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与预警实用技术
作者:郁建桥,张涛
出版社: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12-01
ISBN:9787563062805
定价:¥79.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与预警实用技术》介绍了其中监测网络优化、总量动态核定与监控、累积性风险预警、污染物溯源等技术的研究进展,对太湖水污染物总量监控网络、主要入湖河流污染物总量、基于氮磷总量监控的累积性风险预警与管理技术体系、基于同位素分析与GIS的营养物溯源技术等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与预警实用技术》为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为排污许可证核定发放提供水污染物总量监测、评估、计算信息和方法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可供从事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等相关领域的技术、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江苏省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与预警实用技术》作者简介
目录
第一章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现状
1.1 江苏省太湖流域基本状况
1.2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十一五”期间)
1.2.1 湖体水质
1.2.2 湖体蓝藻发生情况
1.2.3 环湖河流水质
1.3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形势及管理现状(“十一五”期间)
第二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现状及湖体自动监测体系构建
2.1 主要水污染物
2.2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现状
2.2.1 主要水污染物入湖总量核定方法研究现状
2.2.2 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现状
2.2.3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面临的新形势
2.3 太湖湖体水环境自动监测体系构建
2.3.1 太湖湖体水环境自动监测体系
2.3.2 太湖湖体自动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2.3.3 太湖湖体水质监控网络构建
2.3.4 浮标预警站建设
第三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环境物总量监控
3.1 典型汇水通道主要水污染物入湖总量监控体系构建
3.1.1 典型汇水通道水环境监测网络现状
3.1.2 典型汇水通道水环境监测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3.1.3 典型汇水通道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
3.1.4 典型汇水通道的主要水污染物入湖总量核定
3.2 重要控制断面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体系构建
3.2.1 重要控制断面水环境监测网络现状
3.2.2 重要控制断面水环境监测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3.2.3 重要控制断面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
3.2.4 重要控制断面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
3.3 控制单元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体系构建
3.3.1 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及控制单元划分情况
3.3.2 基于控制单元的总量减排监测体系构建
3.3.3 典型控制单元总量监测体系构建
3.3.4 控制单元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
第四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入湖总量动态评估
4.1 模型构建
4.1.1 模型结构
4.1.2 水动力模型
4.1.3 水质模型
4.1.4 水质边界及初始条件
4.2 模型概化及初始化设置
4.2.1 模型概化
4.2.2 初始状况设置
4.3 交叉节点及旁侧人流处理
4.4 模型参数率定
4.4.1 模型精度评判指标
4.4.2 水动力模拟
4.4.3 水质模拟
4.4.4 模型精度验证
4.5 模型应用
4.5.1 规划年份模拟
4.5.2 江苏省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物浓度计算
第五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绩效评估方法
5.1 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5.1.1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5.1.2 水环境质量变化演变
5.2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
5.2.1 评估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5.2.2 评估体系构建方法的确立
5.2.3 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5.2.4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
5.3.1 评估界定
5.3.2 责任与评估主体
5.3.3 环境绩效考核方案的应用
5.3.4 环境绩效评估方案的应用
第六章 主要水污染物累积性环境风险预警技术
6.1 累积性环境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
6.1.1 累积性环境风险
6.1.2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价发展
6.1.3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6.1.4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应用
6.1.5 TMDL技术相关背景
6.2 基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目标管理的累积性环境风险研究
6.2.1 累积概率曲线计算方法
6.2.2 累积性环境风险分级方法
6.2.3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构建
6.2.4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6.2.5 基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目标管理的累积性环境风险预警方法体系简易技术
6.3 典型入湖河流主要水污染物最大日负荷量(TMDL)核定技术与污染负荷消减方案
6.3.1 主要水污染物TMDL方案研发框架
6.3.2 流域污染负荷模型
6.3.3 wASP水质机理模型
6.3.4 基于污染负荷历时曲线的统计学模型
第七章 氮磷同位素、生物源示踪溯源技术研究及综合应用
7.1 污染现状调查
7.1.1 调查区域范围
7.1.2 社会经济调查
7.1.3 环境现状调查
7.2 面源污染负荷核算
7.2.1 面源污染入河负荷分析
7.2.2 面源污染负荷核算软件开发
7.2.3 典型区域面源污染负荷核算
7.3 氮磷累积性风险溯源分析技术
7.3.1 营养物累积性风险同位素法溯源
7.3.2 营养物累积性风险生物法溯源
7.4 面源污染点源化GIS技术建立
第八章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与预警技术的应用
8.1 典型汇水通道入湖总量核定
8.1.1 殷村港入湖通量核定
8.1.2 “十二五”殷村港河总量控制目标
8.2 典型控制单元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应用
8.2.1 典型控制单元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测应用
8.2.2 与控制单元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理论测算值比较
附录
参考文献
1.1 江苏省太湖流域基本状况
1.2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十一五”期间)
1.2.1 湖体水质
1.2.2 湖体蓝藻发生情况
1.2.3 环湖河流水质
1.3 江苏省太湖流域水环境形势及管理现状(“十一五”期间)
第二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现状及湖体自动监测体系构建
2.1 主要水污染物
2.2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现状
2.2.1 主要水污染物入湖总量核定方法研究现状
2.2.2 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体系现状
2.2.3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面临的新形势
2.3 太湖湖体水环境自动监测体系构建
2.3.1 太湖湖体水环境自动监测体系
2.3.2 太湖湖体自动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2.3.3 太湖湖体水质监控网络构建
2.3.4 浮标预警站建设
第三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环境物总量监控
3.1 典型汇水通道主要水污染物入湖总量监控体系构建
3.1.1 典型汇水通道水环境监测网络现状
3.1.2 典型汇水通道水环境监测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3.1.3 典型汇水通道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
3.1.4 典型汇水通道的主要水污染物入湖总量核定
3.2 重要控制断面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体系构建
3.2.1 重要控制断面水环境监测网络现状
3.2.2 重要控制断面水环境监测网络存在问题分析
3.2.3 重要控制断面水环境监测网络体系构建
3.2.4 重要控制断面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
3.3 控制单元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监控体系构建
3.3.1 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及控制单元划分情况
3.3.2 基于控制单元的总量减排监测体系构建
3.3.3 典型控制单元总量监测体系构建
3.3.4 控制单元的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
第四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入湖总量动态评估
4.1 模型构建
4.1.1 模型结构
4.1.2 水动力模型
4.1.3 水质模型
4.1.4 水质边界及初始条件
4.2 模型概化及初始化设置
4.2.1 模型概化
4.2.2 初始状况设置
4.3 交叉节点及旁侧人流处理
4.4 模型参数率定
4.4.1 模型精度评判指标
4.4.2 水动力模拟
4.4.3 水质模拟
4.4.4 模型精度验证
4.5 模型应用
4.5.1 规划年份模拟
4.5.2 江苏省环太湖河流入湖污染物浓度计算
第五章 太湖流域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绩效评估方法
5.1 太湖流域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5.1.1 水污染物排放情况
5.1.2 水环境质量变化演变
5.2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
5.2.1 评估体系构建思路及原则
5.2.2 评估体系构建方法的确立
5.2.3 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
5.2.4 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5.3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减排环境绩效评估体系的实施
5.3.1 评估界定
5.3.2 责任与评估主体
5.3.3 环境绩效考核方案的应用
5.3.4 环境绩效评估方案的应用
第六章 主要水污染物累积性环境风险预警技术
6.1 累积性环境风险国内外研究进展
6.1.1 累积性环境风险
6.1.2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价发展
6.1.3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程序
6.1.4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应用
6.1.5 TMDL技术相关背景
6.2 基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目标管理的累积性环境风险研究
6.2.1 累积概率曲线计算方法
6.2.2 累积性环境风险分级方法
6.2.3 累积性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构建
6.2.4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
6.2.5 基于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目标管理的累积性环境风险预警方法体系简易技术
6.3 典型入湖河流主要水污染物最大日负荷量(TMDL)核定技术与污染负荷消减方案
6.3.1 主要水污染物TMDL方案研发框架
6.3.2 流域污染负荷模型
6.3.3 wASP水质机理模型
6.3.4 基于污染负荷历时曲线的统计学模型
第七章 氮磷同位素、生物源示踪溯源技术研究及综合应用
7.1 污染现状调查
7.1.1 调查区域范围
7.1.2 社会经济调查
7.1.3 环境现状调查
7.2 面源污染负荷核算
7.2.1 面源污染入河负荷分析
7.2.2 面源污染负荷核算软件开发
7.2.3 典型区域面源污染负荷核算
7.3 氮磷累积性风险溯源分析技术
7.3.1 营养物累积性风险同位素法溯源
7.3.2 营养物累积性风险生物法溯源
7.4 面源污染点源化GIS技术建立
第八章 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控与预警技术的应用
8.1 典型汇水通道入湖总量核定
8.1.1 殷村港入湖通量核定
8.1.2 “十二五”殷村港河总量控制目标
8.2 典型控制单元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应用
8.2.1 典型控制单元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监测应用
8.2.2 与控制单元主要水污染物总量理论测算值比较
附录
参考文献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