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集成设计方法
作者:崔愷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6-01
ISBN:9787564195823
定价:¥15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本书在梳理国内外绿色建筑设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气候认知入手,分析了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内涵及其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空间形态设计是公共建筑实现气候适应的核心环节”的观点;依循公共建筑及其环境的层级结构,并结合建筑设计创作的工作内容及过程特点,从场地总体形态布局、建筑单体空间形态组织、单一空间设计、建筑外围护介质与室内空间分隔四个方面逐级递进地揭示了公共建筑从总体到局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主要内容及其策略方法;从设计探索与性能模拟评估的互动,和建筑工程设计的多专业协作等方面展现了绿色公共建筑集成化设计的过程及协同要素;面向数字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探讨了运算技术在气候适应型建筑空间形态设计中的运用及其前景。
作者简介
韩冬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与教学。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出版《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等专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奖30余项。2011年获评江苏省设计大师。
目录
总序
前言
1 概论
1.1 绿色建筑设计发展概要
1.2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认知
1.2.1 气候的差异性
1.2.2 气候的相对性
1.2.3 建筑与气候的辩证关联
1.3 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内涵及其面临的问题
1.3.1 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内涵
1.3.2 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空间形态设计是公共建筑实现气候适应的核心环节
1.4.1 “气候调节-建筑能耗-空间形态”相互作用的机理
1.4.2 空间形态设计的绿色意义
2 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场地总体形态布局
2.1 建筑场地的微气候分析
2.1.1 气候的尺度
2.1.2 场地微气候的基本概念
2.1.3 场地微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数理模型
2.1.4 场地微气候模拟分析的技术工具
2.1.5 设计视角的场地微气候评估
2.2 适应并调节场地微气候的建筑总体形态布局原则
2.3 适应并调节气候的建筑总体形态布局策略
2.3.1 调适气候的建筑肌理类型
2.3.2 建筑总体布局中的方位和密度
2.3.3 基于光热环境调节的建筑场地布局
2.3.4 基于风环境调节的建筑布局
2.3.5 室外空间的充分利用与气候调节
2.4 基于生物气候机理的地形利用与地貌重塑
2.4.1 起伏地形利用与塑造
2.4.2 水体利用与塑造
2.4.3 景观与植被
项目实例1——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
项目实例2——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时办公区
项目实例3——高碑店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
项目实例4——华为西安全球交换技术中心及软件工厂
项目实例5——宁波太平鸟高新区男装办公楼
项目实例6——天目湖游客服务区展示中心
项目实例7——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3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建筑空间形态组织
3.1 气候与建筑能耗管理语境下的空间分类
3.1.1 公共建筑空间的性能分类与能耗分级
3.1.2 从功能分类到性能分类
3.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组织及设计策略
3.2.1 适应气候的公共建筑空间类型
3.2.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组织原则
3.3 适应气候的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组织方法
3.3.1 优先布置适应气候的普通性能空间
3.3.2 充分利用融入自然的低能耗空间
3.3.3 合理设置调节微气候的过滤性空间
3.3.4 基于需求应对气候要素的空间形态组织
3.4 因时而变的气候适应型空间组织
3.4.1 时间维度的影响因素
3.4.2 建筑空间形态因时而变的策略
项目实例8——哈尔滨华润万象汇
项目实例9——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办公楼
项目实例10——瑞典怀特建筑师事务所办公楼
项目实例11——瑞典皇家工学院南校区综合教学楼
项目实例12——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楼
项目实例13——雄安设计中心
项目实例14——上海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
项目实例15——上海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办公楼
项目实例16——遂宁宋瓷文化中心
项目实例17——常州港华燃气调度服务中心
项目实例18——苏州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
项目实例19——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项目实例20——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
项目实例21——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基因工程产业创新中心
项目实例22——深圳建科院大楼
项目实例23——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项目实例24——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4 单一空间的气候优化设计
4.1 单一空间气候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普通性能空间是单一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
4.1.2 “量-形-性-质-时”统筹设计
4.2 单一空间气候优化设计的一般方法
4.2.1 空间形状
4.2.2 增设气候调节空间
4.2.3 门窗洞口
4.3 建筑结构、设备及部分使用空间的集成
4.3.1 结构与设备空间的集成
4.3.2 结构、围护与部分辅助性空间及家具的集成
4.3.3 响应气候的集成化设计策略
项目实例25——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项目实例26——瑞典皇家工学院新图书馆
项目实例27——若尔盖县下热尔村小学校学生宿舍
项目实例28——北京动物园水禽馆
项目实例29——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1、2、3号楼
项目实例30——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主展馆
项目实例31——岳阳县第三中学风雨操场兼报告厅
项目实例32——贵安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
5 适应性导向的外围护介质与空间分隔
5.1 外围护介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5.1.1 建筑外围护介质的基本功能类型
5.1.2 适应性调节表皮的功能转换
5.1.3 适应性调节不同能量转化
5.1.4 适应性调节的驱动形式
5.1.5 响应时节周期的适应性调节
5.1.6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介质类型及驱动方式
5.2 室内分隔作为内部环境性能的调节介质
5.2.1 室内分隔介质的功能类型
5.2.2 空间分隔介质的适应性调节方式
5.2.3 室内分隔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的动态设计
前言
1 概论
1.1 绿色建筑设计发展概要
1.2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认知
1.2.1 气候的差异性
1.2.2 气候的相对性
1.2.3 建筑与气候的辩证关联
1.3 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内涵及其面临的问题
1.3.1 气候适应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内涵
1.3.2 公共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1.4 空间形态设计是公共建筑实现气候适应的核心环节
1.4.1 “气候调节-建筑能耗-空间形态”相互作用的机理
1.4.2 空间形态设计的绿色意义
2 基于微气候调节的场地总体形态布局
2.1 建筑场地的微气候分析
2.1.1 气候的尺度
2.1.2 场地微气候的基本概念
2.1.3 场地微气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数理模型
2.1.4 场地微气候模拟分析的技术工具
2.1.5 设计视角的场地微气候评估
2.2 适应并调节场地微气候的建筑总体形态布局原则
2.3 适应并调节气候的建筑总体形态布局策略
2.3.1 调适气候的建筑肌理类型
2.3.2 建筑总体布局中的方位和密度
2.3.3 基于光热环境调节的建筑场地布局
2.3.4 基于风环境调节的建筑布局
2.3.5 室外空间的充分利用与气候调节
2.4 基于生物气候机理的地形利用与地貌重塑
2.4.1 起伏地形利用与塑造
2.4.2 水体利用与塑造
2.4.3 景观与植被
项目实例1——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
项目实例2——雄安市民服务中心企业临时办公区
项目实例3——高碑店龙湖超低能耗建筑主题馆
项目实例4——华为西安全球交换技术中心及软件工厂
项目实例5——宁波太平鸟高新区男装办公楼
项目实例6——天目湖游客服务区展示中心
项目实例7——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馆
3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建筑空间形态组织
3.1 气候与建筑能耗管理语境下的空间分类
3.1.1 公共建筑空间的性能分类与能耗分级
3.1.2 从功能分类到性能分类
3.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组织及设计策略
3.2.1 适应气候的公共建筑空间类型
3.2.2 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组织原则
3.3 适应气候的公共建筑空间形态组织方法
3.3.1 优先布置适应气候的普通性能空间
3.3.2 充分利用融入自然的低能耗空间
3.3.3 合理设置调节微气候的过滤性空间
3.3.4 基于需求应对气候要素的空间形态组织
3.4 因时而变的气候适应型空间组织
3.4.1 时间维度的影响因素
3.4.2 建筑空间形态因时而变的策略
项目实例8——哈尔滨华润万象汇
项目实例9——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设计院办公楼
项目实例10——瑞典怀特建筑师事务所办公楼
项目实例11——瑞典皇家工学院南校区综合教学楼
项目实例12——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创新科研示范楼
项目实例13——雄安设计中心
项目实例14——上海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
项目实例15——上海巴士一汽停车库改造——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新办公楼
项目实例16——遂宁宋瓷文化中心
项目实例17——常州港华燃气调度服务中心
项目实例18——苏州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
项目实例19——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项目实例20——武汉天河机场T3航站楼
项目实例21——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基因工程产业创新中心
项目实例22——深圳建科院大楼
项目实例23——海口市民游客中心
项目实例24——昆明市工人文化宫
4 单一空间的气候优化设计
4.1 单一空间气候优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4.1.1 普通性能空间是单一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点
4.1.2 “量-形-性-质-时”统筹设计
4.2 单一空间气候优化设计的一般方法
4.2.1 空间形状
4.2.2 增设气候调节空间
4.2.3 门窗洞口
4.3 建筑结构、设备及部分使用空间的集成
4.3.1 结构与设备空间的集成
4.3.2 结构、围护与部分辅助性空间及家具的集成
4.3.3 响应气候的集成化设计策略
项目实例25——玉树康巴艺术中心
项目实例26——瑞典皇家工学院新图书馆
项目实例27——若尔盖县下热尔村小学校学生宿舍
项目实例28——北京动物园水禽馆
项目实例29——上海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1、2、3号楼
项目实例30——扬州世界园艺博览会主展馆
项目实例31——岳阳县第三中学风雨操场兼报告厅
项目实例32——贵安清控人居科技示范楼
5 适应性导向的外围护介质与空间分隔
5.1 外围护介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5.1.1 建筑外围护介质的基本功能类型
5.1.2 适应性调节表皮的功能转换
5.1.3 适应性调节不同能量转化
5.1.4 适应性调节的驱动形式
5.1.5 响应时节周期的适应性调节
5.1.6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介质类型及驱动方式
5.2 室内分隔作为内部环境性能的调节介质
5.2.1 室内分隔介质的功能类型
5.2.2 空间分隔介质的适应性调节方式
5.2.3 室内分隔适应不同使用场景的动态设计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