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集体协商的法治化构造
作者:吴延溢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ISBN:9787519763312
定价:¥75.00
绪 论 / 001
章 身份与契约:工资集体协商法治化构造的历史逻辑 / 040
节 实然性分析: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历史演进 / 041
一、古典自由主义时代:从劳资身份对立与抗争中开辟集体
协商的先河 / 042
二、国家规制主义时代:工资集体协商逐渐合法化 / 044
三、新自由主义时代:工资集体协商合法化治理的调整 / 047
四、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产生与发展 / 049
第二节 应然性分析:当代中国引入工资集体协商的时代诉求 / 053
一、经济结构的转型:基础性诉求 / 054
二、共享时代的到来:目标性诉求 / 058
第三节 必要性分析:为何要研讨工资集体协商的法治化构造 / 070
一、实践层面:工资集体协商治理过程中法治基因有待系统性培育 / 070
二、理论层面:需要实现对传统劳资私法理论的拓展和超越 / 073
第二章 立场与妥协:工资集体协商法治化构造的利益基础 / 076
节 利益化: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两个基本立场 / 077
一、主义立场:个体利益化及其缺陷 / 078
二、整体利益化:共和主义立场更切合共享发展理念 / 081
第二节 妥协:工资集体协商中利益博弈的基本形态 / 089
一、劳方与资方之间私人利益的博弈 / 090
二、劳资固有的私人利益与国家维护的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 / 095
三、劳动者本源性利益与工会派生性利益之间的博弈 / 100
四、劳动者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博弈 / 104
第三章 权利生发与权利配置:工资集体协商法治化构造的目标模式 / 111
节 “权利生发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构建的模式选择 / 111
一、基于法理逻辑的考察:权利本位还是权力本位 / 112
二、基于立法目标的分析:结果主义还是行为主义 / 114
三、基于价值取向的考察:劳动三权与产业民主 / 116
第二节 权利设定与平衡:协商各方权利配置的规范分析 / 125
一、协商发起权的供给与分配 / 127
二、消极结社权与“搭便车”者的区别对待 / 128
三、集体交涉权与集体议决权在不同主体间的分离与制约 / 130
四、协商邀约权与诚信应约义务的契合 / 131
五、一方知情权与另一方信息安全权的平衡 / 132
六、中止协商权的提起与集体协商的重启 / 134
七、集体协议生效决定权的归属 / 135
八、产业行动权在劳资双方的规制 / 137
九、相关权利的限制 / 138
第四章 域外样本与国内经验:工资集体协商权利供给的实证分析 / 140
节 多位阶权利构造:现代国家的共同追求 / 141
一、在宪法中提供相关基本权利制度的基础性支撑 / 142
二、劳动法典关于集体协商权利制度的系统性安排 / 143
三、通过专门法律对相关权利进行具体化规定 / 145
第二节 类型学分析:不同国家之间权利实现的差异性 / 146
一、在规范的可操作性上存在差别 / 146
二、在规范的完备性上存在差别 / 147
第三节 国内经验:当代中国权利制度供给的过去与未来 / 148
一、当代中国工资集体协商权利制度的演进 / 148
二、我国相关制度供给的可发展空间 / 151
第五章 有限与有效:工资集体协商中国家权力运行的法治化构造 / 157
节 有限性:工资集体协商中国家权力运行的消极法则 / 158
一、劳资契约自由的偏离与矫正:国家治理的法律边界 / 159
二、实体与程序:工资集体协商中国家权力运行的阈限 / 163
三、有限性的定量分析:工资集体协商政府治理的弹性区间 / 166
第二节 有效性:工资集体协商中国家权力运行的积极法则 / 168
一、超越古典主义:现代国家的发展呼唤权力运行的有效性 / 169
二、有效性的关键:落实政府在协商中的双重责任 / 173
三、效率、效益与效果:有效性的追求目标 / 177
第六章 比例与适度:工资集体协商法治化构造中的政府定位 / 182
节 多重身份: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 / 184
一、多元利益的保护者 / 185
二、多元利益的平衡或协调者 / 187
三、利益表达的促进者 / 188
四、利益冲突的调停者 / 189
五、工资集体协商的示范者 / 190
第二节 比例原则: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的功能定位 / 191
一、比例原则是行政法上的一项方法论原则 / 191
二、工资集体协商中政府行为的比例把握 / 196
第三节 “适度介入型”: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行政形态定位 / 198
一、适时拓展专门性行政主体进行依法行政 / 199
二、从外围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进行给付行政 / 204
三、通过三方机制和调解仲裁进行居间行政 / 208
四、对有损公共利益的罢工行为进行行政干预 / 213
第七章 工会与民间劳工组织:工资集体协商社会空间的法治化构造 / 217
节 合法与非法之间:国内民间劳工组织的作用 / 218
一、产生的必然性:基于治理理论的观察 / 218
二、运作机制:三方机制之外的“第四方机制” / 222
三、困境与展望:国内民间劳工NGO的可能性空间 / 225
第二节 全球化与本土化:国际劳工组织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影响 / 229
一、全球化背景下工资集体协商劳工标准的制定与落实 / 230
二、本土化语境下国际劳工标准在我国的适用现状与前瞻 / 235
第八章 一元与多元:工资集体协商解纷机制的法治化构造 / 244
节 谦抑与能动:司法救济机制的应然性塑造 / 245
一、司法谦抑是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基本品格 / 245
二、司法能动是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积极态度 / 249
第二节 整合与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创新及其法理限度 / 260
一、大调解: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多元化解纷机制 / 261
二、特征分析:大调解对传统解纷方式的超越 / 266
三、政策考量:大调解的必然生成及其发展限度 / 270
参考文献 / 276
后 记 /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