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名老中医李桂贤脾胃病临证治验荟萃
作者:李桂贤,陈国忠
出版社: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10-01
ISBN:9787555114468
定价:¥30.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李桂贤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治疗脾胃常见病、多发病和其他疑难杂病,临床经验丰富。全书通过李桂贤的医家小传、学术思想特点、专病论治及医案等四部分内容,较系统、翔实地反映李老长期从事中医治疗脾胃病及其他疑难杂病的辨证思想、用药经验、配伍技巧和临证经验。本书素材均来源于临床实践,既有诊病思路、组方配药,又有临证医案总结、跟师医案及李桂贤点评,贴切临床,便于读者领悟辨病诊疗过程和用药特点,可供从事中医的专科医师及爱好中医的广大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暂缺《名老中医李桂贤脾胃病临证治验荟萃》作者简介
目录
医家小传
(一)天地亲师循循善诱
(二)克矜己德仁心仁术
(三)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四)医法如人始终如一
(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学术思想传诸后人
学术思想渊源
一、李桂贤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过程
(一)励志学医刻苦求学
(二)勤求古训推陈出新
(三)治病救人临床实践
二、对气机升降理论的阐发
(一)脾胃升降气之枢纽
(二)木疏土运木土宜和
(三)升降相因 调理脾胃
(四)肝脾和谐升降协调
(五)脾胃失调百病由生
(六)治病养生不离脾胃
三、运用“调气和中法”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一)脾胃病因病机阐述
(二)调气和中三法相宜
(三)方脉证治举案寻理
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一)解析至要寻根问因
(二)健脾疏肝固本驱邪
(三)内外相合直达病所
(四)针药相宜预防调摄
(五)方脉证治举案寻理
五、治疗便秘的临床经验
(一)立足大肠虚补实泻
(二)多脏同调降逆通便
(三)病案举隅
六、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
(一)调气和中气机旋运
(二)中病旁取从旁治本
(三)清润消导通补兼施
(四)酸有阴证亦当温化
(五)病案举隅
七、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一)疏肝和胃开郁降逆
(二)清化湿热醒脾去浊
(三)调气散火 引火下行
(四)病案举隅
八、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
(一)纳荸相济升降相因
(二)疏肝解郁理脾行滞
(三)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四)调气和中理血补虚
九、运用柴芍六君汤的临床经验
(一)精究方药通今贯古
(二)灵活运用 随证治之
(三)顾护脾胃调和肝脾
十、治疗“阴虚怕冷”病证的临床经验
(一)亢害承制火极似水
(二)填精益髓补肾育阴
(三)滋养脾阴 求后天本
(四)调气和卫和营透热
病案举隅
(一)脾胃病医案
1.胃痞
2.胃脘痛
3.呕吐
4.呃逆
5.噎膈
6.痢疾
7.泄泻
8.便秘
(二)其他疑难杂病医案
1.咳嗽
2.哮病
3.不寐
4.胁痛
5.黄疸
6.鼓胀
7.头痛
8.瘿病
9.淋证
10.血证
11.消渴
12.内伤发热
13.虚劳
14.腰痛
15.口疮
16.痤疮
17.梅核气
18.月经后期
结语
(一)天地亲师循循善诱
(二)克矜己德仁心仁术
(三)至于爱命人畜一也
(四)医法如人始终如一
(五)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学术思想传诸后人
学术思想渊源
一、李桂贤教授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形成过程
(一)励志学医刻苦求学
(二)勤求古训推陈出新
(三)治病救人临床实践
二、对气机升降理论的阐发
(一)脾胃升降气之枢纽
(二)木疏土运木土宜和
(三)升降相因 调理脾胃
(四)肝脾和谐升降协调
(五)脾胃失调百病由生
(六)治病养生不离脾胃
三、运用“调气和中法”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一)脾胃病因病机阐述
(二)调气和中三法相宜
(三)方脉证治举案寻理
四、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经验
(一)解析至要寻根问因
(二)健脾疏肝固本驱邪
(三)内外相合直达病所
(四)针药相宜预防调摄
(五)方脉证治举案寻理
五、治疗便秘的临床经验
(一)立足大肠虚补实泻
(二)多脏同调降逆通便
(三)病案举隅
六、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
(一)调气和中气机旋运
(二)中病旁取从旁治本
(三)清润消导通补兼施
(四)酸有阴证亦当温化
(五)病案举隅
七、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经验
(一)疏肝和胃开郁降逆
(二)清化湿热醒脾去浊
(三)调气散火 引火下行
(四)病案举隅
八、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经验
(一)纳荸相济升降相因
(二)疏肝解郁理脾行滞
(三)辛开苦降寒热并调
(四)调气和中理血补虚
九、运用柴芍六君汤的临床经验
(一)精究方药通今贯古
(二)灵活运用 随证治之
(三)顾护脾胃调和肝脾
十、治疗“阴虚怕冷”病证的临床经验
(一)亢害承制火极似水
(二)填精益髓补肾育阴
(三)滋养脾阴 求后天本
(四)调气和卫和营透热
病案举隅
(一)脾胃病医案
1.胃痞
2.胃脘痛
3.呕吐
4.呃逆
5.噎膈
6.痢疾
7.泄泻
8.便秘
(二)其他疑难杂病医案
1.咳嗽
2.哮病
3.不寐
4.胁痛
5.黄疸
6.鼓胀
7.头痛
8.瘿病
9.淋证
10.血证
11.消渴
12.内伤发热
13.虚劳
14.腰痛
15.口疮
16.痤疮
17.梅核气
18.月经后期
结语
猜您喜欢