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方卫平学术文存 第五卷 理论逻辑与文学空间

方卫平学术文存 第五卷 理论逻辑与文学空间

作者:方卫平

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12-01

ISBN:9787570117703

定价:¥28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该文集涵盖了作者近30年的创作作品,全书共分10卷,其中既包括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史论等学术论文,又收录其随笔散文等文学作品,全面体现了作者作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在理论研究与文学实践中的突出贡献。该文集凝结了作者三十余年来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以及深邃的理论思考,在学术观念、研究方法、文学观点、理论体系等方面,均对当今儿童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
  方卫平,祖籍湖南省湘潭县,1961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77年考入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读本科,1984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88年任讲师,1994年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儿童文学系主任等。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育史与儿童文献》杂志国际学术委员,鲁东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研究与评论,出版个人著作多种;在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数百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介。主编有“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增补卷10卷)、“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译丛”、“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选评有“方卫平精选儿童文学读本”、“方卫平精选少年文学读本”、“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主编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合作主编《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等。
目录
通论
童年: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
儿童文学不应“与童年为敌”
从发生认识论看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儿童文学本体观的倾斜及其重建
儿童文学: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
儿童文学文本结构分析
论儿童审美心理建构对儿童文学文本构成形态的影响
经典·经典意识
从经典到新经典
略论儿童文学的深度及其实现方式
略谈儿童文学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儿童文学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位置
简论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恐怖美学及其艺术策略
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略谈开展儿童文学的创作心理研究
幼儿文学:可能的艺术空间
——当代外国幼儿文学给我们的启示
论幼儿文学的特性
当代话语和当代体系
——一个时代的理论和批评应该担负的职责
分论
亲爱的世界
——谈儿歌与日常生活的艺术联系
论童话及其当代价值
童话的立体结构与创新
少儿历险小说的历史与特质
确立少儿散文的评论意识和理论话语
故事性与口语化
没有一座桥能像一本书
——关于“桥梁书”
现状与未来:关于国内外图画书研究的一种观察与思考
理论与批评
早慧的年代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回眸之一
回归正途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回眸之二
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现状的初步考察
商业浪潮冲击下的文化绿洲
近年儿童文学研究观感
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
批评的挣扎
抵抗庸俗文化,批评可以做什么
幼儿文学的理论自觉
——评《幼儿文学ABc》
读曹文轩的《论“成长小说”》
在阅读与诠释之间
评论《电脑多媒体时代中童话创作的延展与变貌》
青春的出场
一份青春时代的学术记录
——“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序
《台湾儿童文学理论馆》总序
“思想猫”的步履:十年携手,十年砥砺
西方学术资源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儿童文学接受之维
第一章 导论:走向接受之维
一 20世纪:读者的复活
二 历史一瞥
三 面向当代理论现实的思考
第二章 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对话
一 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
二 创作的预设
三 儿童接受动机初探
四 对话姿态
第三章 文学能力及其结构
一 有准备的读者
二 文学能力与智力结构
三 文学能力的三个层面
四 “语言-符号”能力的重要性
第四章 文学能力的动态建构
一 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
二 生理机制的发展与生理能量的作用
三 心理机制与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 文化造型
五 文学经验的累积
六 文学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建构
第五章 文本及其存在方式
一 文本的两种传播形式
二 文本的立体结构:语音、语象、意味
三 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四 文本价值的多元化
第六章 文本与接受
一 接受:文本的再建
二 接受水平的三位级差
三 下位接受与上位接受
四 接受偏离与背叛
第七章 接受的现实分化
一 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差异及其分化
二 年龄变量
三 性别差异
四 智力因素
五 其他变量所导致的接受分化
第八章 接受与社会文化场
一 “场”概念的引入
二 家庭与学校
三 同辈群体和青少年亚文化
四 当代艺术文化场
第九章 接受与当代儿童文学艺术实践
一 当代儿童文学的接受疑难
二 寻求新的视野融合
三 探索性作品所表达的接受观念
四 结束语:走向新的接受时代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