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土壤学概论

土壤学概论

作者:张金波 等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ISBN:9787030725431

定价:¥9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土壤学概论》共7章,分为土壤学基础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经典的土壤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第一章简要介绍土壤的概念、功能与重要性;第二章叙述土壤的三相组成和其物理、化学、微生物性质;第三章阐述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第四章介绍土壤中主要生源要素的循环过程。下篇主要阐述土壤功能和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与保护措施。第五章介绍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第六章阐述土壤生态环境功能;第七章叙述土壤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保护措施。《土壤学概论》结合土壤学的自然规律、土壤资源的特点和利用,以及著名土壤学家的奋斗历程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土壤学的热爱和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
作者简介
暂缺《土壤学概论》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n
“地理科学专业土壤学课程系列教材”前言 \n
前言 \n
上篇 土壤学基础 \n
第一章 绪论 3 \n
第一节 土壤和土壤圈 3 \n
一、土壤 3 \n
二、土壤圈 4 \n
第二节 土壤的功能 6 \n
一、土壤是人类社会发展*珍贵的自然资源 6 \n
二、土壤是农业生产*基本的基地 6 \n
三、土壤是生态环境的重要调节器 6 \n
第三节 土壤科学的发展概况 7 \n
一、古代朴素的土壤学认识 8 \n
二、近代土壤学科学观点 8 \n
三、现代土壤学科学观点 9 \n
第二章 土壤的基本组成与性质 10 \n
第一节 土壤的三相组成 10 \n
一、土壤固相组成 10 \n
二、土壤水分 12 \n
三、土壤空气 12 \n
四、土壤生物 13 \n
第二节 土壤有机质 15 \n
一、土壤有机质的定义 15 \n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 15 \n
三、土壤有机质的形成与累积 16 \n
四、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19 \n
五、土壤有机质的作用 20 \n
第三节 土壤物理性质 21 \n
一、土壤颗粒与质地 22 \n
二、土壤孔隙性质与结构 25 \n
三、土壤水分特征 27 \n
四、土壤通气性 31 \n
五、土壤热量 32 \n
六、土壤颜色 34 \n
第四节 土壤化学性质 35 \n
一、土壤胶体 35 \n
二、土壤酸碱性 39 \n
三、土壤氧化还原反应 41 \n
四、土壤中的沉淀溶解和络合解离反应 44 \n
第五节 土壤微生物性质 46 \n
一、土壤微生物的组成 46 \n
二、土壤微生物的分布 51 \n
第三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60 \n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60 \n
一、成土因素学说的提出与发展 60 \n
二、成土因素在土壤发生中的作用 61 \n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 64 \n
一、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64 \n
二、自然土壤形成过程 65 \n
三、人为土壤形成过程 69 \n
第三节 土壤发育 70 \n
一、土壤个体发育 70 \n
二、土壤系统发育和土壤演替 71 \n
三、土壤发育的具体表现——土壤剖面形态特征 71 \n
第四节 土壤分类 74 \n
一、土壤分类概述 74 \n
二、中国土壤发生分类 76 \n
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78 \n
第五节 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81 \n
一、暗棕壤 81 \n
二、棕壤 83 \n
三、黄棕壤 83 \n
四、黄褐土 84 \n
五、红壤 85 \n
六、黄壤 86 \n
七、砖红壤 87 \n
八、黑土 89 \n
九、黑钙土 90 \n
十、栗钙土 91 \n
十一、棕钙土 92 \n
十二、灰钙土 93 \n
第六节 土壤地理分布规律 94 \n
一、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94 \n
二、土壤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96 \n
三、土壤地域性分布规律 96 \n
第四章 土壤主要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0 \n
第一节 土壤碳循环 101 \n
一、土壤碳的组成与性质 101 \n
二、土壤碳的内循环 104 \n
三、土壤碳循环的关键过程 104 \n
第二节 土壤氮循环 105 \n
一、土壤氮库 107 \n
二、土壤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07 \n
第三节 土壤磷循环 110 \n
一、土壤磷的形态 110 \n
二、土壤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12 \n
三、土壤磷循环的重要过程 112 \n
第四节 土壤硫循环 114 \n
一、土壤中硫含量和形态 115 \n
二、土壤中硫的循环和转化 115 \n
第五节 土壤微量元素 118 \n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数量和影响因素 118 \n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 118 \n
三、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循环 119 \n
下篇 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 \n
第五章 土壤与农业生产 123 \n
第一节 土壤与农业区划 123 \n
一、土壤区划 123 \n
二、农业区划 125 \n
第二节 土壤养分供应与调控 127 \n
一、植物营养的基础定律 127 \n
二、土壤氮素供应与调控 132 \n
三、土壤磷素供应与调控 135 \n
四、土壤钾素 136 \n
五、土壤硫、钙、镁元素 137 \n
六、土壤微量元素 137 \n
第三节 土壤与水肥管理措施 138 \n
一、土壤与农田水分管理 138 \n
二、土壤与肥料管理 141 \n
第六章 土壤与环境 148 \n
第一节 土壤自净作用与土壤污染 148 \n
一、土壤自净作用 148 \n
二、土壤污染 151 \n
三、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154 \n
四、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 156 \n
第二节 农田面源污染与治理措施 159 \n
一、农田面源污染及其危害 160 \n
二、农田土壤面源污染的发生过程 162 \n
三、农田面源污染的主要研究方法 163 \n
四、农田土壤面源污染的防治策略与治理措施 164 \n
第三节 土壤氨挥发与大气环境质量 168 \n
一、大气中氨的存在形态和浓度水平 168 \n
二、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70 \n
三、氨排放 171 \n
四、农田土壤氨挥发 174 \n
五、农田氨减排的技术与建议 176 \n
第四节 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177 \n
一、全球气温变化及其负面影响 178 \n
二、温室气体与全球变暖 178 \n
三、土壤温室气体排放 179 \n
四、土壤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182 \n
第五节 土壤碳库与全球变化 184 \n
一、土壤碳库的储量与分布 184 \n
二、土壤碳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 186 \n
三、土壤固碳的主要措施 188 \n
第六节 土壤与生物多样性 191 \n
一、土壤生物多样性 191 \n
二、土壤与地上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192 \n
三、面向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壤生境保护措施 194 \n
第七节 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及其生态意义 197 \n
一、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形成机制 198 \n
二、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因素 198 \n
三、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生态意义 200 \n
第七章 土壤资源保护 201 \n
第一节 土壤资源概述 201 \n
一、土壤资源的基本特点 202 \n
二、我国土壤资源的主要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203 \n
三、土壤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基本途径 205 \n
第二节 土壤盐碱化与盐碱土的利用措施 206 \n
一、盐碱土的定义 207 \n
二、盐碱土形成机理 209 \n
三、盐碱土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 212 \n
四、盐碱土障碍消减与高效利用 213 \n
第三节 土壤酸化与酸性土壤的利用措施 215 \n
一、酸性土壤的定义与分布 215 \n
二、酸性土壤的成因 215 \n
三、酸性土壤的主要障碍因子 219 \n
四、酸性土壤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221 \n
第四节 土地荒漠化与治理 223 \n
一、土地荒漠化现状 223 \n
二、荒漠化的类型 224 \n
三、荒漠化的成因、形成过程和危害 225 \n
四、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则 227 \n
五、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 227 \n
第五节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 230 \n
一、土壤侵蚀类型 230 \n
二、土壤侵蚀的危害及分布 232 \n
三、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 233 \n
四、水土保持 236 \n
第六节 东北黑土退化与保护措施 238 \n
一、东北黑土地的战略地位 238 \n
二、东北黑土的分布 239 \n
三、东北黑土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239 \n
四、东北黑土退化现象 241 \n
五、东北黑土资源保护 243 \n
第七节 土壤地力衰退与培育 245 \n
一、土壤地力与土壤肥力 245 \n
二、优质土壤的特点 247 \n
三、我国耕地地力现状 248 \n
四、土壤地力对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及其空间分布 249 \n
五、土壤地力培育技术与措施 251 \n
第八节 湿地退化与保护 253 \n
一、湿地类型 254 \n
二、我国湿地分布 256 \n
三、湿地土壤的特点 257 \n
四、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258 \n
五、我国湿地资源面临的问题 261 \n
六、湿地资源保护 263 \n
第九节 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特征与修复技术 264 \n
一、设施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264 \n
二、设施种植业的意义 264 \n
三、我国设施种植业现状 265 \n
四、设施种植业存在的问题 265 \n
五、设施种植业退化土壤修复方法 267 \n
参考文献 271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