
美醉了,《朱鹮》! / 376

红色经典的非常传承——评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 379
每个家庭都值得一看的音乐剧——评《妈妈再爱我一次》/ 382
先喝了苦水,又喝到了甜水——再评音乐剧《妈妈再爱我一次》/ 384
流星一闪即逝,但留下了永恒光芒——评话剧《浪潮》/ 388
不能忘却云间五颗闪亮的启明星——评话剧《前哨》修改后的二轮演出 / 393

八、各地好戏 / 397
婺剧为何连中三元? / 398
一出真善美结合的好戏——评粤剧《谯国夫人》/ 401
李白不虚长安行——评新编秦腔历史剧《李白长安行》/ 404
生活永远在逻辑之外——看黄梅戏《徽州往事》印象 / 407
新不离宗,古不陈腐——谈黄梅戏在新时期的再起 / 409
古树四百年,繁花开满枝——欣赏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三台大戏 / 413
用现代人目光看崔氏——评小剧场黄梅戏《玉天仙》/ 416
明智的转型——评小剧场黄梅戏《薛郎归》/ 418
覆水难收心可收 / 420
小人物的机智和温情——欣赏绍剧《绍兴师爷》/ 422
大义铸大美——欣赏上党梆子现代戏《太行娘亲》/ 424
小丫杠起了大旗——评扬剧《花旦当家》和龚莉莉的表演 / 427
一曲知民情、纾民怨的慷慨悲歌——评大型秦腔现代剧《狗儿爷涅槃》/ 430
长袖善舞说《行路》/ 435
《女吊》的复活——欣赏绍兴目连戏《女吊》/ 437
一夜还原八百年 / 440
诗是心里燃烧起来的火焰——欣赏《行板如歌》朗诵晚会 / 442
英雄不问出处——看央视诗词大会比赛有感 / 445
大美,白茹云! / 447
这个孔夫子很幽默可爱——评相声集《子曰》/ 449
曾小敏,南国飞来的靓丽“头雁”
——评广东粤剧院来沪献演的三场文艺盛宴 / 451
晋剧皇冠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赞新编晋剧《庄周试妻》/ 457


九、儿童剧这朵花 / 461
儿童剧这束花应是五颜六色的 / 462
从《马兰花》到《巴黎圣母院》/ 465
让孩子们记住雨果的名字——欣赏儿童剧《巴黎圣母院》/ 471
大难之下没有天敌 / 473
在舞台上树立一代宗师形象 / 476
用儿童的眼光诠释、演绎经典名著 / 478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观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系列绘本剧有感 / 486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 488
小星星,亮晶晶——评广播剧《满天都是小星星》/ 490
孝与爱的泪水——评儿童音乐剧《田梦儿》/ 493

十、这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 / 495
这里也是一片姹紫嫣红——《百花枝头》序 / 496
船小好调头 / 509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 / 513
民营剧团敲响了
2020年上海剧场演出的开场锣鼓 / 516

?

十一、艺文“万花筒”/ 519
《城市节日》序 / 520
非常人做成非常事——《破冰之旅——上海大剧院的建造与经营》序 / 524
在宣纸上展示另一种舞台人生——《粉墨梨园——张忠安戏画集》序 / 526
女导演也是半边天——《她的舞台——中国戏剧女导演创作研究》序 / 529
《阿楠说戏
3》序 / 532
世界,也可以这样表现 / 535
《无终的对话——胡项城作品展》前言 / 537
一部简约系统的艺术史工具书——评《中华艺术史年表》/ 540
一个艺文“万花筒”——评《文化审美研究的海派情怀》/ 543
耐得寂寞方能大有作为——在胡妙胜教授研讨会上的发言 / 545
顾春芳有幸,北大也有幸——读《戏剧学导论》/ 548
倡导教育戏剧——读《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 551
读懂樊锦诗——读顾春芳新著《我心归处是敦煌》/ 553
沪剧第一史——评《沪剧与海派文化》/ 556
三位护花使者 / 560


目录7

十二、往事追忆 / 563

上戏之父——怀念上海戏剧学院老院长熊佛西 / 564

听陈茂林忆熊佛老 / 570

上戏之魂——朱端钧先生诞生
110年纪念 / 573

陈钧德教授,你在哪里? / 580

泪洒遗墨 / 583

后记 / 586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