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田硫酸盐还原菌生态特性及其应用魏利,郝天伟,李春颖,曹振锟 著本书主要围绕油田硫酸盐还原菌展开,首先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组成、生态分布规律及检测方法;其次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的代谢途径和关键蛋白;再次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最后介绍了硫酸盐还原菌在微生物采油、污水处理及其他环保领域的应用。本书内容翔实、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可供从事油田环境污染治理、油田污水处理等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可供高等学校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物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
石油储运基础知识吴世逵 编《石油储运基础知识》自2006年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多次重印,累计已发行近两万册。书中内容包括五大模块:石油组成与性质、石油储罐、石油计量、石油储运与装卸、石油储运管理。重点介绍油罐的类型及构成、各种运输方式及装卸设施、石油计量、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数量管理等石油储运基本知识,同时简单介绍了加油站管理知识。《石油储运基础知识》可作从事石油储运、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石化商品销售等工作的一线劳动者和技术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石油院校的非储运工程专业学生的教材。
-
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技术魏发林 著油田开发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适用的开发技术是推动油田开发业务不断向前发展的。只有始终站在油田开发技术的前沿,根据不同油藏的地质特点和开发阶段,围绕提高采收率和率,加强技术攻关,集成配套技术,才能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油田高益的开发。本书阐述了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化学体系和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物理模拟技术结了深部液流转向与调驱方案优化设计和地面配套工艺技术,介绍了典型区块应用实例行了技术。
-
全球典型致密油盆地地质特征罗群 著致密油是油气资源的重要接替领域。中国的致密油丰富但探明率很低,亟须借鉴世界各国的理论、技术和经验。本书从全球视域角度,从致密油形成的区域背景、构造沉积条件、生排烃演化、储集成藏机制、富集模式、分布特征等方面,系统研究、对比结了中国与美国及全球其他主要致密油国家典型盆地致密油成藏富集机理和分布规律,指出了中国致密油面临的挑战和对策。视野、观点新颖、信息量大、指导性强是本书的特点。本书可供油气领域,尤其是规油气勘探领域的科技人员、高校师生、管理人员和油田勘探人员参考使用。
-
空气火驱开发技术关文龙本书阐述了火驱室内实验和火驱技术原理,总结了火驱的油藏工程优化以及火驱开发关键配套工艺技术,介绍了火驱开发实例和工业化推广以及下步攻关方向。本书可供油气田开发科研人员、生产人员及相关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
中国油气开发战略唐玮 著本书主要研究中国油气开发行业面临的内外部形势,以及油价、供需、政策等因素对中长期发展的影响,不同类型油气藏开发技术、开发潜力,从而形成对国内油气开发形势体认识,提出我国油气田开发体发展趋势和整体战略。
-
超深复杂应力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蒋廷学 等 著《超深复杂应力碳酸盐岩储层深穿透酸压技术》详细阐述了在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改造过程中的储层地质特征、复杂构造带应力场特征、酸压裂缝扩展规律、高温压裂酸化工作液体系、深穿透酸压工艺技术及应用案例。对国内外超深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改造技术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回顾。在复杂断裂带地应力场模拟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酸蚀裂缝扩展机理、超深层酸蚀裂缝导流能力作用机制和深穿透裂缝形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多项原创性新技术,如纵向深穿透酸压、屏蔽保护自支撑酸压等技术,对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改造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
文96储气库 设计案例刘中云 编著本书详细叙述了枯竭油气藏型储气库开发建设过程中的典型案例文96储气库的开发建设知识,包括设计思路及规模、流程图及平面布置、主要设备技术规格书、设计难点及亮点、现场施工、引用规范法规、其他专业描述及特点,以及文96储气库设计成果总结等方面的内容。
-
有限元方法入门[美] J.N.雷迪 著本书介绍了有限元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步骤及其计算机实现方法,着重给出了一维和二维典型问题的有限元模型,及其在相关力学问题如弹性变形、固有振动、瞬态响应、黏性不可压流动等实际问题上的典型应用。本书可供力学、石油、航空航天、机械、土木、矿业、水利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有限元方法的教材。
-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碎屑岩沉积储层研究图集施振生,孙莎莎,郭长敏,吴长江 编本书系统整理与总结了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的构造背景、地层组成及划分、主要岩石类型及沉积构造类型与特征(生物成因构造、化学成因构造和物理成因构造),精选大量野外露头照片和典型井岩心照片,识别出混积型碳酸盐岩缓坡沉积体系、滩坝沉积体系、河流一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四种沉积体系类型,阐述不同沉积体系的平面分布差异和纵向演化特征,揭示其形成分布受构造活动、古地形、湖平面变化、多物源等多种因素的控制,不同因素差异造成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差异。本书可供从事油气勘探和开发的地质工作者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