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播音主持艺术MAC方法论

播音主持艺术MAC方法论

作者:张予梁

出版社: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9-01

ISBN:9787504388841

定价:¥5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播音主持艺术MAC方法论》以播音主持艺术产业链条中由于媒介技术改变引起的供需关系、审美观念以及社会文化结构改变,继而由这种改变导致的内容提供方与内容需求方之间的“矛盾”这一事实为逻辑起点,层层递进。全书共分为大小七篇,其中第三篇和第四篇为主要和重点篇,占有较大篇幅。第一篇,阐述播音主持艺术领域社会需求和内容生产二者的矛盾,谈了表现、原因和未来趋势;第二篇,是逻辑过渡,阐明面对矛盾,供给侧播音主持艺术主体素养升级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第三篇,提出解决之道——MAC 方法论。详细阐述其含义、MAC 所含三个系统(M、A、C)的关系、释义和运行机制等,是本书的核心篇章;第四篇,在第三篇建立 MAC 方法论基础上,进一步阐释 MAC 在播音主持艺术创作和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原则、应用方式和应用方法,以此丰富和实践 MAC 方法论体系;第五篇,论述 MAC 方法论(Itself)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的可能性和可行性;第六篇,以音乐和表演为例,阐明 MAC 方法论的应用延展性;第七篇,作为全书的结尾,阐述 MAC 方法论的穿越古今、形制不变的“模型”属性。对播音主持艺术以及未来的畅想,是主观的、人文的、文学化的。
作者简介
  张予梁 ,本名张志刚,中国知名配音演员、主持人,传媒学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声音代表作品:《与北大同行》《海洋生命之源》《天下华人》《大金源起》等。 《予梁声声道》栏目主持人。 发表学术论文:《“智媒”时代下的播音主持艺术“新观”》《播音主持专业学习中的“感”“知”“应”》《弗洛伊德“三我”理论在广告配音事件中的示现》等。
目录

前? 记? ? 001

引? 言? ? 005

第一篇? 创作、教学和社会需求间的矛盾

第一章 ? 矛盾的表现 / 002

第一节? 学态总体表现:与业态耦合度变低 / 002

一、现状概说 / 003

二、学者和业者在教学上的比较 / 004

(一)学者教学 / 004

(二)业者教学 / 006

三、公共课与通识课 / 008

第二节? 学态客体表现:多维多元 / 009

第三节? 业态表现:“优选者”占比小 / 010

一、“科班”业态 / 010

二、“非科班”业态 / 012

第四节? 对“科班”体系的冲击 / 013

一、专业主义遭遇困境 / 013

二、“科班”市场占比变小 / 013

三、“科班”受市场青睐度变低 / 014

第二章? 矛盾的缘由与研判 / 015

第一节?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 / 015

一、移动互联技术 / 015

(一)眼前的“风景”变了 / 016

(二)审美观变了 / 016

二、媒介变迁 / 017

(一)文化结构改变 / 017

(二)人际关系改变 / 017

三、传媒技术升级 / 018

(一)录音技术 / 018

(二)录像技术 / 018

四、人工智能的影响 / 019

第二节? 技术带来的传播格局改变 / 020

一、技术催生“自媒体”蓬勃发展 / 020

二、大数据、算法技术的精准推送 / 021

三、播音主持的职业界限“虚隐化” / 022

第三节? 愈演愈烈不可逆 / 023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开启 / 023

二、技术迭代速率加快 / 024

三、媒介技术不会回降 / 024

第二篇? 理论体系升级与主体素养转向

第一章? 传播体系被迫升级 / 026

第二章? 主体素养的转向 / 028

第三篇? MAC 方法论体系

第一章? MAC 印象 / 032

第一节? M 系统:时代先“声”与“临界点”之秘 / 033

一、临界点的奥秘 / 034

(一)“声音”临界点 / 037

(二)“吐字”临界点 / 039

(三)“发力”临界点 / 040

(四)“情感”临界点 / 042

(五)“无我”之境 / 045

(六)第五种语言样式:独白式 / 047

二、M 系统的创作源动力 / 048

(一)潜意识 / 048

(二)想象与联想 / 049

(三)领悟 / 050

(四)生命体验 / 052

三、M 系统合法性的技术赋权 / 053

(一)便捷的音视频内容创作 / 053

(二)易获得的高性价比设备 / 054

(三)高质量的数字技术产品 / 054

(四)大审美经济时代的深度扩维 / 054

四、M 系统本体的“可能性” / 056

(一)自媒体业态的倒逼 / 056

(二)媒介发展涵摄的文化结构形变 / 057

(三)受众的用户(Prouser)身份转化 / 059

五、M 系统的业界表现 / 060

(一)香港 TVB 影视剧配音 / 060

(二)大陆影视剧配音 / 060

(三)大陆广告配音 / 061

(四)“大流量”网络主播 / 063

(五)人气主持人 / 063

(六)“学生”作品 / 065

第二节? A 系统:主体的“底气”与灵韵 / 065

一、与“知识体系”的大关系 / 067

(一)与语言学的关系 / 067

(二)与传播学的关系 / 074

(三)与社会学的关系 / 077

(四)与心理学的关系 / 081

(五)与政治学的关系 / 086

(六)与美学的关系 / 091

(七)与修辞学的关系 / 096

(八)与哲学的关系 / 099

(九)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 104

(十)与历史的关系 / 109

(十一)与逻辑学的关系 / 114

(十二)与外语的关系 / 123

二、与审美生活的大关系 / 127

第三节? C 系统:宗法性承传与常新性观照 / 136

一、C 系统的时代感 / 136

(一)与 M 系统“时代感”属性的区别 / 138

(二) C 系统“时代感”的体现 / 140

二、C 系统“时代感”的“问题”(Questions) / 142

(一)“提打挺松”的“因异”性 / 142

(二)“声挂前颚”的优与拙 / 145

(三)气息“三支点”理论 / 150

(四)气息的沉与浮 / 153

(五)“唇舌有力”的强弱场 / 155

(六)“情感”的表与达 / 1565

第二章? MAC 的运行机制 / 159

第一节? 各自为政 / 159

一、M 系统源于本心 / 159

二、A 系统提供依据和灵韵源泉 / 161

三、C 系统助力“信息性”工作 / 162

第二节? 多维统一 / 162

一、统一于“技巧” / 162

二、统一于“美” / 163

三、统一于“主体” / 163

四、统一于“创作目的” / 164

五、统一于“弱化” / 164

六、统一于真、善、美 / 165

七、统一于“这一”艺术类型 / 166

第四篇? MAC 应用法

第一章? MAC 应用原则 / 170

第一节? “时代感”的含义 / 171

第二节? 时代特征概说 / 172

第三节? 为何紧跟“时代感”? / 173

一、生存之必然 / 174

二、对“市场”的即时反应 / 176

三、记录“恰切”的播音历史 / 177

四、有利于主体关心世界事务 / 178

第四节? “时代感”精神的获得 / 178

一、业界、学界常互动 / 179

二、紧盯“市场”动态 / 180

第二章? MAC 应用方式 / 182

第一节? 一而二,二而一 / 182

第二节? “三句义”属性 / 185

第三章? MAC 应用方法 / 187

第一节? “丼字交叉法”:一般方法 / 187

一、“丼字交叉法”的含义 / 189

二、“强调”各有侧重 / 191

三、A 系统支持的差异性 / 191

四、“线段”MC / 192

五、“丼”字的实践追求:多专多能 / 193

六、为业者提供“可落实性”理论支持 / 193

第二节? 十五条路径:具体方法 / 195

一、目的导向 / 195

二、多重方案 / 198

三、媒介属性 / 201

四、预期效果 / 203

五、潜在“受众” / 206

六、画面节奏 / 207

七、音乐启迪 / 208

八、创作背景 / 209

九、教学方针 / 211

十、因材施教 / 212

十一、寓教于乐 / 213

十二、实践、理论“同一性” / 214

十三、沟通之道 / 216

十四、心理建设 / 219

十五、注重反馈 / 223

第五篇? MAC 如何可能、如何可行

第一章? 在对“在……中”的追问中 / 228

一、在对科学主义的反思中 / 228

二、在对“问题”提问者的提问中 / 229

三、在对第四次技术浪潮的回应中 / 230

四、在对专业群体“能量”被稀释的应对中 / 231

五、在对“矛盾”的回应中 / 232

第二章? “十性”保障 / 233

一、方法属性 / 233

二、指导性 / 234

三、有机性 / 235

四、稳定性 / 236

五、总括性 / 237

六、简洁性 / 237

七、可操作性 / 238

八、模型性 / 239

九、全局性 / 239

十、思想工具性 / 240

第六篇? MAC 应用的延展性

第一章? 以音乐为例 / 242

第二章? 以表演作比 / 244

第七篇? MAC 模型化属性

第一章? 古今对望 / 251

第二章? 未来畅游 / 255

附录 / 261

后? 记 / 297

致? 谢 / 299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