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苏北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研究:基于淮安市的分析
作者:史修松
出版社: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9-01
ISBN:9787564628260
定价:¥28.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苏北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研究 基于淮安市的分析》梳理了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基本状况、集聚能力和辐射功能,提出了淮安建设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路径与对策。《苏北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研究 基于淮安市的分析》可供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领域的理论研究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史修松,江苏泗阳人,博士,硕士生导师,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淮安市2011年“533人才工程”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2012年.“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淮阴工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带头人。2008年在东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08—2011年在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2012年在澳大利亚James Cook大学做访问学者。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产业经济、科技政策与管理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一部,主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获得多项市厅级优秀成果奖。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特色
2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研究理论基础
2.1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
2.2 区域中心城市集聚理论
2.3 区域中心城市辐射理论
2.4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
2.5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机理
2.6 城市带动能力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3 淮安市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分析
3.1 地域优势与自然资源
3.2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
3.3 经济基础与文化旅游
3.4 城市要素与服务功能
3.5 中心区位与周边商业
3.6 本章小结
4 淮安市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力分析
4.1 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
4.2 淮安市的中心性地理优势
4.3 淮安市的中心性制约因素
4.4 淮安市的集聚能力与测度
4.5 淮安市经济集聚效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淮安市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分析
5.1 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5.2 淮安市辐射能力测度方法
5.3 淮安市辐射能力测度结果
5.4 淮安市辐射能力影响因素
5.5 淮安市辐射能力提升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淮安市集聚与辐射功能提升路径
6.1 提升人才集聚带动功能
6.2 构建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6.3 加快城市产业集群发展
6.4 加快中心城市文化建设
6.5 本章小结
7 淮安建成苏北制造业集聚基地比较分析
7.1 区域制造业总量比较分析
7.2 区域制造业结构比较分析
7.3 区域制造业发展能力分析
7.4 苏北五市制造业比较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淮安建成苏北制造业集聚基地路径
8.1 加强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8.2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8.3 培育优势战略新兴产业
8.4 营造区域合作开放环境
8.5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8.6 增强专业产业集聚功力
8.7 本章小结
9 淮安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对策
9.1 苏北本科高校发展战略比较
9.2 苏北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政策
9.3 苏北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
9.4 淮安高校高层次人才环境优化
9.5 本章小结
附录 2002~2013年苏北五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后记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特色
2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研究理论基础
2.1 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内涵
2.2 区域中心城市集聚理论
2.3 区域中心城市辐射理论
2.4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
2.5 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机理
2.6 城市带动能力影响因素
2.7 本章小结
3 淮安市区域中心城市区位分析
3.1 地域优势与自然资源
3.2 城市交通与基础设施
3.3 经济基础与文化旅游
3.4 城市要素与服务功能
3.5 中心区位与周边商业
3.6 本章小结
4 淮安市区域中心城市集聚力分析
4.1 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
4.2 淮安市的中心性地理优势
4.3 淮安市的中心性制约因素
4.4 淮安市的集聚能力与测度
4.5 淮安市经济集聚效应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淮安市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分析
5.1 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5.2 淮安市辐射能力测度方法
5.3 淮安市辐射能力测度结果
5.4 淮安市辐射能力影响因素
5.5 淮安市辐射能力提升策略
5.6 本章小结
6 淮安市集聚与辐射功能提升路径
6.1 提升人才集聚带动功能
6.2 构建区域交通枢纽中心
6.3 加快城市产业集群发展
6.4 加快中心城市文化建设
6.5 本章小结
7 淮安建成苏北制造业集聚基地比较分析
7.1 区域制造业总量比较分析
7.2 区域制造业结构比较分析
7.3 区域制造业发展能力分析
7.4 苏北五市制造业比较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淮安建成苏北制造业集聚基地路径
8.1 加强科技引领产业发展
8.2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8.3 培育优势战略新兴产业
8.4 营造区域合作开放环境
8.5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8.6 增强专业产业集聚功力
8.7 本章小结
9 淮安高校高层次人才集聚对策
9.1 苏北本科高校发展战略比较
9.2 苏北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政策
9.3 苏北高校高层次人才发展环境
9.4 淮安高校高层次人才环境优化
9.5 本章小结
附录 2002~2013年苏北五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